高速PCB设计中的一些常用规则

目录

1 电源及地平面布局的处理方式

2 去耦电容的处理方式

3 参考平面的处理方式

4 普通信号走线的处理方式

5 差分信号走线的处理方式

6 总结


1 电源及地平面布局的处理方式

1)考虑到平面载流能力及欧姆损耗,电源及地平面不允许出现“哑铃状”布局;

2)尽量用平面代替走线进行布局,平面尽量短而宽;

3)电源布局可根据经验值进行判断,必要时,需要借助工具进行计算,避免盲目地借用参考设计;

        以下网站中的PCB走线载流计算的小工具,可方便使用:   PCB走线载流计算器-EDA365电子论坛通信数码-人工智能-计算机-半导体-手机家电消费电子硬件门户网站

4)PCB板上空余的GND铜皮(尤其是表层),需要采用多点接地处理,因为,零碎铜皮会耦合噪声,形成贴片形态的单极天线辐射模型;

5)信号通孔的使用,会在电源和地平面上产生大量的空隙,这些通孔放置不当会造成电流密度增加的平面区域,这些区域被称为热点(hot spots),避免这些热点是很重要的,通常的一种方法,是将通孔按照网格进行放置,这样可以在通孔之间留下足够的空间以供电源平面使用。

2 去耦电容的处理方式

1)如果可行,芯片的每个电源引脚上都应放置单独的去耦电容器;

2)如果电源引脚靠得很近,两个引脚之间可以公用一个去耦电容器;

3)电容器尽可能靠近电源引脚,并且,尽量扩大供电线路宽度,同时,尽量缩短供电线路长度;

4)电流流向应当考虑在内,最好是电流先通过去耦电容器,再进入电源引脚;

5)电源走线上要有足够数量的过孔,根据经验,过孔铜壁厚1oz前提下,1安培电流消耗至少放置一个过孔;

6)如果去耦电容器放置在PCB的另一面,此时,要考虑峰值电流对过孔数量的影响;

7)此外,不要忘记参考回流平面,至少应具有与供电平面相同数量的过孔;

8)大电容器在提供能量以对抗电流峰值的速度上有限制,而小电容器可能没有足够的容量来满足能量要求,因此,不同容值的组合(比如常见的100nF+10uF)通常是没有额外PDN要求的电源网络的首选,同时,确保较小的电容器更接近于电源引脚放置。

3 参考平面的处理方式

1)任何时候,都不要对重要的高速走线进行参考平面的跨分割,否则,极易形成环形天线效应,导致信号辐射增强;

2)如果跨分隔不可避免,则需要在两个参考平面之间使用拼接电容,电容允许返回电流从一个平面传播到另一个平面;

3)电容器应放置在靠近信号路径的地方,以保持返回路径最短;

4)推荐容值范围:10nF ~ 100nF,具体效果可通过计算及仿真进行确认;

5)当通孔放置得很近时,其keep out区域首尾相连,在参考平面上会产生较宽的空隙,高速走线时应注意避免大的空隙区域,确保通孔之间留有足够的间隔距离,以保证信号具有通畅的最小回流路径;

6)如条件允许,为了减少通孔产生的空隙,最好少放置接地和电源通孔;

7)对于芯片的不同接地引脚,需要使用必要数量的地孔,以保证信号回流路径的最小化;

8)当信号以电源平面做为参考平面时,在源端和负载端,信号总是要回流到参考地平面,此时,需要使用拼接电容以完成电源和地平面之间的跨接,推荐的容值范围为:10nF ~ 100nF;

9)注意:通常,不建议使用电源平面做为参考平面;

10)信号换层时,需要使用伴生地孔,一个通用的经验法则,当速率不高于10Gpbs时,伴生地孔与相应的信号孔间距不大于100mil,而实际中,间距往往远远小于这个值;

11)避免在参考平面边缘或者PCB边界附近进行高速布线,否则,会导致阻抗问题及EMI的负面影响,此时,边界距离至少应是线宽的10倍以上,此规则同样适用于有接插件的场景;

12)以50欧姆微带线为例:     

        a. 返回路径的宽度至少是信号线宽的3倍,则其特性阻抗与返回路径无限宽时特性阻抗的偏差小于1%;     

        b. 线间距与线宽相等时,近端串扰约为5%;     

        c. 线间距是线宽的2倍时,近端串扰约为2%;     

        d. 线间距是线宽的3倍时,近端串扰约为1%;

        (上述结论参考自:“Signal Integrity Simplified, Eric Bogatin”)

4 普通信号走线的处理方式

1)进行高速线布局时,如果折弯不可避免,建议使用135度走线以代替90度直角走线,因为直角走线带来的阻抗跌落更为明显;

2)设计中,如果蛇形走线不可避免时,较为通用的设计规则如下:

        a. 单端绕线中,相邻迹线之间应至少保持4倍于走线宽度的间距;

        b. 弯道部分应至少是走线宽度的1.5倍;

        c. 关于蛇形走线的长度要求--distance,由于无法量化,设计前,需要进行必要地设计评估,关于评估的方法,请参考以下文章:

        蛇形走线的长度受控问题-CSDN博客

3)长的信号走线分支可以充当天线,产生较为严重的EMC问题,同时,也会带来反射,对信号完整性产生负面影响,高速信号上的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是stub的常见来源,如果这样的设计是必需的,应尽量避免产生类似的长走线;

4)大的封装焊盘具有明显的低阻抗,从而引起信号反射,降低信号的完整性质量,因此,在较大的连接器和元件焊盘下,参考面需要进行挖空处理,挖空区域的层数和尺寸并无统一标准,通常取决于叠构及焊盘尺寸,并通过仿真计算获取;

5)过孔是另外一个导致阻抗不连续的主要因素,其通用处理方式如下:

        a. 取消非功能焊盘,可以由CAD工具完成配置,也可由PCB制造厂商进行处理;

        b. 扩大反焊盘尺寸,需要借助仿真工具获取具体参数;

        c. 背钻、盲埋孔等PCB后处理技术。

5 差分信号走线的处理方式

1)尽量采用对称平行的走线方式;

2)差分线对之间,不允许放置任何的元器件或者过孔;

3)串行器件应对称放置,封装以0402以内为最优,0603可以接受,0805及以上不推荐;

4)换层孔同样需要对称放置;

5)为保证阻抗的连续性,差分对应同时换层;

6)差分走线拉等长时的蛇形走线应遵循如下规则;

7)蛇形走线应放置在长度不匹配的原点,这确保了正负信号在连接的主要部分可以保持同步传播;

8)弯折是走线长度不匹配的常见原因,等长补偿应靠近弯折区域;

9)在经过连接器、串行耦合器或者通孔时,差分对会进行分段,每一段都需进行单独的匹配补偿;

10)建议将同一组差分通道的所有数据和时钟信号置于同一层;

11)为了将CAD工具不正确的走线长度计算的影响最小化,请确保两个信号的焊盘输入走线是相等的;

12)Break out区域,差分线的对称放置是首选方案,可以避免非必要的蛇形走线;

13)如果空间允许,尝试在较短的走线上添加一个小的回环,这是匹配长度差的首选解决方案,而不是创建蛇形走线;

14)最后,推荐小编常用的一种差分换层孔的布局方式,在10Gbps以下速率可以通用,超出此速率,从板材开始,就需要重新进行仿真设计评估。

6 总结

需要指出的是,通常不可能遵守上述所有的规则,设计师需要在这些规则的指导下,决定哪些规则可以违反,哪些规则必须遵守。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一只豌豆象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