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务到数据,大模型应用成功的再思考!

自2022年底OpenAI发布ChatGPT以来,大模型在企业的应用方兴未艾。

大模型必须要结合落地应用,才算是长出手跟脚,真正应用于实际业务场景的解决方案中,配合“大脑”完成任务。从医疗诊断到自动驾驶,从个性化营销到智能客服,大模型应用正在将AI的强大潜力转化为现实世界中的实用工具。它们通过微调、集成和行业定制,让AI技术能够精准赋能于企业的具体业务需求。

作为一名数据团队的管理者,已经带着团队入局大模型一年有余,相信很多数据团队也在进行大模型应用的尝试。数据团队搞大模型,挑战还是很大的,我这里主要谈谈自己团队当前面临的挑战,同时也谈谈初步的解决思路,供大家参考。

PART 0 1

想清楚why和what,寻找最合适的,最细分的业务场景。

企业搞大模型,应用为王,这是业界的共识。但很多想搞大模型的团队,其实是缺乏业务场景的。比如数据团队相对于CRM、ERP、人力、财务、综合办公、客户服务等业务团队,那应用场景就少太多了。

当然对于数据团队来讲,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本身也算是一种业务,因此ChatBI、ChatSQL等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向。

但即使有了方向,也一定要想清楚在哪个合适的业务场景进行切入。我曾经想象老板使用ChatBI的场景,比如对着APP说“我要看下近三个月的欠费指标“,但老板这种自助要指标的场景实际是不存在的。

很多研究ChatSQL的数据团队设想的场景是业务人员嘴巴一说,SQL就写好了,然后取数和报表呈上来了,然后大家就解放了。

我对项目经理说:“你到实际一线调研看看,这是真实的场景,还是你想象出来的需求?”

项目经理回来告诉我某个地市某渠道人员有这个需求,我说有几个人有?现在的支撑流程有很大问题吗?人家提个需求给IT也很方便,为啥要自己动手?然后…。

20年前,老外就开始提BI这个概念,20年过后,我们的BI用的很好吗?也许老外喜欢自己DIY数据,但国内大多数企业不是这样的,这里面有机制和文化的原因。因此还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要脑补需求。

有人讲,我们可以培养用户习惯啊。但是这需要公司老板的支持,还要很多的运营资源,不到必要时,谁愿意改变工作习惯呢?因此一定要慎重,毕竟咱们不是乔布斯。

我并不否认数据团队要往ChatBI、ChatSQL这些方向努力,但一定要分析清楚公司什么样的角色,针对哪些特定的报表、指标、取数场景, 有简单的、高频的这类分析需求,比如为某类渠道人员提供灵活的特定考核指标的生成能力,鉴于受限的开源大模型能力,场景的选择还要越细越好,因为简单能降低对技术的要求。

因此,对于各种“ALL IN AI”的说法,大家看看就好,回到企业,还是要“业务为王,场景细分,谨慎入局”。

PART 0 2

想清楚who来做,大模型应用的成功概率与业务参与度成正比。

就像大数据刚起来的时候一样,当前技术人员是最有激情去做大模型应用的,现在各种技术大佬都在宣传大模型,畅谈对大模型的看法,感觉大模型就是技术界的盛宴。

但普通企业做大模型应用,还是要回归商业本质,就是为了赚钱或者提升效率,因此,一定是要让懂业务的人员来进行方向的把控和场景的选择。

例如,我们做了数据目录元数据自动生成的“智典”大模型应用,效果还是不错的。其实我就是这个大模型应用的首席产品经理,因为我做了20年的数据管理和治理,我对这个业务场景有足够的发言权,比如我知道数据目录元数据的问题在哪里,原始的语料够不够用,对误判率的容忍度有多高,做出来的东西最低限度可以用在哪个环节等等。

例如,针对报表取数这种场景,一定是前端人员(比如需求管理员)走在最前面, 应该由他们担任产品经理,不懂大模型也不要紧,在干中学就可以了。考虑到大家平时忙于日常事务,组织可能还需要做出岗位和职责的调整。

但光有懂业务的人员,没有数据团队的支持也不行,因此一定要做好业务团队和数据团队的协同,组建跨专业的项目团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我正好同时管理着管信和数据两只团队,因此在chatoa、公文核稿这类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上做了深度融合的尝试。管信团队由于对人力、财务、办公、供应链等业务非常熟悉,因此由其做产品经理是非常适合的,数据团队的人员则负责语料和建模,这样可以发挥各自所长。

组织架构决定系统架构,我们的第一个成功的大模型应用”智能核稿“就是两者成功合作的产物,有条件的企业如想搞大模型,一定要想清楚如何优化组织架构以适配新的生产力的要求。面对这一波生产力革命,组织一定要进行变革。

可以这么说,一个企业搞大模型应用成功的概率,与这个企业当前调动了多少业务力量成正比,与业务和数据协同的深度成正比。 没有多少前端人员参与的各种大模型应用,几乎都会失败,我承认技术人员在面对一项新技术时会更加敏感,也更富激情,但这些都不足以让其在业务上获得成功。

现在很多大模型应用卡在技术上,大家都觉得技术很重要,这一点我也承认,但技术到了一定的水平后,需要转化为业务问题来解决。比如幻象问题本身就是AIGC的一个特征,在解决到一定程度后,我们能做的,就是基于特定的业务场景解决特定的幻象问题,而这个也完全依赖场景的选择和业务对幻象问题的接受度。

PART 0 3

就是想清楚how,而语料是企业大模型应用成功的决定因素

大家都知道要做大模型,场景+算力+算法+数据缺一不可,当然很多人会说平台和工具也很重要,但考虑到当前大多数企业都在从0到1做大模型应用,离规模化还为时尚早,因此,诸如MaaS这种平台当前建设或购买的必要性还不是很大,至少迫切性不是那么高。

那么,除了前面说到的场景,算力+算法+数据这三者,哪个是企业大模型应用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呢?

算力显然不是,当前有智算的企业的确抢了先机,但毕竟智算还是能买到,或者至少慢慢大家都会有,随着量化等算法的推出,也许100亿参数对企业大模型就足够了。

算法在机器学习时代可能大家差距很大,但到了深度学习阶段变小了,而到了大模型阶段,基础大模型和开源大模型让大家在算法上的差距抹的更平了,基础大模型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是必然的趋势,就像水电煤一样。

现在各类基础大模型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其实都是为了争取生态位置,跟大多数企业没啥关系,基础大模型成为不了企业大模型的竞争力,你要做的就是做好测试选择,不同的基础大模型在不同业务场景的表现可能天差地别。

最后决定企业大模型成功的关键因素,其实是语料+微调能力,微调能力随着各种平台工具的推出,门槛会越来越低,直到大家都差不多,预计这种平台马上会成为红海,当前现在还是比较稀缺的。

只有语料,是所有通用基础设施都提供不了的,它是企业特有的生产资料,这种特有的生产资料创造了特有的生产力,体现了企业领域大模型独一无二的价值。

但现实情况是,大多企业并没有做好自身语料的准备工作,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深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根本原因是数字化水平低了,或者数据治理能力不够,这将极大限制企业大模型的应用拓展和深化。

首先,AIGC需要的语料大多是非结构化数据,但大多企业对非结构化数据的的管理能力非常薄弱,大量的非结构化的日志数据没有保留,大量的文档数据散落在各个系统。

比如我们团队虽然已经做了多年的数据治理,但也仅仅是把结构化数据管好了,但非结构数据的记录、采集、解析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我想大多数企业的大模型团队都会有“数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

其次,大量的业务系统都是匆忙上马,关于业务系统本身的元数据信息极度缺乏,没有任何Chat的基础,准备语料的工作繁杂而艰巨,而由草台班子构建起来语料准备团队很难保证数据的质量,而低质量的语料又很容易导致很差的微调效果。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大模型语料数据极度匮乏的时代,我们以前以为把系统和应用文档写好了聊胜于无,大家都是实用主义,急着上线,现在发现原来它们是全面智能化的基础。

举个例子:

我们想做个管信系统的应用导航功能,发现管信对各类应用系统的描述信息非常少,比如商旅100是公司订酒店和机票的系统,但没有足够的元数据信息,当用户在大模型上输入”订酒店“想找到商旅100这个应用时,大模型就推理不出来了。

为了做这个应用,我们只能重新去梳理和完善每个应用的元数据描述信息,其工作量很大,难度很高。因为公司的应用太多了,我们几乎不可能调动公司这么多资源去梳理这些语料,目的就是为了一个导航功能,因此很多大模型应用的想法很好,但实际上落地的代价极大。

最后,语料的梳理和完善是个苦活累活,现在非结构数据的管理还是个技术活,企业如果没点基本的数据治理能力和技术能力,门槛还是挺高的。当初我们做错别字大模型的时候,为了高质量语料处理了上万的文档,足足花了几个月时间,效率还是很低的。我们并没有为语料准好准备,每次大模型应用在数据准备上的代价太大了。

李彦宏说出了未来应用都可以用大模型重构一遍的论断,意味着企业所有的应用的数据采集模式需要重构一遍,未来数据治理的要求会贯穿在任何一个应用的构建过程中,不留存数据不允许应用上线还真的成为了可能,这凸显了企业数据治理的巨大价值。

大模型时代,数据团队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把公司的大模型数据集供给体系建立起来,这一定是大模型应用的最重要的基础,而有没有足够的语料,将成为企业评判是否要上马一个大模型应用的黄金标准,数据团队真的是三生有幸,每10年都碰到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

在大模型应用上,想清楚为什么做,做什么,由谁来做,怎么提供生产资料,这是大模型应用建设的大道,这些工作,大多时候比攻克一个技术难题重要的多。

Be different, not better,希望于你有所启示!

读者福利:如果大家对大模型感兴趣,这套大模型学习资料一定对你有用

对于0基础小白入门:

如果你是零基础小白,想快速入门大模型是可以考虑的。

一方面是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学习内容更全面更集中。
二方面是可以根据这些资料规划好学习计划和方向。

包括:大模型学习线路汇总、学习阶段,大模型实战案例,大模型学习视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模型书籍PDF。带你从零基础系统性的学好大模型!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保存图片到wx扫描二v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AI大模型学习路线汇总👈

大模型学习路线图,整体分为7个大的阶段:(全套教程文末领取哈)

第一阶段: 从大模型系统设计入手,讲解大模型的主要方法;

第二阶段: 在通过大模型提示词工程从Prompts角度入手更好发挥模型的作用;

第三阶段: 大模型平台应用开发借助阿里云PAI平台构建电商领域虚拟试衣系统;

第四阶段: 大模型知识库应用开发以LangChain框架为例,构建物流行业咨询智能问答系统;

第五阶段: 大模型微调开发借助以大健康、新零售、新媒体领域构建适合当前领域大模型;

第六阶段: 以SD多模态大模型为主,搭建了文生图小程序案例;

第七阶段: 以大模型平台应用与开发为主,通过星火大模型,文心大模型等成熟大模型构建大模型行业应用。

👉大模型实战案例👈

光学理论是没用的,要学会跟着一起做,要动手实操,才能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实际当中去,这时候可以搞点实战案例来学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大模型视频和PDF合集👈

观看零基础学习书籍和视频,看书籍和视频学习是最快捷也是最有效果的方式,跟着视频中老师的思路,从基础到深入,还是很容易入门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学会后的收获:👈

• 基于大模型全栈工程实现(前端、后端、产品经理、设计、数据分析等),通过这门课可获得不同能力;

• 能够利用大模型解决相关实际项目需求: 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利用大模型技术可以更好地处理这些数据,提高数据分析和决策的准确性。因此,掌握大模型应用开发技能,可以让程序员更好地应对实际项目需求;

• 基于大模型和企业数据AI应用开发,实现大模型理论、掌握GPU算力、硬件、LangChain开发框架和项目实战技能, 学会Fine-tuning垂直训练大模型(数据准备、数据蒸馏、大模型部署)一站式掌握;

• 能够完成时下热门大模型垂直领域模型训练能力,提高程序员的编码能力: 大模型应用开发需要掌握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框架等技术,这些技术的掌握可以提高程序员的编码能力和分析能力,让程序员更加熟练地编写高质量的代码。

👉获取方式: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保存图片到wx扫描二v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IT猫仔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