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技术在企业应用中的实践与优化 | 新程序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已成为引领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这些模型凭借其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在各行各业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将这些通用型大模型有效地应用于特定的企业场景,并从中获取实际商业价值,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模型在企业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点,包括:

\1. 如何构建高质量的企业专属数据集;

\2. 选择合适的模型微调策略;

\3. 优化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的应用;

\4. 实现智能体(Agent)的协同工作。

图片

大模型数据和微调

基于企业垂直数据构建

企业在应用大模型进行垂直数据构建时往往存在多个典型问题。首先,常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便是高质量数据的匮乏。许多企业可能只有少量未经处理的文档,这些数据往往存在偏向性、时效性和准确性等问题。

其次是数据处理的瓶颈,客户数据在投入使用前需经历繁琐的预处理流程,这不仅消耗大量时间,还伴随着高昂的成本。尽管采用 ChatGPT 等通用大模型可加速预处理,但出于企业数据安全考量,这一途径并不可行,导致数据处理手段受限。

并且,数据的多样性也是把双刃剑,它直接关系到模型的适应能力和预测精度。若数据种类单一,模型将难以应对复杂场景,灵活性受阻;反之,数据过于繁杂,则可能影响模型训练效果,降低准确率。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我们提出以下策略:

1. 数据清洗与人工标注

  • 首先进行初步的数据清洗,去除明显的噪声和错误。例如,删除重复内容、纠正明显的拼写错误,以及移除与业务无关的信息。
  • 由领域专家进行人工标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相关性。这一步骤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捕捉到细微的领域特定知识。
  • 利用大模型对标注后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扩展,生成更多相关内容。例如,可以使用 GPT-3 等模型根据已有数据生成相似的案例或场景。
  • 最后再次进行人工审核,确保生成内容的质量和一致性。

这种迭代提升的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数据质量,但需要注意控制成本和时间投入。建议企业根据项目规模和重要性来平衡人工投入和自动化程度。

2. 数据增强

  • 利用大模型生成相关数据,扩充训练集。例如,对于客户服务场景,可以基于现有的问答生成更多可能的用户询问和相应的回答。

图片

  • 在生成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数据的脱敏处理。例如,对于银行业务数据,可以使用占位符(如 XXXXX)替代敏感信息(如电话号码、账户信息等)。这样既保护了客户隐私,又保留了数据的结构和语义。
  • 生成后的数据需要进行人工审核,确保其符合业务逻辑和安全要求。可以设立多级审核机制,包括业务专家、法律合规人员等,以确保生成数据的质量和合规性。

3. 通用数据与专业数据平衡

  • 建议采用 7:3 的比例,即 70% 通用数据,30% 企业专有数据。这个比例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微调。

图片

  • 通用数据有助于保持模型的基础能力,如语言理解、常识推理等。可以考虑使用公开的高质量数据集,如维基百科、常见问答集等。
  • 专业数据则确保模型能够准确理解和处理特定领域的问题。这部分数据应该包括企业的产品手册、内部知识库、历史案例等。
  • 这种平衡可以防止模型在获得特定领域能力的同时,保持其通用性能不会显著下降。例如,一个金融领域的模型不仅能够处理专业术语和规则,还能进行日常对话和通用任务。

通过以上策略,企业可以构建一个既包含丰富领域知识,又具有良好通用能力的数据集,为后续的模型训练和微调奠定坚实基础。

微调方法选择

图片

微调是将预训练模型适应特定任务的关键步骤。选择合适的微调方法需要考虑具体目标和数据特征:

1. 改变输出格式

  • 适用场景:当需要模型以特定格式输出结果时。
  • 推荐方法:LoRA(Low-Rank Adaptation)或 QLoRA(Quantized LoRA)。
  • 优势:这些方法可以在较小的计算资源下实现高效微调,特别适合需要快速迭代的场景。

2. 学习新知识

  • 适用场景:当需要模型掌握大量新的领域知识时。
  • 推荐方法:全量微调(Full Fine-tuning)。
  • 注意事项:需要谨慎调整学习率,以避免过拟合。可以采用学习率衰减策略,或使用 AdamW 等优化器。

3. 特定任务优化

  • 适用场景:文本分类、关系抽取、命名实体识别等特定 NLP 任务。
  • 推荐方法:全量微调或任务特定的微调方法。
  • 权衡:可能会导致模型在其他任务上的性能下降,需要根据具体需求权衡。

4. 预训练微调

  • 适用场景:处理特殊领域数据,如中医、法律等专业文本。
  • 方法:先进行领域特定的预训练,再进行监督微调(SFT)。
  • 优势:能更好地捕捉领域特定的语言模式和知识结构。

图片

需要结合客户需求,结合客户需求,建议先使用 Q- Lora 进行试验;如果 Q- Lora 不可行,则选择 Lora(高参数量);如果 Lora 也不行,就考虑全参微调。

图片

评估

准确的模型评估对于确保模型质量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评估策略:

图片

1. 人工撰写评估数据

  • 由领域专家创建专门的测试集,确保其覆盖关键业务场景。
  • 避免使用训练数据中的内容,防止评估结果过于乐观。
  • 实施建议:(1)创建多样化的测试用例,包括常见查询、边缘情况和潜在的错误输入;(2)定期更新测试集,以反映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和用户行为。

2. 自动评测方法

  • 使用通用评测基准,如中文 SuperCLUE 等。
  • 注意:一些评测集可能已被广泛使用,导致数据污染。应定期更换评测集(C-EVAL)。
  • 实施建议:(1)结合多个评测基准,全面评估模型在不同方面的能力。(2)开发领域特定的自动评测集,更好地反映实际应用场景。

3. 黑盒对比评测

  • 将模型输出与 ChatGPT 等知名模型进行对比,或直接使用知名大模型对输出进行打分。
  • 采用人工评分,考虑准确性、流畅性、相关性等多个维度。
  • 实施建议:(1)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确保评分的一致性;(2)使用多名评估者,取平均分以减少主观偏差。

4. 特定任务评估

  • 对于特定任务,如问答系统,可以使用 metrics(如准确率、F1 分数等)。
  • 考虑使用 BLEU、ROUGE 等指标评估生成任务的质量。
  • 实施建议:(1)对于问答任务,可以使用精确匹配(Exact Match)和 F1 分数;(2)对于摘要任务,结合使用 ROUGE-1、ROUGE-2 和 ROUGE-L;(3)对于生成任务,考虑使用人工评估和自动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5. 在线 A/B 测试

  • 在实际生产环境中进行小规模测试,比较新旧模型的性能。
  • 关注用户反馈和业务指标的变化。
  • 实施建议:(1)设置合适的流量分配比例,如 10%新模型、90%旧模型;(2)定义清晰的成功指标,如用户满意度、任务完成率等;(3)准备回滚策略,以应对可能的性能下降。

6. 长期监控

  • 建立模型性能的长期监控机制,跟踪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 定期收集用户反馈,识别模型的优势和不足。
  • 实施建议:(1)设置自动化的性能监控仪表盘,实时跟踪关键指标;(2)建立用户反馈渠道,如满意度调查、意见收集表单等;(3)定期进行数据分析,识别模型改进的方向。

图片

大模型+RAG

层级化数据

为提高检索效果,对数据进行层级化处理是一个有效策略。

图片

1. 篇章级分析

  • 分析文档的整体结构,识别主要段落和次要段落。
  • 使用 TextRank 等算法提取关键句,作为段落摘要。
  • 合并语义相近的段落,减少冗余。

2. 句子级分析

  • 使用句子嵌入模型(如 BGE、BCE 等)计算句子相似度分数。
  • 设定相似度阈值(如 0.8),将高于阈值的句子合并。
  • 保留独特信息,避免过度合并导致信息丢失。

3. Token 级分割

  • 根据模型的最大输入长度和数据资料特点(如 64-1024 tokens)进行分割。
  • 考虑语义完整性,避免在句子中间截断。
  • 对于长文档,可以使用滑动窗口技术,确保上下文的连贯性。

4. 多层级存储

  • 将不同层级(如 C1 大标题、C2 小标题、C3 段落内容)分层存储。

图片

  • 使用树状结构或图数据库存储层级关系。
  • 在检索时,可以根据查询的复杂度选择合适的层级进行匹配。

RAG 模型选择

选择合适的 RAG 模型对于提高检索质量至关重要:

图片

1. 参考 Hugging Face 趋势

  • 关注下载量高、Star 数多的模型。
  • 查看最近更新时间,选择活跃维护的项目。

2. 考虑最新 Embedding 模型

  • 如 BCE(Bi-Encoder Contrastive Embedding)等新兴模型。
  • 评估其在特定领域数据上的表现。

3. 领域适应性

  • 考虑模型在特定领域(如金融、医疗)的表现。
  • 可能需要对选定模型进行领域适应性训练。

4. 计算资源权衡

  • 权衡模型性能和计算资源需求。
  • 考虑量化版本,如 INT8 或 INT4,以降低资源需求。

召回/排序优化

为了提升检索质量,可以采取以下优化策略。

图片

1. 混合检索

  • 结合字面相似性(如 BM25)和语义相似性(基于 Embedding)。
  • 使用加权方法融合两种相似度分数。

2. 多路召回

  • 控制召回数量在 50-100 个之间,平衡召回率和精确度。
  • 使用不同的召回策略,如关键词匹配、语义相似度、TF-IDF 等。

3. 重排序

  • 使用专用的 Rerank 模型,如 BERT-based 双塔模型。
  • 选择 top k(通常为 10-20)作为最终结果。
  • 考虑使用 Learning to Rank 等高级排序算法。

4. 递归检索

  • 从小语义块开始,逐步扩大检索范围。
  • 利用初步检索结果中的关键信息指导后续检索。

5. Step-back 方法

  • 对复杂查询先进行抽象,找到更通用的概念。
  • 基于抽象概念进行检索,再逐步具体化。

6. 假设文档嵌入

  • 根据查询生成假设答案。
  • 使用生成的答案作为查询向量,检索相关文档。

图片

Agent 及其他

大模型选择与替代方法

选择合适的大模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1. 语言需求

  • 中文模型:如千问 2、GLM、零一等。
  • 英文模型:如 GPT 系列、Llama 3 等。
  • 其它专用语言模型。

2. 业务需求

  • 编程:Code Llama、StarCoder 等。
  • 图像生成:SDXL、Stable Diffusion 等。
  • 图像理解:GLM、LLaVA-v1.6 等。

3. 功能需求

  • Embedding 模型:BGE 等。
  • 意图分类模型:2.7B 小模型微调、BERT-based 分类器、RoBERTa 等。

总的来说,需要考虑语言、业务方向、模型大小与性能平衡、开源闭源商业考虑等。

模型部署上为减少对大模型压力,对于高频问题,可采用多层缓存策略:

  • 第一层:直接匹配准固定问题答案。
  • 第二层:使用小模型处理简单问题。
  • 最后:由大模型处理复杂查询。

Agent 应用

在复杂业务流程中,需要谨慎使用多 Agent 协作。

图片

1. 产品需求整理

  • 将复杂流程拆分为清晰的节点和子工作流。
  • 为每个节点定义明确的输入输出和处理逻辑。

2. 工作流辅助智能(Copilot)

  • 理解系统功能和业务最佳实践。
  • 根据用户具体情况给出个性化建议。

3. 业务全流程智能体

  • 直接执行建议并呈现效果。
  • 与用户交互,获取反馈并优化决策。

例如:在实际应用中,可为不同角色设计专门的 Agent,为不同 Agent 应用采用相同或不同的模型(以下为举例,不作为实际项目建议):

  • 产品经理 Agent:协助需求分析和产品规划(复杂规划能力 13B 以上)。
  • 架构师 Agent:提供系统设计建议(架构规划能力 13B 以上)。
  • 项目经理 Agent:协助项目进度管理和风险控制(项目管控能力 7B 以上)。
  • 开发工程师 Agent:辅助代码编写和问题排查(代码能力 34B)。
  • QA 工程师 Agent:协助测试用例设计和缺陷分析(测试能力 34B)。

多 Agent 需要注意的问题

1. 知识共享机制

  • 建立共享知识库,允许不同 Agent 访问和更新共同的信息。
  • 使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领域知识的结构化表示。

2. 冲突解决

  • 实现基于优先级的决策机制,解决 Agent 间的冲突。
  • 设计人机协作接口,允许人类专家介入解决复杂冲突。

3. 持续学习

  • 实现联邦学习框架,允许各 Agent 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共享学习成果。
  • 使用在线学习技术,使 Agent 能够从实时交互中不断优化。

图片

结语

大模型技术在企业应用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数据质量、模型适应性、资源消耗等多方面的挑战。通过本文介绍的数据构建策略、精细的微调方法、优化的 RAG 技术以及灵活的 Agent 应用,企业可以显著提升大模型在实际业务场景中的表现。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大模型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然而,成功应用大模型技术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要深入理解业务需求,不断优化和迭代。企业在采用这些技术时,应当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确保模型输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也要注意数据隐私和道德问题。

关键行动点:

\1. 建立跨部门的 AI 应用团队,确保技术实施与业务目标紧密结合。

\2. 投资持续的数据质量改善计划,为大模型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3. 实施严格的模型评估和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重视 AI 数据隐私,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审查机制。

\5. 鼓励创新文化,允许试错和快速迭代,以充分发掘大模型的潜力。

只有将技术创新与业务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大模型的价值,为企业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这个 AI 驱动的新时代,企业需要保持开放和学习的心态,积极拥抱变革,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何学习AI大模型?

我在一线互联网企业工作十余年里,指导过不少同行后辈。帮助很多人得到了学习和成长。

我意识到有很多经验和知识值得分享给大家,也可以通过我们的能力和经验解答大家在人工智能学习中的很多困惑,所以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还是坚持各种整理和分享。但苦于知识传播途径有限,很多互联网行业朋友无法获得正确的资料得到学习提升,故此将并将重要的AI大模型资料包括AI大模型入门学习思维导图、精品AI大模型学习书籍手册、视频教程、实战学习等录播视频免费分享出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一阶段: 从大模型系统设计入手,讲解大模型的主要方法;

第二阶段: 在通过大模型提示词工程从Prompts角度入手更好发挥模型的作用;

第三阶段: 大模型平台应用开发借助阿里云PAI平台构建电商领域虚拟试衣系统;

第四阶段: 大模型知识库应用开发以LangChain框架为例,构建物流行业咨询智能问答系统;

第五阶段: 大模型微调开发借助以大健康、新零售、新媒体领域构建适合当前领域大模型;

第六阶段: 以SD多模态大模型为主,搭建了文生图小程序案例;

第七阶段: 以大模型平台应用与开发为主,通过星火大模型,文心大模型等成熟大模型构建大模型行业应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学会后的收获:👈
• 基于大模型全栈工程实现(前端、后端、产品经理、设计、数据分析等),通过这门课可获得不同能力;

• 能够利用大模型解决相关实际项目需求: 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利用大模型技术可以更好地处理这些数据,提高数据分析和决策的准确性。因此,掌握大模型应用开发技能,可以让程序员更好地应对实际项目需求;

• 基于大模型和企业数据AI应用开发,实现大模型理论、掌握GPU算力、硬件、LangChain开发框架和项目实战技能, 学会Fine-tuning垂直训练大模型(数据准备、数据蒸馏、大模型部署)一站式掌握;

• 能够完成时下热门大模型垂直领域模型训练能力,提高程序员的编码能力: 大模型应用开发需要掌握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框架等技术,这些技术的掌握可以提高程序员的编码能力和分析能力,让程序员更加熟练地编写高质量的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AI大模型学习路线图
2.100套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方案
3.100集大模型视频教程
4.200本大模型PDF书籍
5.LLM面试题合集
6.AI产品经理资源合集

👉获取方式: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保存图片到wx扫描二v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 6
    点赞
  • 1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