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私人计算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星际之门”带来的也许只是一场灾难。
“星际之门”计划的实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夺权之战。
过去一年,OpenAI掌门人山姆·奥特曼正努力寻求大量算力以训练自家AI模型。这背后的逻辑非常简单:如果得不到算力资源,OpenAI很可能丧失先发优势,逐渐落后于谷歌、Meta等耗费数年构建自有AI基础设施的一众科技巨头。
但就在上周,这场原本失衡的对抗迎来新的反转。在软银、甲骨文和中东主权基金MGX的支持下,奥特曼获得高达5000亿美元的资助承诺,用以建设OpenAI的数据中心计划“星际之门”。 这个名字源自1994年的同名科幻电影,其中的星际之门是一处由全能主宰控制的远古传送门——而奥特曼的“星际之门”,则试图成为AI领域的“全能主宰”。
一旦实现,星际之门很可能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私人计算基础设施项目。其核心是一整套庞大的计算综合体网络,每处综合体占地数百英亩,耗电量与一座小型城市相当,并配备独立的变电站和输电线路。这不仅是一场算力的争夺,更是对美国能源基础设施控制权的角逐。
这样一笔巨额交易之所以能够落地,离不开一系列要素的共同推动:在奥特曼本人遭遇“逼宫”之后,微软放松了对OpenAI的控制;特朗普向硅谷精英们释放信号,欢迎这群“New Money”成为自己的新金主;科技领域各大主导力量也希望能在顶尖AI项目中留下自己的名字。此番斡旋也再次证明了奥特曼出色的“忽悠”能力:这位来自旧金山的进步派科技领袖坦然走进曾公开跟他唱反调的白宫,并在几天之内把对手变成了盟友。他把握住了特朗普对于上位的渴望、软银对炒作议题的关注以及全社会对于AI军备竞赛的恐惧,最终让OpenAI成为笑到最后的算力大赢家。
然而,突如其来的变故还是打乱了这看似高明的一招。首先,奥特曼实际拿到的金额,只相当于最初目标数字的一小部分。中国初创厂商DeepSeek的强势崛起更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可能,意识到少量资源亦有望打造出可与OpenAI比肩的顶尖模型。
就在DeepSeek击溃英伟达市值泡沫之后,奥特曼本周仍坚称“我们需要更多算力。如今的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竞争当中,我们必须有所行动”,引发人们对于星际之门的强烈质疑。
DeepSeek、星际之门与新一轮AI军备竞赛
尽管星际之门被定位成特朗普新一届任期下的里程碑项目,但其雏形最初只是微软和OpenAI筹划的大型数据中心计划。可随着微软谨慎收窄自身对OpenAI的技术依赖,加之后者始终找不到降低计算成本的可行方法,双方的合作关系已逐渐趋于破裂。为此,奥特曼不得不放弃微软持续注资的幻想,转而建立起更为复杂的投资合作网络。
OpenAI和微软则坚称双方关系融洽,奥特曼最近还专门发过一张与纳德拉的自拍照,强调彼此合作“比大家想象中愉快得多”。
但事实不会改变:微软要么没有能力、要么没有意愿帮助OpenAI建立起体量空前的基础设施,因此奥特曼只能另寻他法。但即便如此,观察人士仍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项目数字完全不合逻辑。星际之门计划仅首年投入就将高达1000亿美元,远超各参与方的财力极限。软银仅掌握300亿美元现金;MGX倒是拿得出1000亿,但强调只能将一部分投资于OpenAI,其余资金后续可能投给xAI等竞争对手。至于甲骨文,他们手头的110亿美元更是杯水车薪。
另外一边,OpenAI仍在以令人目眩的速度烧钱。据《纽约时报》查验过的财务文件显示,哪怕除去员工股权等大笔开支,这家初创公司去年仍花掉了约50亿美元。所以即使奥特曼真能靠如簧巧舌拿下计划中的1000亿美元,余下的4000亿美元仍然毫无着落。
“我这800亿美元,可是花得物有所值。”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和软银将分别向星际之门注资190亿美元(股权百分比不明)。奥特曼将双方描述为普通合伙人,也就是二者将拥有核心控制权。从报道来看,OpenAI和软银的股份与决策比例各为40%左右,甲骨文和MGX的持股则相对较少。全部合作伙伴的初始投资总额为450亿美元。
其余资金将来自外部投资者和债务融资,且最终可能作为债券开放交易。但即便如此,首期450亿美元的数字也跟5000亿美元差距过大,很难通过后续融资加以弥补。
面对严重不靠谱的数字,本届政府最大赢家埃隆·马斯克(曾参与创立OpenAI,后因权力斗争离开)公开讲出了人们心中的怀疑:“他们根本没有钱。软银能投入的资金远不到100亿美元,我这有可靠消息。”
奥特曼则迅速出面反驳,吹嘘称星际之门首处设施已在建设当中。但这无力怀疑情绪在科技圈中的蔓延。在CNBC的采访中,微软掌门纳德拉对资金问题避而不谈,强调自己“不了解”星际之门的投资细节,只证实微软每年会为Azure砸下800亿美元。
考虑到马斯克跟OpenAI之间积怨已久,他的一家之言当然不足为证。特朗普也对马斯克提出的资金问题不以为然:“我不了解真实情况,但他们肯定是在往里面投钱。我觉得这是个好事,反正他们有钱,能别让政府出钱最好。”
于是整个计划就成了现实版的罗生门,没人能给出可靠的全貌。OpenAI虽然发展迅速但却每年硬亏几十亿美元,而且距离稳定的商业模式还遥遥无期(每月200美元的最高档套餐也止不住滑坡式的巨亏)。照这种烧钱速度,哪怕是世界首富也会被很快榨干。
面对种种质疑,OpenAI只能拿出越来越夸张的承诺。星际之门在公告中宣称可以:48小时内依托AI设计出癌症疫苗、为美国创造超10万个新工作岗位,并帮助美国在AI领域重夺主导地位。该项目旨在将AI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在彻底改变医学研究方式的同时增强美国国家安全。简单来讲,这是个“贪多求大”的项目,号称AI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工具、号称通用人工智能(AGI)指日可待、号称将治愈癌症并颠覆科学——只要各位再投个几十亿美元……
这里给OpenAI支个招,下次可以试试说自己是秦始皇。
不容易、不快、也不便宜
5000亿美元看似是个天文数字,但结合星际之门想要达成的庞大目标,其实还算相当适中。
根据数据中心运营商IREN负责人Kent Draper的评论,星际之门的财务目标在最乐观的情况下其实可以实现,第一年这1000亿美元预算也确实够造出大量基础设施。问题是,没法保证资金真能得到有效利用。
大多数现有数据中心方案都不适用于AI基础设施,特别是没法满足那巨大的电力需求。常规服务器机架(形似一只装满电脑的书架)功率约在5到10千瓦,运行几小时也只会耗去普通家庭一、两天的用电。但现代AI GPU机架的功率一般在45到120千瓦,一天的运转相当于一整栋小型公寓楼的用电总和。由此推算,目前这代数据中心的运行功率至少达到100兆瓦,Draper估计下一代设施的单机架功率将增长至200千瓦,运行一天对应上百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
Draper强调,单独增加电力供应也不可行,毕竟老旧数据中心根本“容纳不了这样的功率密度”。它们既缺乏足够强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也不具备处理AI芯片所产生热量的冷却系统。估计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奥特曼才疯狂在核聚变研究方面烧钱,想资助Helion在2028年之前建立起全球首座核聚变发电厂。
因此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改造现有设施,要么建设全新设施,但这个过程不容易、不快也不会便宜。另外别忘了,供电设施不是免费的,不同选址也将对应巨大的能源成本浮动。
建造一处T3等级数据中心的成本,大约为每兆瓦功率1000万至1500万美元,即使按保守的数字估计,标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也将高达10亿美元。再加上GPU和其他AI硬件,单处百兆瓦设施的成本将膨胀至约35亿美元。由此看来,星际之门的要价还真不算离谱。
而如果星际之门最终拿不到全部5000亿美元投资,那实际方案肯定会大幅缩水:设施数量更少、规模更小、建设时间更长,或者只覆盖特定区域。而这样将无法支撑起实现AI算力普及化的最初愿景。换言之,这样的星际之门改变不了整个行业,只能算是解决当前系统中紧迫缺陷的几块补丁。
富士康2.0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当初的富士康项目。
富士康曾经承诺在美投资100亿美元建设LCD工厂,特朗普还亲自参加了庆祝仪式。然而后续工厂规模大幅缩减,多数承诺的工作岗位得不到兑现,整个项目未能激起任何波澜。
星际之门很可能也会走上这条老路:盛大宣传、媒体炒作,最后回归凄惨的现实。5000亿美元遥不可及,只能将项目悄悄重组成更微不足道的小型计划。虽有部分数据中心落成,但规模远达不到当初预期……
而且即使5000亿美元全部到位并建立起庞大的AI基础设施,还有另一个关键问题需要面对:如果猛堆算力不足以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又该怎么办?Databricks公司AI副总裁Naveen Rao认为,“我们需要找到全新的学习范式,而单靠堆砌算力并不能让我们实现目标。”最近中国AI实验室DeepSeek就通过极致优化训练方法,以极低的资源投入实现了o1级性能。消息一出,人们对星际之门现实意义的怀疑进一步加深。
所以更恐怖的情况出现了:如果筹不到资还好,万一斥巨资建成了供电和数据中心体系,却发现自己押错了宝……也许更好的算法和更智能的训练方式(而非暴力计算)才是成就下一代AI的关键。若真是如此,那么星际之门将成为技术发展史上最严重的误判:数千亿美元被砸向毫无必要的基础设施,造成的金融陷阱可能会摧毁整整一代人的科技投资意愿。
OpenAI的投资方红杉资本去年就曾提到,AI的快速发展导致数据中心长期投入变得岌岌可危,因为当前最先进的集群可能在大模型实际部署前就已经过时。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却导致参与方做不到理性的长期规划,只能孤注一掷、挣扎求存。
也正因为如此,AI领袖们才愿意砸下巨额赌注,押的就是一个未经完全验证的假设——只要塞给AI更多的数据和算力,它就能变得更聪明。这个假设支撑着我们走到了现在,造就了一众最强大的模型,但是否足以开创未来……没人说得清楚。
硅谷一直把命运托付给前瞻者,所以人人想当先知……或者神棍
扎克伯格、马斯克和奥特曼都是这类人,他们通过舆论宣传巩固自己的领先地位,希望人们把建立更广大的数据中心疆土理解成衡量科技实力的唯一指标。这种以算力和工业建设能力为载体的极端奢侈品,也由此成为先知或者说神棍头顶那辉煌的王冠。
硅谷一直把命运托付给前瞻者,奥特曼则巧妙塑造出自己远见卓识的形象。在镜头前,星际之门号称是为了治愈疾病、解决重大社会问题而建立,但背地里玩的仍然是垄断算力、压制竞争对手这老一套。
奥特曼就是在借星际之门完成再次华丽转身——这一次,他要成为实业家、技术前瞻者,再加上技术普及化的拥护者。他不仅承诺要给美国带来最先进的AI成果,还宣称要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此推动美国复兴。一边把握住硅谷对于技术落后的担忧、一边利用中部地区对于产业回归的渴望,大大的狡猾。
总而言之,奥特曼为自己量身打造了一个经典科幻故事,而他就是那个承诺通过技术力量改变社会的梦想家男主。然而,现实往往比科幻更复杂。半年或一年后,“星际之门”究竟是AI革命的新篇章,还是一场不接地气的技术幻梦,终将揭晓答案。
在这场对算力与野心的追逐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无论结果如何,“星际之门”都将成为AI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注脚。
最后,期待您关注并留下评论,这个年轻的个人栏目将持续为您带来IT领域的更多干货、资讯与趣闻。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