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被认为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最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策略之一。尽管动物试验已证实MSCs移植可减轻心肌梗死后病理性重构与心力衰竭,MSCs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却尚不理想。移植后MSCs无法耐受局部缺血心肌微环境,细胞大量死亡、定植率低被认为是限制MSCs心肌修复效果的瓶颈问题。
支链氨基酸(BCAA)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是一组可在心脏被高度分解代谢的必需氨基酸。陶凌/张富洋教授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心梗后心肌BCAA分解代谢通路显著受阻,导致BCAA在缺血心肌内异常蓄积,进一步引起心肌细胞死亡、病理性重构及心力衰竭。后续临床研究观察到BCAA升高程度与心梗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呈正相关。然而,BCAA异常蓄积是否影响移植进入缺血心肌MSCs的命运及心肌修复效果仍不清楚。
近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张富洋教授研究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了名为“Excessive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accumulation restricts mesenchymal stem cell-based therapy efficacy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的研究论文,旨在探讨缺血心肌微环境BCAA的蓄积对移植后MSCs命运和心肌修复效果的影响及潜在机制。
研究人员对WT小鼠和PP2Cm KO(BCAA代谢障碍)小鼠进行心肌梗死(MI)+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心肌点注射的造模。结果显示,与WT小鼠组相比,ADSC在PP2Cm KO小鼠中定植明显减少,抗心肌细胞凋亡、促血管新生和减轻心室重构的心脏保护效果完全丧失,提示缺血心肌高BCAA微环境限制移植后ADSC的存活和心肌修复效果。
图1 缺血心肌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