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通过战争实践,人们对电子对抗的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电子战已经成为继陆、海、空、天战之后的第五维战场。特别在近40年的局部战争中,经过电子战双方多次的较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 雷达电子战史回顾
电子战的起源可追溯到1904年4月14日的日俄战例,俄国岸基无线电台用火花发射机对用无线电报告射击校准信号的日本船只进行干扰,这是第一次使用无线电报通信干扰的战例。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通信干扰、侦听与反侦听(密码、欺骗、通信)相继在战争中出现,并迅速发展。
1934年—1935年雷达研制成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雷达品种不多,而且工作频率在30MHz ~500MHz范围,但在对抗雷达的斗争中,电子战开始取得成效。当时已有针对性地研制干扰机,电子侦察、施放箔条干扰也已陆续在战场上使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战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出现,加快了电子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苏联SAM防空导弹研制成功,促使美国于1958年前后在一些战术飞机上加挂了电子干扰吊舱。
美国U -2飞机担负着拍照和收集电子战数据的任务,1960年前后,U–2飞机入侵中国、苏联和古巴上空后,相继被击落多架。防空导弹武器在当时激烈的冷战中立下了战功。
我国导弹部队在20世纪60年代打击U-2高空侦察飞机入侵的战斗中,经历了一场激烈的电子对抗考验。通过作战现场的分析和U-2飞机残骸有关电子干扰设备的测试分析,采用有效的抗干扰改进措施,取得击落5架高空侦察机的战果,迫使美国停止用U-2飞机进行入侵侦察。
1960年以后,不断发生的局部战争显示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在防空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它已面临日益严重的电磁威胁。
1.1 越南战争
1965年7月24日,入侵北越的美国一架F-4“鬼怪式”飞机被苏制SAM-2导弹击落。不到半年时间,美国在越南损失约160架飞机,大部分是被SAM -2导弹击落的。这说明SAM导弹对美空军已构成致命的威胁。
美国探讨“压制方案”,即所谓“快速反应行动”(QRC)方案,按此方案几乎每架飞机上都装上电子干扰吊舱,并提出“设法脱身”的概念,生产能侦收SAM-2雷达发射脉冲并及时报警的机载电子对抗设备。这种设备采用“晶体视频”的信号检测技术,由计算机把侦听到的雷达信号参量与事先储存在计算机内的SAM -2雷达信号参量对比后,发出一种叫“SAM歌”的报警信号。还用2架~4架F-105或F-4飞机发射ACM -4“百舌鸟”反辐射导弹,组成“野紬鼠( Wild Weasel)行动”。同年,SAM -2导弹只击落美机40架,许多SAM-2导弹没能命中美国飞机。据美国统计,1965年,每发射10枚地空导弹可击落一架美国飞机;1966年底,每发射70枚导弹才能击落一架飞机。这一统计结果表明,越南战场上,地对空导弹的杀伤概率从10%下降到1.5%。采取“野紬鼠行动”后,迫使越南将雷达控制的高炮数量增加到一万门,自此至1969年,美国损失的飞机,大多数为被雷达控制的火炮击落。
为对付美国新的雷达电子战的战术和技术,苏联改变了SAM制导雷达的频率,采用“隐蔽扫瞄”技术,还采用雷达瞬时关机或天线转向、光学辅助跟踪和假目标欺骗等战术,用以对抗反辐射导弹。美国则着手生产新一代电子战设备,包括大功率机载干扰机,投放新的箔条和反辐射导弹。
美国大规模轰炸河内和海防时,在700次轰炸飞行中,越南的地区防空网发射约1000枚导弹,仅仅击落15架美国飞机(杀伤概率仅为1.5% ),B-52轰炸机战损率明显下降。在1968年~1969年,美国在一个月中损失90多架飞机,此时越南防空导弹杀伤概率略有升高(约2%),相当于50发导弹击落一架飞机。
从1970年起直到战争结束,美国不断改进机载电子对抗设备,尤其是采用数字化技术,混合微带电路和专用宽带微波元器件的先进雷达告警接收机,还研制出第一代由计算机控制的瞬时测频告警接收机。
1971年,远距离干扰支援飞机EA –6“徘徊者”飞机服役,它除载有侦察告警设备外,还带有大功率干扰机,新一代欺骗式干扰机也开始应用。使得美机的损失率,从战争初期的10%~14%,下降到后期的1.4%。
越南战场上出现的防空导弹干扰与抗干扰战斗局面,为电子对抗提供了许多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
1.2 埃以战争
1967年6月5日凌晨,埃及大部分远程雷达遭到以色列的干扰和攻击而无法工作。与此同时,以色列摧毁了埃及320架飞机中的300架,且大部分是在地面摧毁的。原因之一就是以色列在战争中综合运用了电子对抗手段;实施电磁干扰,投放箔条,以及发射“百舌鸟”反辐射导弹。致使埃及的雷达致盲,无线电通信中断,指挥失灵,处于瘫痪、被动挨打地位。
1970年6月,埃及导弹武器和以色列飞机开始较量。由于以色列采用了电磁干扰对付SAM -2导弹和57mm炮瞄雷达,在这场较量中,埃及的SAM-2导弹武器系统几乎都被摧毁。
1973年10月6日,埃及向以色列发动猛烈进攻。经过两三天的战斗,使以色列损失飞机约110架。此时,埃及除装备有SAM -2和SAM-3外,还新装备了SAM –6防空导弹系统、23mm四管高炮以及SAM -7肩射式红外制导导弹,这种新型武器的出现,使以色列措手不及。例如:埃方炮瞄雷达的工作频率为15.56GHz,而以色列机载侦察机ALR-45只能侦察在2GHz ~ 14.52GHz的信号,无法侦收到此种炮瞄雷达的信号,致使以色列指挥部门做出空军不对埃及实施空中攻击的决定。
1.3 以叙战争—贝卡谷地战斗
1982年,以色列和叙利亚在贝卡谷地进行战斗。以色列通过E-2C“鹰眼”预警飞机监视叙利亚从机场起飞的飞机,引导以机进行拦截;并用A-4飞机做近距离空中支援,用波音707飞机改装的远距离支援侦察干扰飞机进行电子干扰。共出动了F - 15、F-16、F-4等飞机约90架,几乎摧毁了叙方所有的导弹营(19个)。以方在这次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在埃以战争期间,以色列缴获了埃及的SAM -6、SAM -7及四管高炮等完整的武器系统,在飞机上装了可以侦收上述武器辐射信号的新雷达告警接收机;战前进行了攻击SAM-6导弹营的战术训练;战时再采用遥控飞行器和新的电子干扰战术。因此,以方占了明显的优势。这次战斗证明了使用电子控制的武器与电子对抗支援措施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这以后,苏联向叙利亚提供大量的新型导弹武器系统SAM - 8,SAM -9,叙方于7月25日成功地击落一架F-4飞机。在以色列设法缴获SAM-8和SAM -9导弹武器系统后,9月份便在黎巴嫩摧毁了5个这样的导弹营。贝卡谷地的战果显示出在精确电子战行动支援下,进行“实时”攻击的新概念,显示出一种新的战争模式。
以色列飞机装备了先进的全自动化、计算机化的欺骗干扰机,能使先进的导弹偏离轨道。机载雷达告警接收机能发现SAM导弹系统的制导雷达已跟踪上飞机,能分析与识别各种威胁,确定威胁的优先级,及时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去对抗各种威胁,引起人们的注目。
1.4 英阿战争
1982年英阿战争中,阿根廷损失了1/3 ~1/2的飞机。这些飞机大部分缺少电子干扰设备,这无疑是造成重大损失的原因之一。而英方则常常能避开阿根廷的“罗兰特"地对空导弹,仅损失一架“鹞”式飞机,“火神”轰炸机没有损失,这是因为英方飞机有电子干扰设备(如美国AN/ALQ - 101干扰吊舱)。然而,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却被阿的“飞鱼”导弹击中。据分析,其原因之一还是英舰的电子战能力差。
1.5 美机轰击利比亚
1986年,美空军袭击利比亚时共出动飞机24架,其中有4架EF–111A电子干扰飞机。在这次袭击中,美军共发射30多枚“百舌鸟”和30多枚“哈姆”( HARM)反辐射导弹。整个战斗仅持续18分钟,击毁利比亚飞机14架,破坏军用机场和营房各两处,雷达5部,使利方防空导弹无法实施攻击。
1.6 海湾战争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历时42天的战争中,多国部队出动约11万架次飞机轰炸伊拉克军事要地,最后经过4天的地面战斗而结束战争。
美国在战前5~6个月就开始进行电子情报侦察,探测伊方弱点、研究伊方雷达防御能力。战争开始前5小时全面地干扰了伊通信和雷达系统,彻底瓦解了伊方“一体化"防空系统,以致伊无法掌握制空权。
在整个战争中,多国部队每天平均出动2600多架次飞机(最多达4600多架次)肆意狂轰滥炸。除携带电子干扰设备的战斗机、战斗轰炸机、轰炸机、攻击机外,还动用专用电子战飞机100多架,其中近、远距离干扰机49架,包括:EF-111、EA -6B、EC - 130H等,用以施放各种有源和无源干扰;预警机41架,包括:E-3、E-8A、E-2C等,用以预警、指挥和控制;侦察机RC-135、RF -4C、TR - 1、U-2R、OV - 10;另有无人驾驶飞机“先锋”等约100架以上;还有F-4G(“野助鼠”)飞机36架。
伊拉克拥有600多架作战飞机,其中40多架被击毁于空中,60多架被毁于地面,有近140架飞机逃往伊朗。战争中,多国部队损失飞机45架。伊拉克有300多个战略目标被摧毁,损失坦克3700多辆,火炮2600多门,装甲车近2400辆。
值得注意的是F-117A隐身飞机,在空袭中担任了攻击巴格达及31%的战略目标等危险地区的重要角色。实践证明,隐身飞机在电子干扰支援掩护情况下,可达到最佳的生存效果。F-117A执行危险任务一千余次,无一架损失,摧毁巴格达大约95%的重点设防目标。开战第一周,美国还发射了230枚”战斧”巡航导弹,攻击成功率达到95%。由于作战双方电子战能力相差极为悬殊,相互对抗性差,故呈“一面倒”的局面,无论隐身飞机还是“爱国者"都没有经受严峻的电子战考验。因此,它们的电子战作战效果,还有待今后得出结论。
有人这样认为,这场战争作为美国电子战武器装备的试验靶场,为近年来西方研制的新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提供了试验机会。
2. 历史的经验教训
从以上近40余年来的局部战争战例可见,战斗双方都设法利用专门的电子对抗技术(侦察、干扰设备)破坏和削弱对方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同时,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不断采取各种抗干扰技术措施,保证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在电磁干扰环境中正常工作。因此,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电子干扰和抗干扰技术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从中取得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
2.1 电磁干扰是导致防空导弹杀伤概率降低的主要因素
现代战争中,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面临严重的电磁干扰威胁,导致导弹武器的综合指标——杀伤概率大大降低。如前所述,在越南战争中,1965年每发射10枚SAM-2导弹击落美国飞机一架,而到1966年底,由于美国采取了有效的干扰措施,SAM -2导弹须发射70枚才能击落一架美机,许多SAM -2阵地都被摧毁;在贝卡谷地战斗中,叙利亚和以色列的飞机损失比达50: 1,以色列用非常小的损失,摧毁了叙利亚在贝卡谷地的全部导弹阵地,以方在电子战中占优势是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海湾战争更明显说明通过“制电磁谱权”而获得“制空权”的重要性。多国部队自始至终在战争中占主动地位,充分显示了电子战的威力。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防空导弹武器中的广泛应用,防空导弹电子对抗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有人甚至说“电子战、导弹和核武器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电磁频谱的控制和驾驭能力”等,这些论断不是没有根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的局部战争,已充分证明了电子战是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战役保障和作战手段,在未来战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保证防空导弹武器在现代电子战中应有的作战地位,是人们极其关注的问题。必须使防空导弹武器在可能出现的电子干扰环境中,仍能保持武器应有的杀伤概率,以保卫国家领空神圣不可侵犯。现在,军事科技人员已经普遍地认识到,在研制现代导弹武器系统时,必须重视反侦察、抗干扰、反隐身和抗反辐射导弹等的研究和设计。
2.2 加强情报侦察
要加强电子对抗的情报侦察工作,因为只有了解对方和自己,才能在电子战中有效地保护自己,战胜敌方。实战表明,战前和战斗中的侦察与反侦察以及对侦察效果(识别真伪)的判断,对整个战争有着重要的作用。获取了防空导弹武器各辐射参量之后,就有可能对其采取相应有效的干扰措施,使防空导弹失效,甚至摧毁防空导弹阵地。侦察手段除常见的机载电子侦察、预警设备外,还要重视无人驾驶侦察/干扰飞机和卫星侦察,必要时,不惜用高代价缴获对方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获取对方武器的最详细性能资料,以便采用最有效的对付措施。
为保护自己的核心机密、保持电子战优势,有的国家向国外提供飞机等军事装备时,把电子战设备拆掉,出口防空导弹武器时,将重要的抗干扰部件拆除。
此外,还应对本国研制的武器系统能对付什么样的干扰环境,不能对付哪些干扰等做出分析。只有对导弹武器本身的抗干扰能力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在电子战环境中正确掌握和使用武器,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
2.3 必须重视和平时期的情报搜集
如果仅依靠战时获取对方情报,在现代突然袭击的战争中,将防不胜防,有可能在几个小时或几天时间内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失。例如第三次中东战争,战争开始时,由于以色列情报部门未能及时提供埃及进攻迫在眉睫的情报,使以色列遭到几乎失去生存能力的失败。这主要是由于以色列在作战时才发现,没有能与对方新式电子武器系统相抗衡的电子战措施,从而造成人员、装备的严重损失。因此,和平时期的信号情报工作非常重要。
现代信号情报可以通过间谍卫星、各种侦察运载设施(舰艇、飞机等)携带的电子侦察设备以及其他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当前空间卫星中,有2/3是为军事目的发射的,卫星可以广泛地搜集政治、经济、科学、军事等方面的各种战略情报,其中电子情报以及其他有关的军事情报均及时送到国防军事指挥部门进行分析、处理,这一切都是为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准备。否则,一旦爆发战争,将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2.4 电子战的多变性
电子战的战术和技术具有多变性、适时性。往往今天能起作用的战术和技术,明天并不一定能起作用;这次战斗由于采取某种电子对抗手段取得了胜利,而另一次战斗采取同样的手段就可能失败。这是因为电子战技术和战术总是随着对方的威胁而发展的。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抗干扰措施,以及它本身工作体制是否具有抗干扰潜力。越南战场证明,SAM -2如果不进一步采取抗干扰措施,武器将很难保证还有1.5%的杀伤概率。一种武器如果无法进一步提高抗干扰能力,这种武器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中东战争表明,SAM-6作为一种新式武器出现时,开始取得辉煌的战果,但随着武器辐射信息的暴露,加上整个武器系统被对方缴获,而又没有进一步改进抗干扰措施,导致了在贝卡谷地几乎被全部摧毁的惨败结局。
2.5 提高导弹武器系统的应变能力
为了加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在战争中的应变和适应能力,在设计和研制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时,还需要考虑系列化和标准化,与此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在未来可能面临的电磁干扰环境。如果武器系统具有潜在抗干扰功能,当电磁干扰环境变化时,就能采用潜在的抗干扰措施,弥补原先不足。
例如,在马岛海战中,英国研制“兰伊利克”自卫式干扰设备时,仅用15天就研制成功,其中7天完成样机,3天完成各种试验(包括例行试验、飞行试验),4天生产了10个电子吊舱。据分析,在通常情况下研制类似的设备,周期约两年。这样快的研制速度,除战时采取的紧急措施外,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储备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为了不断提高武器系统在电磁干扰环境中的应变和适应能力,在和平时期就要有一支不断发展、保持电子战技术优势的技术队伍,努力进行电子战科学技术的研究。这在当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措施之一。
2.6 电子战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
电子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实战表明,争取时间才能争取战场上的主动。为保证导弹在杀伤区内摧毁目标,武器的反应和工作时间有决定意义。例如:为提高武器杀伤概率而发射多枚导弹时,要缩短导弹的射击间隔。如果由于干扰而拖延导弹射击间隔时间,将贻误战机和降低武器的杀伤概率。捷变频雷达、重复频率抖动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猝发脉冲雷达、波束捷变雷达、脉冲压缩雷达以及自适应技术等设计思想中都有以时间取胜的内容。因为雷达参量迅速改变,将增加敌方侦察的困难。一旦雷达受到干扰迅速改变参量实行“回避”,这时对方的侦察干扰措施,必须有更快的速度才能实施有效干扰。
2.7 操作者应具良好的素质
武器操作人员的良好训练是保障电子战取胜的重要因素。以色列在贝卡谷地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战前曾设置SAM-6导弹武器,进行模拟电子战训练,然后制定电子战行动计划,战争中在各种战术行动支援下,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各国部队都重视导弹武器的对抗训练,要求操作人员正确和熟练运用武器中的各种抗干扰措施,充分发挥导弹武器潜在的抗干扰能力。
电子战的训练及战场仿真的需求,促进了模拟技术的发展。今天,电子战模拟技术已经成为电子战技术和战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8 隐身技术的作用不能忽视
隐身飞机在电子战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海湾战争中,F–117A隐身飞机在攻击伊战略目标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执行危险任务1000余次,无一损失。隐身飞机的发展,使雷达探测目标困难,加上电子干扰的作用,使雷达面临严重的挑战,迫使人们寻求新的技术和方法对付隐身飞机。
2.9 自适应抗干扰技术
广阔的电磁干扰频谱威胁和复杂多变的组合干扰威胁,必然导致抗干扰技术向自适应和智能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综合抗干扰系统,使电子战向更高层次发展。
2.10
与电子战相结合
系统包括了指挥、控制、通信、信息采集与处理等部分,形成了现代战争所必需的指挥中枢。战争中,多种探测手段、各种发射平台、战术武器和
系统综合组成防空体系,由计算机通信网络实时处理和传递各种数据和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协同作战,将最大限度地发挥防空网的整体作战效能。提高单个武器电子战和作战能力对提高整个
系统的效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