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简史第三章:第二次浪潮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

本文回顾了20世纪70-80年代人工智能的关键进展,包括知识表示的框架理论、启发式搜索的应用、大规模知识库的构建、计算机视觉的发展、专家系统的兴起、贝叶斯网络的提出以及基于行为的机器人学。文章还提到了里程碑式的事件,如计算机击败世界双陆棋冠军和OpenAIChatGPT的背景。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前言

图片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工智能进入了第二次浪潮,其中代表性的工作是1976年兰德尔·戴维斯(Randall Davis)构建和维护的大规模的知识库,1980年德鲁·麦狄蒙(Drew McDermott)和乔恩·多伊尔(Jon Doyle)提出的非单调逻辑,以及后期出现的机器人系统。

1980年,汉斯·贝利纳(Hans Berliner)打造的计算机战胜双陆棋世界冠军成为标志性事件。随后,基于行为的机器人学在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和萨顿(R. Sutton)等人的推动下快速发展,成为人工智能一个重要的发展分支。这其中格瑞·特索罗(Gerry Tesauro)等人打造的自我学习双陆棋程序又为后来的增强学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机器学习算法方面,这个时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Geoffrey Hinton等人提出的多层感知机,解决了Perceptron存在的不能做非线性分类的问题;Judea Pearl倡导的概率方法和贝叶斯网络为后来的因果推断奠定基础;以及机器学习方法在机器视觉等方向取得快速发展。

3.1知识表示(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1975年,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在论文《知识表示的框架》(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中提出框架理论,用于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示”。

明斯基框架不是一种单纯的理论。除了数据结构上有单纯的一面外,在概念上是相当复杂的。针对的是人们在理解事物情景或某一事件时的心理学模型。它将框架看作是知识的基本单位,将一组有关的框架连接起来整合成框架系统。系统中不同框架可用有共同节点,系统的行为由系统的子框架的具体功能来实现。推理过程由子框架的协调来完成。框架理论类似于人工智能中的面向对象化程序设计。它的成功之处是它利用框架这种结构将知识有机的整合起来,使其有一种特定的结构约束。同时保持了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封闭性。

图片

明斯基的框架理论体现出来的模块化思想和基于事例的认知推理为其理论增添了永恒的魅力,这也是认知哲学家关注它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认知可计算主义核心代表的明斯基将心智与计算机类比,把认知过程理解为信息加工过程,把一切智能系统理解为物理符号系统。虽然这样做使人们能从环境到心智,又从心智到到环境的信息流中来分析问题,使心智问题研究具有实验上的严格性。但是机械性的缺陷也非常明显。

同时,框架跟软件工程领域面向对象语言中的“类”相似,只是两者的基本设计目标不同。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ChatGPT_X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