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导航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英文名称: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 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 GPS、GLONASS 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 GPS、俄罗斯 GLONASS、欧盟 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北斗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
空间段由若干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
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时间同步/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地面站,以及星间链路运行管理设施。
用户段包括北斗及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芯片、模块、天线等基础产品,以及终端设备、应用系统与应用服务等。
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 10 米,测速精度 0.2 米/秒,授时精度 10 纳秒。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四大卫星导航核心供应商之一,在轨卫星已达 39 颗。从 2017 年底开始,北斗三号系统建设进入了超高密度发射。北斗系统正式向全球提供 RNSS 服务,在轨卫星共 39 颗。2019 年再发射 5-7 颗,2020 年 7 月31 日中国北斗全球定位系统正式开通。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轨运行的北斗导航卫星数量为48颗,包括15颗北斗二号卫星和33颗北斗三号卫星。
GPS导航系统
GPS 是在美国海军导航卫星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和定时功能,能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现今,GPS 共有 在轨 工作卫星 31 颗,其中 GPS-2A 卫星 10 颗,GPS-2R卫星 12 颗,经现代化改进的带 M 码 信号的 GPS-2R-M 和 GPS-2F 卫星共 9 颗。根据 GPS现代化计划,2011 年美国推进了 GPS 更新换代进程。GPS-2F 卫星是第二代 GPS 向第三代GPS 过渡的最后一种型号,将进一步使 GPS 提供更高的定位精度。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无线通信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无论是在各方面的安全监控和维护,无线通信(GSM)和 DGPS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 GSM 的无线通信网络覆盖一个大范围的数据已被破坏,很好用的便当,成本低。单独的 GPS 系统,GSM 系统的车辆和人员通过无线卫星定位通信链路的移动电话用户完成车辆和人员的监控发送位置信息。
GPS 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方案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从 1973 年到 1979 年,共发射了 4 颗试验卫星。研制了地面接收机及建立地面跟踪网。
第二阶段为全面研制和试验阶段。从 1979 年到 1984 年,又陆续发射了 7 颗试验卫星,研制了各种用途接收机。实验表明,GPS 定位精度远远超过设计标准。
第三阶段为实用组网阶段。1989 年 2 月 4 日第一颗 GPS 工作卫星发射成功,表明 GPS系统进入工程建设阶段。1993 年底实用的 GPS 网即(21+3)GPS 星座已经建成,今后将根据计划更换失效的卫星。
GLONASS 导航系统
GLONASS 是由原苏联国防部独立研制和控制的第二代军用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是继GPS 后的第二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 系统由卫星、地面测控站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系统由 21 颗工作星和 3 颗备份星组成,分布于 3 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面有 8 颗卫星,轨道高度 1 万 9000 公里,运行周期 11 小时 15 分。GLONASS 系统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研制,1984 年发射首颗卫星入轨。但由于航天拨款不足,该系统部分卫星一度老化,最严重曾只剩 6 颗卫星运行, 2003 年 12 月,由俄国应用力学科研生产联合公司研制的新一代卫星交付联邦航天局和国防部试用,为 2008 年全面更新 Glonass 系统作准备。在技术方面,GLONASS 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比 GPS 要好,但其单点定位精确度不及 GPS 系统。2004年,印度和俄罗斯签署了《关于和平利用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长期合作协议》,正式加入了 GLONASS 系统,计划联合发射 18 颗导航卫星。项目从 1976 年开始运作,1995 年整个系统建成运行。随着苏联解体,GLONASS 系统也无以为继,到 2002 年 4 月,该系统只剩下 8 颗卫星可以运行。2001 年 8 月起,俄罗斯在经济复苏后开始计划恢复并进行 GLONASS现代化建设工作 GLONASS 导航星座历经 10 年瘫痪之后终于在 2011 年底恢复全系统的运行。2006 年 12 月 25 日,俄罗斯用质子-K 运载火箭发射了 3 颗 GLONASS-M 卫星,使格洛纳斯系统的卫星数量达到 17 颗。
GALILEO 导航系统
Galileo 系统总投资达 35 亿欧元的伽利略计划是欧洲自主的、独立的民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服务,实现完全非军方控制、管理,可以进行覆盖全球的导航和定位功能
欧盟发展“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减少欧洲对美国军事和技术的依赖,打破美国对卫星导航市场的垄断。法国总统希拉克曾表示,没有“伽利略”计划,欧洲“将不可避免地成为附庸,首先是科学和技术,其次是工业和经济”。它是第一个民用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配置、频率分布、信号设计、安全保障及其多层次、多方位的导航定位服务特点,使得它的性能比 GPS 系统更为先进、高效和可靠;它保障了全球完整性的监控、航空和航海的安全以及服务的不间断,特别是提供了公开、生命安全、商业、官方控制和搜救服务,极大地满足了全球各类用户的需求。预计其应用市场和效益十分巨大。
“伽利略”计划是一种中高度圆轨道卫星定位方案。“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建立将于 2007 年底之前完成,2008 年投入使用,总共发射 30 颗卫星,其中 27 颗卫星为工作卫星, 3 颗为候补卫星。卫星高度为 24126 公里,位于 3 个倾角为 56 度的轨道平面内。该系统除了 30 颗中高度圆轨道卫星外,还有 2 个地面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