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四种需求分析方法

        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项目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适当的需求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准确定义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通过使用这些方法,开发团队可以更好地规划和管理项目,减少需求变更和返工的风险。

        如果缺乏适当的需求分析方法,可能导致需求表达不清晰、不一致或不完整,甚至导致需求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造成项目进度的延误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等问题。一般来说,常见的需求分析方法有以下四种:

常见的四种需求分析方法
常见的四种需求分析方法

        1、结构化分析法

        结构化分析法是一种传统的需求分析方法,它不需要在需求阶段精确地定义系统,而是根据业务框架确定系统的功能范围及每个功能的处理逻辑和业务规则。

        它是一种将需求分解为更小、更具体的部分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描述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图表、示例图、文字等方式来描述系统的功能和数据流动。

        如,在开发一个新的电子商务网站时,结构化分析可以帮助确定网站的主要功能模块,如用户注册、商品浏览、购物车管理、订单处理等,并为每个模块定义具体的业务规则和处理流程。

结构化分析方法
结构化分析方法

        2、系统建模方法

        系统建模方法是一种使用模型来描述系统的方法。它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建模语言和工具(如UML、BPMN等)来表示系统的结构、行为和交互。系统建模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系统的组成部分、功能和关系,并提供一个共享的视图,以便开发团队和用户之间进行沟通和理解。

        此方法以实体和关系为核心概念,基本工具是E-R图,其基本要素由实体、属性和联系构成。其是从数据角度对现实世界建立模型,适用于复杂的业务模型和多干系人的产品。

        如,在开发一个在线购物平台时,可以使用UML类图来表示商品、用户、订单等核心概念的属性和关系。

系统建模方法
系统建模方法

        3、需求加法

        需求加法是一种通过添加新的需求来完善系统的方法。它可以通过与用户和利益相关者的交流和反馈,以及对市场和竞争对手的调研,来发现和收集新的需求。需求加法有助于确保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期望和需求,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不断地提升产品功能或满足更广泛的用户需求。如,在开发一个社交媒体应用时,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和市场趋势,添加新的功能(如私信、点赞等)来提升用户体验。

        另外在添加新的需求之前,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和验证,确保其与系统的整体目标和范围相符。需求应该是可行的、可实现的,并且能够为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

需求加法
需求加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需求分析质量,我们可以使用开发工具,快速提高需求分析效率。如CoCode开发云使用GPT技术,通过需求条目化和自动分解子需求功能,将用户需求一键自动生成标准用户故事,并自动导入需求。

        而平台的需求分析工具,使用AI,通过需求测试和一致性检测,能够在几分钟内快速分析用户需求缺陷,如歧义、重复、遗漏、不一致和复杂性等问题,精准锁定需求缺陷,从而更高效地修改缺陷,提高用户需求质量。

        4、需求减法

        需求减法是一种通过删除或调整现有需求来简化系统的方法。它可以通过与用户和开发团队的讨论和评估,以及对系统的可行性和可用性的考虑,来识别和消除不必要或过于复杂的需求,专注于核心功能。

        产品经理需要有敏锐的嗅觉去捕获到有价值的需求,围绕产品的核心业务功能进行整体的筛选,去掉与核心业务实现无关的需求。如,一个复杂的办公软件可能去除了很少使用的高级编辑功能,以简化用户界面和提高软件的易用性。

需求减法
需求减法

        在应用这些方法时,需求分析师需要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沟通,以确保需求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需求冲突的解决也是需求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需求分析师需要通过沟通、协商、优先级排序等技巧来解决需求之间的冲突。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大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1页。大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1页。大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 大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1页。 大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1页。 大数据的处理 周涛博士说:大数据处理数据时代理念的三大转变: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肯定精确,要相关不要因果。 具体的大数据处理方法其实有许多,但是依据长时间的实践,笔者总结了一个基本的大数据处理流程,并且这个流程应当能够对大家理顺大数据的处理有所关心。整个处理流程可以概括为四步,分别是采集、导入和预处理、统计和分析,以及挖掘。 采集 大数据的采集是指利用多个数据库来接收发自客户端(Web、App或者传感器形式等)的数据,并且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库来进行简洁的查询和处理工作。比方,电商会使用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MySQL和Oracle等来存储每一笔事务数据,除此之外,Redis和MongoDB这样的NoSQL数据库也常用于数据的采集 在大数据的采集过程中,其主要特点和挑战是并发数高,因为同时有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用户来进行访问和操作,比方火车票售票网站和淘宝,它们并发的访问量在峰值时到达上百万,所以需要在采集端部署大量数据库才能支撑。并且如何在这些数据库之间进行负载均衡和分片确实是需要深入的思索和设计。 导入/预处理 虽然采集端本身会有许多数据库,但是假如要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还是应当将这些来自前端的数据导入到一个集中的大型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存储集群,并且可以在导入基础上做一些简洁的清洗和预处理工作。也有一些用户会在导入时使用来自Twitter的Storm来对数据进行流式计算,来满足部分业务的实时计算需求。 大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2页。大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2页。 导入与预处理过程的特点和挑战主要是导入的数据量大,每秒钟的导入量常常会到达百兆,甚至千兆级别。 统计/分析 统计与分析主要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计算集群来对存储于其内的海量数据进行一般的分析和分类汇总等,以满足大多数常见的分析需求,在这方面,一些实时性需求会用到EMC 的GreenPlum、Oracle的Exadata,以及基于MySQL的列式存储Infobright等,而一些批处理,或者基于半结构数据的需求可以使用Hadoop。 统计与分析这部分的主要特点和挑战是分析涉及的数据量大,其对系统资源,特殊是I/O会有极大的占用。 挖掘 与前面统计和分析过程不同的是,数据挖掘一般没有什么预先设定好的主题,主要是在现有数据上面进行基于各种算的计算,从而起到预报(Predict)的效果,从而实现一些高级别数据分析的需求。比较典型算有用于聚类的K-Means、用于统计学习的SVM和用于分类的Naive Bayes,主要使用的工具有Hadoop的Mahout等。 该过程的特点和挑战主要是用于挖掘的算很冗杂,并且计算涉及的`数据量和计算量都很大,还有,常用数据挖掘算都以单线程为主。 大数据分析的五个基本方面 1. Analytic Visualizations(可视分析) 不管是对数据分析专家还是一般用户,数据可视是数据分析工具最基本的要求。可视可以直观的展示数据,让数据自己说话,让观众听到结果。 2. Data Mining Algorithms(数据挖掘算) 可视是给人看的,数据挖掘就是给机器看的。集群、分割、孤立点分析还有其他的算让我们深入数据内部,挖掘价值。这些算不仅要处理大数据的量,也要处理大数据的速度。 大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大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 3. Predictive Analytic Capabilities(预报性分析能力) 数据挖掘可以让分析员更好的理解数据,而预报性分析可以让分析员依据可视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结果做出一些预报性的推断。 4. Semantic Engines(语义引擎) 我们知道由于非结构数据的多样性带来了数据分析的新的挑战,我们需要一系列的工具去解析,提取,分析数据。语义引擎需要被设计成能够从"文档"中智能提取信息。 5. Data Quality and Master Data Management(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 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是一些管理方面的最正确实践。通过标准的流程和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可以保证一个预先定义好的高质量的分析结果。 假如大数据真的是下一个重要的技术革新的话,我们最好把精力关注在大数据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而不仅仅是挑战。 大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2页。 大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2页。 大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 大数据分析
数据库系统应⽤开发⽅ 数据库系统应⽤开发⽅ ⼀、软件过程模型 1.瀑布模型 阶段:   项⽬规划、系统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调试和集成测试、运⾏维护阶段。 为什么叫瀑布模型:   必须按照模型定义的顺序从阶段1到阶段6进⾏软件项⽬的开发。 特点:   阶段具有顺序性和依赖性,前⼀个阶段结束,后⼀个阶段才能开始。推迟程序的物理实现,保证前期⼯作扎实。   每个阶段要求提交完整准确的阶段⼯作⽂档,经过严格的评审确认后才能开始下⼀阶段的活动(错误是具有放⼤效应的)。   ⽂档驱动。 保证:   阶段⼯作的有效性、⼀致性、完备性。 缺点:   潜在需求不能在项⽬的前期阶段完整清晰地描述出来,⽽常常是随着项⽬的深⼊推进,需求不断清晰。 2.螺旋模型 特点:   加⼊了风险分析,适⽤于⼤型软件开发。 软件风险:   超期、超预算、⾏业竞争等。 四个阶段:   项⽬规划、风险评估、⼯程实现、⽤户评估。   从项⽬规划开始,如果风险可消除或承受,进⼊实现阶段。 为什么叫螺旋:   每完成⼀次这四个⼯作,形成⼀个新版本,螺线就向外扩⼀圈,直到通不过风险分析。 优点:   对⼤型软件开发项⽬具有很好的风险控制。 缺点:   需要风险评估经验。   不普及。 3.快速原型模型 概念:     确定⽬标系统功能特点和性能需求,编写基本需求说明书,构建出可运⾏的早期版本,在⽤户的参与下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得到 满意的⽬标系统。 阶段:   快速分析、设计构造原型、运⾏原型、评价模型、改进原型。 优点:   提供学习⼿段,便于开发者和使⽤者了解系统。有的原型可称为最终产品的⼀部分。 缺点:   内部结构可能不好。连续修改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底下。 什么产品适⽤:   需求不确定的软件。 ⼆、DBAS⽣命周期模型 1.规划与定义   任务陈述、确定任务⽬标、确定系统范围和边界、确定⽤户视图。 2.可⾏性分析   技术:硬件、软件、⽅案。   经济:硬件购置费⽤、开发费⽤、⼈⼯费⽤、材料费⽤、系统安装、运⾏、维护费⽤   操作可⾏性:硬件、软件、⼯作环境。   开发⽅案:是否委托开发,选⽤什么模型。 完成分析后,应形成相应的数据库应⽤系统开发可⾏性研究报告,交给管理部门评审。 3.项⽬规划   确定项⽬⽬标和范围。   分析和定义⼯作活动和任务。   估算规模和所需资源。   制定项⽬计划、包括成本、进度、质量等⽅⾯的预测和控制⽅案。 应形成系统项⽬计划⽂档,即项⽬计划书。 三、需求分析需求分析需要形成需求规范说明⽂档) 数据需求分析: 形成数据字典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 数据流:名、来源、取向、组成(数据结构)。 数据元素:类型、长度、取值范围、相关数据元素和数据结构。 数据存储:简述、输⼊输出数据、数据⽂件组成、存储⽅式。 处理:名、输⼊输出数据流、加⼯逻辑、功能简述。 ⽅:⾃顶向下数据分解,⽐如:某个信息由那⼏条数据项组成。 功能需求分析: 数据处理需求分析: 数据处理需求分析从数据访问和处理的⾓度,明确对各类数据项所需进⾏的数据访问操作。 分析结果:数据流图。(⾯向对象)。 数据需求分析和处理需求分析结果构成数据字典⽂档,也被称为数据规范说明书。成为下⼀步的输⼊⽂档。 也可表⽰为事务规范:事务名称、事务描述、事务所访问的数据项、事务⽤户。 业务规则需求分析: 主要⾯向系统开发者。 内容:业务功能、处理流程和步骤。关键技术原理和选择,⼈机交互模式。 作⽤:反映了程序功能和性能需求。 结果:⽤⾃然语⾔或UML或其他描述机制描述。 性能需求分析: 性能指标:响应时间、吞吐量、允许并发最⼤⽤户数、每TPS代价值。 影响因素:硬件资源、⽹络通信设备、操作系统环境、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质量、DBMS配置和性能、应⽤程序⾃⾝。 其他需求分析:存储需求(初始⼤⼩,增长速度)、安全性需求(安全控制级别,⽤户视图访问权限)、备份和恢复需求分析。 四、系统设计 1.概念设计 概念模型设计:   根据需求规范说明⽂档,将关联关系⽤概念数据模型表⽰出来,如常见的ER⽅系统总体设计:   内容:DBAS体系结构设计、系统硬件平台的选型和配置、应⽤软件结构设计、对识别出的业务规则进⾏初步设计、对关键技术进⾏⽅ 案选型和初步设计。 2.逻辑设计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在ER图基础上设计数据库关系模式。 应⽤程序概要设计:   将应⽤软件模块划分为⼦模块。 数据库事务概要设计:   将操作抽象,使与具体DBMS平台⽆关。 3.物理设计 物理结构设计:   数据⽂件在外存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依赖于具体环境。 事务详细设计:   ⽤SQL语⾔等设计数据库事务。 应⽤程序详细设计:   设计各模块处理流程和算、数据结构
以下是几种常见系统开发方法及其主要内容和特点: 1. 瀑布模型 主要内容:将系统开发过程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顺序进行,前一个阶段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 特点:适用于开发周期长、需求少的项目,开发过程稳定可控,但缺乏灵活性,难以应对需求和项目风险。 2. 增量模型 主要内容:将系统开发过程分为多个小的增量,每个增量都包含完整的开发过程,每个增量完成后都可以交付给用户使用。 特点:适用于需求较大、开发周期较长的项目,可以提高开发过程的灵活性和可控性,但需要进行多次集成和测试,增加了开发成本和风险。 3. 螺旋模型 主要内容:将系统开发过程分为计划、风险评估、工程实现和评审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螺旋的循环,每次循环都会增加系统的功能和完善系统的质量。 特点:适用于风险较高、需求较大的项目,可以提高风险管理和需求变更的应对能力,但需要进行多次迭代,增加了开发成本和时间。 4. 敏捷开发 主要内容:强调快速反应用户需求和灵活变更开发计划,将开发过程分为多个短周期的迭代,每个迭代都包含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交付等阶段。 特点:适用于需求频繁、开发周期较短的项目,可以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但需要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较强。 5. V模型 主要内容:将系统开发过程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和维护七个阶段,与瀑布模型类似,但强调测试过程与开发过程同步进行。 特点:结合了瀑布模型和测试驱动开发的优点,可以提高测试效率和质量,但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编写。 以上是几种常见系统开发方法及其主要内容和特点。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项目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进行开发。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