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动力学从入门到进阶之路(传统篇)

编辑:CrazyRabbit
日期:2022年6月16日

本文主要讲一下车辆动力学如何入门,如何进阶,供想进入该领域的工程师参考。
本篇主要讲的是传统领域,不包含电控开发。

0. 前言

何为车辆动力学?

车辆动力学,英文为Vehicle Dynamics,俗称VD。我们可以先从猎聘上看一下,车辆动力学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和职责。
image.png
image.png
一般而言,车辆动力学大体上分为两个方向,上面的两个招聘简图分别对应这两个方向:

  • 仿真设计:主要是用Adams-Car等车辆动力学仿真工具,以仿真的手段,完成车辆动力学性能的目标设定(通常是客观指标)、分解和达成
  • 性能调校:通过实车评价,以底盘调校的方式,完成车辆动力学性能的目标设定(通常是主观指标)、分解和达成

工作职责

从上述图片看,无论是仿真方向还是调校方向,都涉及到几个关键词:

  • 目标设定
  • 目标分解
  • 性能验收

任职要求

对于任职者的要求,都涉及到几个关键字:

  • 车辆动力学理论
  • 底盘零部件开发

对于偏仿真人员,强调精通Adams-Car等软件的使用;对于调校人员,强调较高的驾驶技能和评价能力。

1. 理论知识

无论是偏仿真,还是偏调校,车辆动力学的理论知识是所有工作的前提。本节介绍车辆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如何入门。以个人的工作经验,涉及到车辆动力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细分领域。

1.1 “纯”车辆动力学知识

什么叫“”车辆动力学知识呢,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定义,没有这种官方的说法。我的解释是:
只需要很少的底盘结构或零部件的知识,所有东西都是抽象为数学模型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是数学公式的推导。举个例子,《汽车理论》第五章,二自由度操稳模型,推导出了很多车辆动力学的关键结论(比如,不足转向度)。任何一个不懂底盘结构的工科学生都能看懂。

这种知识如何获取呢?

很简单,捡起一些最基础的工科数学(微积分、矩阵),然后直接看书即可。
涉及到“纯”车辆动力学的书多如牛毛,个人推荐入门只需要看两本(其实,不只是入门,进阶也是这两本书):

  • 《汽车理论》,国内的教材一般饱受诟病,但这本书绝对是良心之作。这本书的特点是小而精。对于做底盘车辆动力学的人员,第四、五、六章(制动、操稳、平顺性)要倒背如流(不是背课文,是一些推导出来的结论要理解记忆)。这本书要反复看,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透彻的。
  • 《Vehicle Handling Dynamics-Theory and Application》2nd,作者是【日】 俺不整人(安部正人),这本书只讲操稳,相当于《汽车理论》第五章的扩展。如果学习操稳的话,这本书足够了,这本书的特点是:
    • 深入浅出,理论推导不是很难的那种,没有用太复杂的数学工具(但仍然比《汽车理论》难,如果看的困难,请捡起工科数学)
    • 特别是有操稳二自由度模型基础上的扩展,比如考虑转向柔性,考虑侧倾,驱动制动等因素对操稳的影响
    • 包含了一些电控的理论知识(后轮/四轮转向)
    • 有大量仿真或实测的图
    • 中文版当前有售

前期可以集中精力看这两本书,精力不足的话,仔细看第一本。两本书都吃透的话,基本上在VD工程师圈可以混得很开了,起码讨论理论问题会很有底气。

补充教材

如果上述教材满足不了你的胃口的话,以下教材供挑选:

  • 《Fundamentals of Vehicle Dynamics》
    • 作者是Thomas D.Gillespie,国际知名车辆动力学专家,CarSim软件公司(Mechanical Simulation Corporation)创始人
    • 国内有翻译版《车辆动力学基础》,译者 赵六奇
    • 该书有点老,可以看到一些理论当年的研究过程(一般后来的新书都把这些过程略去了,比如悬架偏频的设定,在这本书上讲的比较详细)
    • 前半部分是“纯”动力学,后半部分是一些转向、悬架、轮胎的介绍
    • 单位都是英制单位,看起来不太舒服
  • 《Road Vehicle Dynamics-Fundamentals and Modeling with MATLAB》
    • 如名字介绍,特点是将所有的理论都用MATLAB实现了一遍,想深入理解,自己把数学模型实际编程计算一遍是最有帮助的,对想编写理论计算小工具的工程师,个人很推荐
    • 只有英文版
  • 《Race Car Vehicle Dynamics》
    • 俗称RCVD,当年大学生方程式的学生人手一本(其实没人仔细看)
    • 跟《Fundamentals of Vehicle Dynamics》类似,是比较老的书,理论推导较少,更像是工程师看的书
    • 单位也是英制,不舒服
    • 只有英文版
  • 《Tyre and Vehicle Dynamics》3rd
    • 作者是魔术公式发明者Hans B.Pacejka
    • 聚焦轮胎模型
    • 建议翻阅,不建议细读,一般人读不下去。。。除非想专业研究轮胎

其他还有好多,国外VD的书多如牛毛,大多都类似,但也各有特色,个人感觉精度一两本,其他作为辅助即可。

1.2 K&C的知识

“纯”理论知识是车辆动力学的根基,但只掌握车辆动力学基础是不足以应对实际整车厂开发工作的(做学术研究应该够了),在“纯”理论知识的上层就是所谓的底盘K&C理论。

为什么K&C重要

客户/车型经理/性能集成团队/驾评人员需要的是整车的性能,底盘工程师开发的是底盘零部件。那么,中间就少了一个环节,谁来告诉底盘零部件工程师零部件的性能参数呢?这就涉及到一个从整车性能目标到零部件性能目标分解的过程。
那么,如何分解呢?比如,整车某个性能指标是前悬架偏频1.1Hz,那么根据这个指标能直接制定弹簧刚度吗?再比如,整车不足转向度是2.0deg/g,根据这个能直接制定轮胎侧偏刚度 吗?
答案是否定的。从整车的性能指标,到单独零部件的性能指标,是不可能一步跨越的,需要中间转换,起到转换作用的就是所谓的“KC指标”。

什么是K&C

K&C,具体通常说的是悬架KC特性,因为主要跟悬架相关(也涉及到部分转向)。K代表的意思是kinematic(运动学),C代表的意思是Compliance(柔性变形)。
所谓,K&C性能指标,指的是车辆(主要是轮胎)在受到外界输入后,悬架的某些指标的变化。这里的输入,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运动输入,一种是力(力矩)的输入。而对于运动的输入,统称为K特性;对于力(力矩)的输入,统称为C特性。

例子

举一个例子,《汽车理论》第五章里二自由度车辆模型中,推导稳定性因子的时候,用到两个参数,分别是前/后的等效侧偏刚度。这个等效侧偏刚度,其实就是一个C指标。指的是,在轮胎受到单位侧向力的时候,车轮会产生一定的转向角。单位转向角对应的力,就是等效侧偏刚度。
image.png
等效侧偏刚度对车辆不足转向度有很大影响,根据不足转向度指标,可以设定前后等效侧偏刚度。而等效侧偏刚度这个C指标,与很多零件相关:

  • 轮胎侧偏刚度
  • 悬架各衬套的刚度

所以说,KC性能指标,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因为底盘的性能错综复杂,相互牵扯,从整车分解到KC,在从KC分解到零部件,才是相对有条理、科学的方法。
作为一名VD工程师,对于KC的理解,需要做到两个方面:

  • 向上:KC指标对于整车性能有什么影响
  • 向下:各零部件对KC指标有什么影响

如何获取K&C知识

对于K&C的知识,一般而言没有专门的书去系统讲,按我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总结,推荐一些素材:

  • 书本类
    • 《汽车理论》第五章第四节“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
    • 《汽车运动性能技术》第四章“转向系统与车辆运动性能”,第五章“悬架与车辆的运动性能”
    • 《The Automotive Chassis:Engineering Principles》第三章“Wheel travel and Elastokinematics”
  • 论文类,知网搜索关键字“悬架KC”,“操纵稳定性”,“平顺性”,论文有很多,个人觉得不错的推荐两篇:
    • 《基于操纵稳定性的汽车悬架稳健性设计研究》,作者景立新
    • 《某微车悬架KC特性研究及其对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作者王爽
  • KC报告,找到某车型的KC报告,一页一页的翻看,每一页都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个KC性能对整车有什么影响,什么零部件影响这个KC性能
  • KC试验台文档,有精力的可以研读MTS或ABD试验台的说明文档。
  • 有能力的:拿到KC原始测量数据,自己写程序输出KC曲线

1.3 零部件的知识

K&C作为桥梁,联通了整车和零部件,如果VD工程师对零部件的性能也很了解的话,整个知识体系就会相对完善,也有助于在企业里与其他底盘同事交流。对于需要了解的零部件的知识,按重要性和难易程度排序进行说明:

1.3.1 轮胎

轮胎的性能是整个底盘性能的基础,不懂轮胎等价于不懂VD。
单纯做性能开发,不需要懂轮胎的生产工艺、加工制造、装配这些知识。知道一些基本常识即可,比如轮胎规格,花纹之类的。VD工程师需要知道的是,轮胎的力学特性
最常见的,轮胎六分力及其常见指标,比如:侧偏刚度、垂向刚度等。入门的工程师,应该至少阅读一本系统介绍轮胎力学特性的书。由于轮胎太重要了,所以很多车辆动力学的理论书籍的第一章就是介绍轮胎力学基础的:

  • 《The Automotive Chassis:Engineering Principles》,第二章“Tyre and Wheels”
  • 我的资料《轮胎基础性能》
  • 轮胎六分力报告,找一个轮胎六分力报告,将曲线特点背下来

对于做仿真的,还需要深入了解下轮胎模型,知道常见轮胎模型及其应用,有以下途径:

  • Hans B.Pacejka的第一篇魔术公式的论文,将其看懂并写程序复现
  • TNO公司官网,提供MF-Swift轮胎模型,可以去官网下载手册阅读
  • cosin公司,提供F-Tire轮胎模型,可以去官网下载手册阅读
  • 《汽车轮胎动力学》-郭院士的书,不解释
  • 大把的轮胎模型的论文,吉大的较多
  • ADAMS、CarSim等车辆动力学软件的轮胎相关帮助文档

image.png
image.png

1.3.2 减振器

底盘调校大部分时间都在调校减振器,减振器对车辆动态性能的影响较大。VD工程师应该至少了解减振器的结构及其原理。
推荐书籍:

  • 《The Shock Absorber Handbook》,国内有译文,可翻阅,不适合认真看
  • 《Chassis Handbook - Fundamentals, Driving Dynamics, Components, Mechatronics, Perspectives》相关章节

如果是做调校的,推荐书籍:

  • 《Vehicle Dynamics and Damping》

1.3.3 衬套

衬套属于橡胶类元件,力学特性比较复杂,VD工程师也应该多少了解一下,基本的结构知识可以百度文库搜寻。VD工程师应该更关注橡胶这种材料的特点,特别是粘弹性、滞回曲线、高低频特性等,对车型的动态性能影响很大。如果想深入了解,推荐书籍:

  • 《汽车悬架与橡胶弹性元件理论及设计》,翻阅即可

衬套跟轮胎一样,高精度动力学模型中,也是有模型和参数辨识的,想建高精度模型,可以研读一些相关论文。

1.3.4 其他零部件

其他的性能元件,如果想了解,可以找一本专门介绍底盘零部件的书,这里推荐《Chassis Handbook - Fundamentals, Driving Dynamics, Components, Mechatronics, Perspectives》相关章节。
其实,如果在企业,多跟零部件工程师沟通交流、研读该零部件的图纸是最快的学习方法。

2. 软件技能

作为偏理论设计的工程师,必备的软件技能是Adams-Car,可用于做悬架和整车的相关动力学仿真。如果涉及电控开发,CarSim+Simulink也是必备基础。本文只涉及传统的动力学开发,所以只谈Adams-Car
软件只是工具,在使用工具前,一定要先补充理论知识。

学习资料

推荐书籍:

  • 《MSC.ADAMS-技术与工程分析实例》,唯一一本讲Car模块的书籍
  • 帮助文档,重点看“Output of Suspension Analysis”,K&C的知识都在这里;其次看“Working with Templates”和“Working with Components”,用于建模

image.png

学习路线,按照以下路线进行软件使用能力提升:

  1. 学会用自带的模板进行悬架仿真,对任一K&C指标都能进行后处理,输出曲线
  2. 学会自己建立模板,通常而言指的是悬架模板;学有余力的,请学会转向系统模板建立
  3. 学会整车模型搭建
  4. 整车仿真并做后处理
  5. 高级(精细化)建模
  6. 与其他软件(优化软件,控制软件)联仿

通常而言,1-2是入门,3-4是进阶,5-6是精通。

3. 客观测试

VD工程师不一定要会使用设备测试,负责测试工作,但要明白如何测试,熟悉测试标准,熟悉测试指标,具备处理测试数据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常见的客观指标,往往是车型性能开发的工程目标。
一般VD涉及到的性能测试分为以下三个:

3.1 操稳测试

至少要熟悉GB_T6323-2014《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如果有资源,可以了解下ISO或国外车企的一些测试标准,一般都差异不大。常见的有:

  • 转向瞬态响应试验(角阶跃)
  • 转向瞬态响应试验(角脉冲)
  • 稳态回转试验
  • 转向中心区
  • 转向回正性
  • 高/侧向加速度斜坡试验
  • 方向盘力矩试验

3.2 平顺性测试

至少要熟悉GB-T 4970-2009(汽车平顺性试验方法),常见的有:

  • 脉冲输入试验
  • 随机输入试验

3.3 制动测试

暂略


对于客观测试,是VD设计工程师最有价值的数据,要明白数据的来源和用途,必须要自己会处理数据。才能对车辆性能有更深入的了解。这部分的内容没有太多参考书籍,主要是研读标准即可。

4. 主观评价&调校

对于偏评价的VD工程师,主要工作涉及到两方面:

  • 性能的评价
  • 性能的调校

一般而言,调校能力要求更高,不仅需要能对车辆性能做出主观评判,还能找到当前问题的原因并改进,所以说,如果做调校相关的工作,VD的理论基础是不可缺少的。

如何主观评价

主观评价的能力主要是通过长期的驾驶培训及实践来积累,在此之外,也需要阅读一些与评价相关的书籍,用来建立主观评价的理论体系,也会涉及到各个主观性能的分解,也是有一套科学理论的方法的。推荐书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mage.png

如何调校

对于调校,除了之前介绍的一些理论上的书之外,可以阅读另外一些偏调校的书,一般是赛车手或调校技师编写的书,对于数学功底弱,不愿意看抽象理论的调校工程师,可以直接看这些书,但是缺点是这些书大多是赛车手写的,对于平顺性的关注不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不做调校的VD工程师,也要参与调校过程,至少要具备一定的评价能力,能够与评价工程师进行无障碍沟通。只有主客观工程目标一致并达成,才算得上是车型开发正常闭环。

5. 其他

补充一些其他的零碎知识,主要是不太方便放到上述比较有层次的文章中,单拿出来说明一下:

  • 平台开发:关注常见/主流的底盘平台,特别是要了解主流悬架形式(麦弗逊、扭力梁、E型多连杆、五连杆、梯形臂)的特性
  • 数据库:学会维护自己的数据库,无论是KC、操稳还是平顺性的测试数据,零部件关键性能指标常见范围,还是不同车型的设计方案,关键参数等
  • 开发流程:熟悉V字型开发流程,对标-设定目标-分解-仿真设计-零部件开发-客观验证-主观评价调校-验收
  • 开发工具:不能局限于定性分析,理论知识只能给出方向性判断(还不一定对),一定要掌握计算工具,用数据说话,要做到能量化;除了专用软件外,学习些编程语言、建模工具、优化工具,甚至自己开发一些工具,会有很大帮助
  • 重视对标:纯正向开发不存在的,也不需要;对标数据对开发有极大的帮助
  • 阅读论文:养成看论文的习惯
  • 33
    点赞
  • 14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2
    评论
Title: The Automotive Chassis: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uthor(s): Jornsen Reimpell, Helmut Stoll, Jurgen W. Betzler,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Publisher: SAE International Year: 2001 Edition: 2 Language: English Pages (biblio\tech): 456\456 ISBN: 9780768006575, 0768006570, 0750650540, 9780750650540 Everything you will ever want to know about the automotive chassis... Table of contents : The Automotive Chassis: Engineering Principles......Page 3 Contents......Page 5 Preface......Page 11 1.1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wheel suspensions......Page 13 1.2 Independent wheel suspensions - general......Page 19 1.2.2 Double wishbone suspensions......Page 20 1.2.3 McPherson struts and strut dampers......Page 22 1.2.4 Rear axle trailing-arm suspension......Page 27 1.2.5 Semi-trailing-arm rear axles......Page 29 1.2.6 Multi-link suspension......Page 31 1.3.1 Rigid axles......Page 34 1.3.2 Semi rigid crank axles......Page 40 1.4 Front-mounted engine, rear-mounted drive......Page 42 1.4.1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front-mounted engine, rear- mounted drive design......Page 44 1.4.2 Non-driven front axles......Page 47 1.4.3 Driven rear axles......Page 51 1.5 Rear and mid engine drive......Page 53 1.6 Front-wheel drive......Page 57 1.6.1 Types of design......Page 58 1.6.2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front-wheel drive......Page 60 1.6.3 Driven front axles......Page 63 1.6.4 Non-driven rear axles......Page 68 1.7.1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Page 76 1.7.2 Four-wheel drive vehicles with overdrive......Page 80 1.7.4 Permanent four-wheel drive; basic passenger car with front- wheel drive......Page 84 1.7.5 Permanent four-wheel drive, basic standard design passenger car......Page 92 1.7.6 Summary of different kinds of four-wheel drive......Page 94 2.1 Tyre requirements......Page 98 2.1.2 Passenger car requirements......Page 99 2.2.1 Diagonal ply tyres......Page 101 2.2.4 Height-to-width ratio......Page 105 2.2.5 Tyre dimensions and markings......Page 109 2.2.6 Tyre load capacities and inflation pressures......Page 113 2.2.8 Rolling circumference and driving speed......Page 117 2.2.9 Influence of the tyre on the speedometer......Page 120 2.3.2 Rims for passenger cars, light commercial vehicles and trailers......Page 122 2.3.3 Wheels for passenger cars, light commercial vehicles and trailers......Page 126 2.3.4 Wheel mountings......Page 127 2.4 Springing behaviour......Page 128 2.5 Non-uniformity......Page 130 2.6.1 Rolling resistance in straight-line driving......Page 133 2.6.2 Rolling resistance during cornering......Page 134 2.7.1 Slip......Page 136 2.7.2 Friction coefficients and factors......Page 137 2.7.3 Road influences......Page 138 2.8.1 Lateral forces, slip angle and coefficient of friction......Page 140 2.8.2 Self-steering properties of vehicles......Page 142 2.8.3 Coefficients of friction and slip......Page 144 2.8.4 Lateral cornering force properties on dry road......Page 145 2.8.5 Influencing variables......Page 146 2.9 Resulting force coefficient......Page 150 2.10.2 Caster offset......Page 152 2.10.3 Influences on the front wheels......Page 154 2.11 Tyre overturning moment and displacement of point of application of force......Page 156 2.12.3 Effect of kinematics and elastokinematics......Page 158 3 Wheel travel and elastokinematics......Page 161 3.1 Purpose of the axle settings......Page 162 3.3 Track......Page 163 3.4 Roll centre and roll axis......Page 172 3.4.2 Body roll axis......Page 176 3.4.3 Body roll centre on independent wheel suspensions......Page 178 3.4.5 Body roll centre on rigid axles......Page 184 3.5.1 Camber values and data......Page 187 3.5.2 Kinematic camber alteration......Page 190 3.5.3 Camber alteration calculation by drawing......Page 193 3.5.4 Roll camber during cornering......Page 194 3.5.5 Elasticity camber......Page 197 3.6.1 Toe-in and crab angle, data and tolerances......Page 199 3.6.2 Toe-in and steering angle alteration owing to wheel bump- travel kinematics......Page 203 3.6.4 Toe-in and steering angle alteration due to lateral forces......Page 211 3.6.5 Toe-in and steering angle alteration due to longitudinal forces......Page 212 3.7.1 Steer angle......Page 220 3.7.4 Dynamic steering ratio......Page 227 3.8 Steering self-centring - general......Page 230 3.9.1 Relationship between kingpin inclination and kingpin offset at ground ( scrub radius)......Page 233 3.9.2 Braking moment-arm......Page 237 3.9.3 Longitudinal force moment-arm......Page 240 3.10.1 Caster trail and angle......Page 242 3.10.2 Caster and straight running......Page 246 3.10.3 Righting moments during cornering......Page 247 3.10.4 Kingpin inclination, camber and caster alteration as a consequence of steering......Page 251 3.10.5 Kinematic caster alteration on front-wheel travel......Page 257 3.10.6 Wheel travel-dependent rotation of the rear steering knuckle......Page 262 3.10.7 Resolution of the vertical wheel force on caster......Page 263 3.10.8 Settings and tolerances......Page 266 3.11.2 Vehicle pitch axis front......Page 267 3.11.3 Pitch axes rear......Page 270 3.12.1 Devices for measuring and checking chassis alignment......Page 272 3.12.2 Measuring the caster, kingpin inclination, camber and toe- in alteration......Page 274 4.1 Steering system......Page 278 4.1.3 Steering system on rigid axles......Page 281 4.2.1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Page 283 4.2.2 Configurations......Page 284 4.2.3 Steering gear, manual with side tie rod take-off......Page 285 4.2.4 Steering gear, manual with centre tie rod take-off......Page 288 4.3.1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Page 290 4.3.2 Steering gear......Page 292 4.4.1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systems......Page 293 4.4.2 Electro-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systems......Page 295 4.4.3 Electrical power steering systems......Page 298 4.5 Steering column......Page 300 4.7.1 Influence of type and position of the steering gear......Page 306 4.7.2 Steering linkage configuration......Page 308 4.7.3 Tie rod length and position......Page 311 5.1 Comfort requirements......Page 319 5.1.2 Running wheel comfort......Page 323 5.1.3 Preventing Îfront-end shakeÌ......Page 0 5.2 Masses, vibration and spring rates......Page 326 5.3 Weights and axle loads......Page 330 5.3.1 Curb weight and vehicle mass......Page 331 5.3.3 Permissible payload......Page 332 5.3.5 Permissible axle loads......Page 335 5.3.6 Load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ISO 2416......Page 337 5.4.1 Front axle......Page 340 5.4.2 Rear axle......Page 344 5.4.3 Springing and cornering behaviour......Page 346 5.4.4 Diagonal springing......Page 351 5.5.1 Air- and gas-filled spring devices......Page 352 5.5.2 Steel springs......Page 356 5.5.3 Stops and supplementary springs......Page 357 5.5.4 Anti-roll bars......Page 358 5.6 Shock absorbers (suspension dampers)......Page 359 5.6.1 Types of fitting......Page 360 5.6.2 Twin-tube shock absorbers, non-pressurized......Page 361 5.6.3 Twin-tube shock absorbers, pressurized......Page 367 5.6.4 Monotube dampers, pressurized......Page 369 5.6.5 Monotube dampers, non-pressurized......Page 376 5.6.6 Damping diagrams and characteristics......Page 378 5.6.7 Damper attachments......Page 379 5.6.8 Stops and supplementary springs......Page 382 5.8.1 McPherson strut designs......Page 387 5.8.3 Twin-tube McPherson struts, pressurized......Page 389 5.9 Variable damping......Page 393 6.1 Vehicle and body centre of gravity......Page 398 6.1.2 Calculating the vehicle centre of gravity......Page 399 6.1.4 Body weight and body centre of gravity......Page 404 6.2 Mass moments of inertia......Page 406 6.3.1 Braking......Page 409 6.3.2 Braking stability......Page 411 6.3.3 Calculating the pitch angle......Page 414 6.3.4 Influence of radius-arm axes......Page 419 6.4.1 Drive-off from rest......Page 422 6.4.2 Climbing ability......Page 426 6.4.3 Skid points......Page 428 6.5 Platform, unit assembly and common part systems......Page 431 Bibliography......Page 434 1 Reference points in figures......Page 436 2 Suffixes......Page 437 3 Lengths and distances in mm, cm or m......Page 438 4 Masses, loads and weights in kg......Page 439 5 Forces in N and kN......Page 440 7 Other moments in NM......Page 441 9 Angles in degrees or radians......Page 442 10 Characteristics and data with no dimensions......Page 443 11 Other symbols with dimensions......Page 444 Index of manufacturers......Page 445 Index of suppliers......Page 447 Subject index......Page 449
### 回答1: 要成为一个Python的大牛,需要通过一系列实战经验来不断进阶。 首先,我们需要从菜鸟开始,学习基本的语法和常用库。掌握Python的基本语法、变量、数据类型、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等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还要熟悉常用的Python库,如NumPy、Pandas和Matplotlib等,这些库在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方面都非常常用。 接下来,我们需要通过实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可以选择一些小项目来实践,比如编写一个简单的Web应用、爬取网页数据或者创建一个简单的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实际应用,可以提升对Python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实战过程中,我们需要积累并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到代码的优化、调试、性能优化等方面。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编程能力,并且学会更高效地利用Python来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水平,可以参与开源项目或者自己创建项目。通过参与开源项目,可以学习到更多高级的编程技术和实践经验。同时,创建自己的项目有助于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对Python语言的掌握外,我们还需要了解相关的领域知识。比如,在数据科学领域,需要学习统计学、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知识。通过将Python与领域知识相结合,可以在相关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成为一个Python的大牛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学习。通过不断地积累实战经验,掌握并解决常见问题,参与开源项目或者自己创建项目,同时结合相关领域的知识,多角度地深入学习Python。这样的进阶之路需要耐心和毅力,但最终将能够取得令人骄傲的成果。 ### 回答2: Python是一门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和数据分析的编程语言,具有简洁易学、功能强大的特点,因此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门。然而,要想从菜鸟到大牛,需要不断拓展知识,提升技能。 首先,要全面掌握Python的基础知识,包括语法、数据类型、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等。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教程、参加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学习。 其次,理解面向对象编程(OOP)是进阶的关键。Python是一门支持OOP的语言,掌握面向对象的概念和用法可以使代码更加模块化和可重用。可以通过练习编写类和对象,深入理解继承、封装和多态等概念。 另外,掌握Python标准库和第三方库也是提升的必要条件。标准库包含了许多常用的模块和函数,如操作文件、网络编程、并发等。同时,第三方库可以满足更具体的需求,如数据分析(NumPy、Pandas)、机器学习(Scikit-learn、TensorFlow)等。可以通过实践项目和参与开源社区来积累经验和熟悉常用的库。 此外,代码优化和性能调优也是进阶的一环。良好的代码结构、规范的命名和注释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同时,了解性能优化的技巧和工具可以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 最后,实际项目经验是从菜鸟到大牛的关键。通过实践解决真实的问题,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都可以让你不断成长。可以自己找项目实践,也可以参与开源项目、参加比赛等方式来积攒经验。 总的来说,进阶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实践,并且保持持续学习的动力。不断总结和思考,参与开源社区和技术讨论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CrazyRabbit0823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