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 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优秀的人更倾向于做高耗能的事,比如“学霸”的秘诀往往在他们的错题本上——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明确错误,并集中精力攻克。而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更喜欢勤奋地重复已经掌握的部分,对真正的困难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能够搪塞过去,结果模糊点越积越多,以致无力应付。不难发现,“学霸”和普通同学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勤奋的程度上,还体现在努力的模式上:谁更愿意做高耗能的事——消除模糊,制造清晰。
- 无独有偶,学习专家李晓鹏在《学习高手的三驾马车》一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方法。他的读中学的侄女赵璐向他请教学习的秘诀时,他只说了3个字:凭感觉。 这个答案让赵璐简直不敢相信。对此,他解释道:“不管你现在是什么水平,这一招都管用——就是凭感觉!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题目,不用理它;一眼看过去就头痛、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题目,也不用理它;只有那种大致能看出点思路,但又要动点脑筋的题目,一定要多做。这个就是中间地带,是你能够进步最快的地方。” 看出端倪没?“凭感觉”之所以被称为顶级的方法,是因为它能帮我们感知真正适合自己并需要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如果单纯运用理性,我们通常会向优等生看齐,把眼光放在那些最难的题目上,想着如何追赶他们;如果顺从天性,我们就会在最简单的题目上打转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力
- 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最让人意想不到是下面这条——冥想。是的,冥想就是那种只要静坐在某处,然后放松身体,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呼吸和感受上的活动。 冥想带来的极度专注可以帮大脑做健身操。通过持续锻炼,大脑可以直接从物理上提升人的元认知能力,如果过程中觉察到自己走神了,我们只需柔和地将注意力拉回来。现在再联系之前提到的“灵魂伴侣”,不难发现这些活动本质上都在做同一件事:监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其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 那么,在“元时间”内我们要做什么呢?很简单,就做一件事:想清楚。
-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他说:“就两条,一是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二是有问题只找主观原因。”
- 我从2017年2月开始坚持每天写复盘反思,有时几句话,有时上千字。通过持续反思,很多没想明白的事情想清楚了,很多模糊的概念变清晰了,很多看似并无关联的事情居然有了底层的联通。持续反思让我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变得越来越强,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部分内容的立意与构思也来自平日的反思。如果让我推荐一个不可或缺的习惯,我必推每日反思。
-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能够轻易地跨界,因为他们通过深度学习已经拥有了某些才干,而这些才干在其他领域同样适用,所以他们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熟悉知识与技能就玩得转。但反过来,如果你不具备某些才干,当你换到其他行业时,只能重新开始培养底层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非常吃力了。
- 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这看起来很违反直觉,但它确实成为优劣学习者之间无形的分水岭。
-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更能理解强者们常说的话了: ·教是最好的学; ·用是最好的学; ·输出倒逼输入; ·请用作品说话…… 那些先行者确实都有相同的品质,他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不按常理出牌,不管是不是新知识、技能,他们都直接用、直接做。当然,一开始常常用不好、做不好,但他们肯定要“鼓捣”出一个东西,然后抛出去获取反馈,不断打磨迭代。
- 不难发现,高效学习的关键在于保持极度专注,而不是靠意志力苦苦支撑,谁能保持长时间的专注,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胜出。然而专注这个品质在信息时代已日渐成为稀缺品质。
- 所以,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这些人无论面对精力的消耗与恢复,还是面对情绪的波动与还原,都会刻意保持高位富足的状态,避免进入低位稀缺的境地。越是接近一天的尾声,我们就越要注意自己的精力和情绪水平,毕竟我们还要抵制一些诱惑,防止自己不小心滑入深渊呢。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 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比如明天的演讲、考试的期限、失业的担忧,等等。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带宽,做出不明智的行为。
- 这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有生活经验的人都会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做重要之事的同时主动安排娱乐活动,尽量保持日程的闲余——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智慧的。
- “很多人认为我是个善于利用时间的高手,问我如何才能同时做更多的事情。事实上,我做事的诀窍恰恰和大家想的相反,就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我时常站在一生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么,然后打破思维定式,拒绝所有那些即使不去做天也不会塌下来的事情。” 这正是“少即是多”的真正内涵。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免于盲目奔波,才能让自己从忙碌中解脱,才有时间使用心智带宽审视自己,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去。 第三帖,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当前最大的压力莫过于过多欲望对心智带宽的冲击。早上起床就拿手机体现的是对信息的欲望,囤积物品体现的是对物质的欲望,应酬太多体现的是对社交的欲望,吃得太多体现的是对美食的欲望……每一种欲望的萌发都有可能在心智带宽中添加一条运行程序。
-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满,无论做学习计划,还是做工作安排,他们都会给自己留足够的闲余,让自己从容地面对每一刻。
- 无论你当前处于何种情绪旋涡,只要自己愿意,总能找到更好的角度。只是有的人面对再好的事情时都盯着一点瑕疵不放,而有的人却能从任何一件糟糕的事情中找到闪光点并放大,忽视其他不足之处。 孰优孰劣,孰喜孰悲,一目了然!
- 获取掌控权并不难。当你遇到那些“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只要在心里默念一句“咒语”,就可以让自己跳出事情本身。这句“咒语”便是: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把这句话套用到其他场景中是这样的: ·我并不是在做跑步测试,我只是在玩追逐游戏; ·我并不是在写作业,我只是在挑战自己的速度; ·我并不是在洗衣服,我只是在活动自己的手脚; ·我并不是去见领导,我只是和一个普通人聊天; ·我并不是为老板做事,我只是为了提升自己。 这些理由听起来可能有些可笑,但不要低估这种假设的力量,一旦你有了新的选择,就会意识到: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缺乏觉知的人,其行事动机通常都由外部事物牵引,少有自主选择和掌控的余地,容易陷入“为做而做”的境地。但有觉知的人会适时觉察自己的行事动机是否停留在与目标任务无关的外部事物上,如果是,他们就主动想办法将其转移到内部,以拥有自主选择和掌控的能力,而这种掌控的窍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为自己而做和为玩而做。
第八章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 闭眼静坐,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每天持续15分钟以上……你会感受到它的效果。当然,把它看成一种健脑操(事实上它就是),就像我们通过举哑铃锻炼自己的手臂肌肉一样,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了。
- 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这大概是最高级的成长策略了。但现实是普通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 怎么办?阅读。 书籍是传承思想的最好介质,顶级的思想都能从书籍中找到,只要选书得当,就能以极低的成本找到行业里顶级的思想。这些思想通过书籍被清晰无误地记录下来,简洁精练,甚至还经过了上百年时间的沉淀和检验,而你只要花上几十元就可以直接获得。从这个角度看,读书不再是扫视白纸上黑字的重复动作,每读一本书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一次名人访谈,就是在和顶级的专家交流谈话
- 在从事物理研究的时候,他也会要求同事在向他汇报或者解释一个新事物时,必须用最简单的话来讲清楚。一旦解释过于冗余或者复杂,就说明他根本没有理解透彻。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参考资料
1. 周岭,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