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囊肾简介
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PKD)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病,多囊肾病(PKD)遗传上具有异质性,按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ARPKD)。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最常见的成人遗传性肾病,其特点是逐渐生长的肾囊肿、肾脏体积增大,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K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主要由PKD1和PKD2的突变引起,分别约占85%和15%。此外,最近在非典型ADPKD中识别出几个新的致病基因,如DNAJB11和GANAB。此外,与ADPKD样表型重叠的基因数量也在增加,如HNF1B和OFD1。
2. 多囊肾致病基因
多囊肾致病基因主要由位于16p13.3区域的PKD1(包含46个exon,OMIM 601313)和4q21-23区域PKD2(包含15个exon,OMIM 173910)基因变异引起。
PKD1编码的多囊蛋白-1(polycystin-1, PC1)是一个464kDa的完整膜蛋白,PC1参与蛋白质成熟和运输(能在蛋白水解裂解位点(PGS)上进行切割);
PKD2编码110kDa的多囊蛋白-2(polycystin-2, PC2),也被称为TRPP2,是瞬时受体电位(TRP)通道家族的成员,与所有TRPs一样,PC2是一种非选择性Ca2+渗透性阳离子通道,在多种组织中表达。
3.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囊肿形成机制
PC1和PC2协同调节细胞生长和增殖、细胞迁移和细胞间相互作用。
PKD1和PKD2变异会引起PC1或PC2的减少或缺失,可能会导致胞质钙浓度降低或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增加,cAMP浓度过高,会通过激活增殖和分泌途径从而发生囊肿。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主要以PKD1和PKD2基因点突变和InDel为变异主,少数为缺失/重复。
ADPKD变异数据库(收集PKD1和PKD2 P/LP/VUS/LB变异2600个)
数据库地址: https://pkdb.mayo.edu/variants
4. 数据分析的困难
对ADPKD的遗传分析比其他单基因疾病更具挑战性。首先,PKD1和PKD2是高度变异的基因,PKD1包含46个外显子,编码长度为12912碱基对(NM_001009944.3),跨越约50千碱基的基因组区域。此外,PKD1有六个假基因,序列相似度约为98%。因此,PKD1基因区域的较大、高同源性、高复杂性和高GC含量导致在该基因内检测突变的困难。另外,几个没有突变热点的致病基因和重叠的表型使得ADPKD的遗传诊断更加复杂。
快速发展的第三代单分子长reads测序(LRS) 可能会克服短reads测序(SRS)的一些缺点,因为它在检测基因组重排方面取得了进展,特别是在重复或复杂的基因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