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发布最新人形机器人报告Humanoid 100: Mapping the Humanoid Robot Value Chain(《人形机器人100:全球人形机器人价值链梳理》)。
报告深度探讨了人形机器人在全球的价值链分布、技术发展、市场潜力以及未来趋势;报告提出了“人形机器人100”概念,既:100家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公司,涵盖了从半导体、传感器到整机集成的多个领域(包含82家已参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公司和18家被认为有潜力参与的公司),这些公司主要分布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占比高达73%;报告详细分析了人形机器人的现状、市场潜力、技术发展及相关的投资机会。
核心内容:
本报告主要探讨了人形机器人在全球的价值链分布、技术发展、市场潜力以及未来趋势;报告涵盖了多个行业和地区的100家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生产、集成和应用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报告还详细分析了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潜力、技术挑战、投资机会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报告背景与目的
-
背景: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摩根士丹利认为,人形机器人可能触及60万亿美元的全球GDP,并对工作意义产生深远影响;
-
目的:报告旨在帮助投资者理解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机会,通过“Humanoid 100”清单,展示涉及人形机器人价值链的公司;
2. Humanoid 100清单
-
构成:Humanoid 100清单由摩根士丹利全球研究团队共同编制,包含82家已参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公司和18家被认为有潜力参与的公司;
-
分类:清单中的公司被分为三个主要类别:“Brain”(大脑)、“Body”(身体)和“Integrators”(集成商);
3.Humanoid 100组成与区域分布:
中国在身体方面占主导地位,具备更为完备的零部件供应链,但是作为机器人智能核心的大脑层面参与者极低。
4. 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潜力
-
市场规模:中国和美国将是未来全球人形机器人主要市场;摩根士丹利估计,预计到2030年,美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收入将达到40亿美元,到2040年达到2400亿美元,到2050年达到1万亿美元,到2050年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6300万台;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20亿元人民币,到2035年达到2160亿元人民币,到2050年达到6万亿元人民币,到2050年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5900万台。;并预测未来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60 万亿美元。
-
TAM模型:报告提出了一个总可寻址市场(TAM)模型,分析了不同行业和职业中人形机器人的潜在应用和替代效应;全球劳动力市场中约75%的职业和40%的员工具有被机器替代的潜力,这对应着约3万亿美元的市场机会。
温馨提示:报告翻译非本篇文章重点,如果查看报告完整版翻译、解读和下载本篇报告(含100家企业详细梳理),加入知识星球“机器人头条”查看并下载;接下来小编,重点解读万亿美元市场,哪些人形机器人企业有望成为后续赛道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