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剥离强度的测试条件
剥离强度的测试需要注明铜箔类型和前处理条件/测试条件。
首先,不同铜箔的表面处理、厚度和粗糙度会影响其与基材的粘接性能。例如,电解铜箔和压延铜箔的表面特性不同,导致剥离强度有差异。因此,我司一般以1oz的标准粗糙度的电解铜箔作为标准测试用铜箔。如果对插损要求极低的材料,我们会选择更低粗糙度的铜箔作为标准测试用铜箔。
其次,剥离强度受样品的前处理条件和测试环境条件的影响极大,体现了 PCB 加工、使用过程对铜箔附着力产生的影响。因此,国标或IPC标准中往往采用多种前处理条件或测试条件来反映PCB基板对于各个工艺或使用条件的适应能力。例如,冲击处理,是将试样置于规定温度的焊锡槽中一定时长;干热条件处理,是将试样置于规定温度的恒温干燥箱中一定的时间;暴露于溶剂蒸气中处理,是将试样置于规定的溶剂蒸气中一定的时间;模拟电镀条件处理,是将试样在规定配方、工艺参数的电镀液中作为阴极进行电镀处理;溶剂中 浸泡处理,是将试样置于规定的溶剂中浸泡一定时间;高低温循环处理,是将试样在规定的高温、高湿、低温环境中按规定时间和周期次数处理。以上条件处理都是在处理之后,先观察试样是否发生分层、起泡、变色、开裂等异常现象,如无异常,再进行剥离强度试验。此外,还有在将试样置于规定的高温环境(如热油或热空气)中后,再进行剥离强度试验的情况。
我司对于高频高速PCB基材最常用的测试条件是:验收态下的剥离测试,热应力(将样品在288℃锡炉中漂锡60s)后剥离测试,和热冲击(将样品在288℃锡炉中漂锡10s,四次)后剥离测试。对于每批次板材,这些测试都是必须的。
4、剥离强度与复合材料组成和工艺的关系
剥离强度与复合材料的以下方面有关:
材料组成:包括基材类型、增强材料、铜箔类型等,这些因素都对剥离强度影响较大。例如,基体材料(如聚酰亚胺、环氧树脂、聚苯醚树脂)的化学性质不同,直接导致其与铜箔的粘接性能不同。又例如,电解铜箔、压延铜箔、涂胶铜箔的表面特性直接影响粘接强度。湍流电子通过调整碳氢树脂、陶瓷、玻纤布的比例和种类,找到最佳的配方组合,以提高覆铜板的剥离强度。对于极低粗糙度的铜箔,我司通过在铜箔与树脂的接合面进行特殊处理,提高了铜箔与树脂的机械结合力。
工艺条件:包括成型温度、层压工艺曲线、表面处理方法等。我司通过优化制备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如固化温度、固化时间、压力等,使碳氢树脂充分交联,提高树脂与玻纤布、铜箔的结合力。
5、基于剥离强度的PCB基材设计案例
剥离强度对于碳氢体系,例如,湍流TL系列非常重要,需要根据实际设计选择合适基材。如前文所述,有时,较高的剥离强度并不一定意味着更高的可靠性。需要结合基材的其他性能综合考虑。
湍流TLF系列,聚四氟乙烯-陶瓷复合基板在剥离强度方面有突出优势,压延铜箔与聚四氟乙烯体系可以获得足够的粘接强度。以TLF220为例,经过对不同批次、不同厚度条件、不同取样位置的持续关注,我们测得热应力后剥离强度标准范围普遍为 9.0-14.2 lbs/inch。 这款材料可以在极低的插损下实现较高的剥离强度。
图3:不同电子材料产品的剥离强度要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