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事实推理又称反事实思维,是指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否定而重新表征,以建构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反事实推理非常普遍,其典型表现为:“如果当时……,就会(不会)……”。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反事实思维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ahneman和他的同事Tversky在1982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模拟式启发”的论文时首次提出的。它是基于人类是非理性假设的前提下提出的。
生活中有一种心理现象,就是思维活动针对的不是已发生的事实,而是与事实相反的另一种可能性。人们迟到的时候,会寻思“如果早点动身就不会迟到了”;人们考砸的时候,会寻思“要是再加把劲这次考试就能及格了”。所谓反事实思维,就是与事实相反的假想。一个人外出没带雨伞赶上下雨,被淋得像个落汤鸡,他想要是带雨伞就不会挨浇了。如果说下雨挨浇是既成事实,想象带雨伞不会挨浇就是与事实相反的思维,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反事实思维。
反事实思维是对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之后进行判断和决策后的一种心理模拟(mentalsimulation)。反事实思维通常是在头脑中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进行否定,然后表征原本可能发生但现实并未发生的心理活动。它在头脑中一般是以反事实条件句的形式出现。反事实条件句(counterfactualconditionals)也叫“虚拟蕴涵命题”,它具有“如果……,那么……”的形式。例如:“如果刚才没买那件衣服,现在就可以买这件了。”一个反事实思维包括两个部分:虚假的前提(“如果刚才没买那件衣服”)和虚假的结论(“现在就可以买这件了”)。
反事实推理在头脑中是以条件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包括前提和结果两个部分。以往对反事实推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后来研究者逐渐关注幼儿反事实推理的发生和发展特点,以及反事实推理同心理理论、假装等心理能力之间的关系。一些研究者试图用反事实推理来解释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也有研究者从反事实推理入手研究幼儿的因果推理能力。可见,反事实推理的发展同幼儿其他能力的发展关系密切。对反事实推理的深入研究,不仅能掌握幼儿这一能力的发展趋势,为幼儿的思维和推理能力的教育提供依据,也为探讨幼儿其他心理能力(如心理理论、情绪理解、道德推理)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
当前对幼儿反事实推理的考察主要有两种角度,一种为结果反事实推理,要求幼儿根据给定的、与事实相反的前提对结果做出反事实推断。结果反事实推理任务容易测查和记分,是测查反事实推理最基本的形式,多数研究都采用这种范式。另一种为前提反事实推理,又称向后的反事实推理,要求幼儿对产生一定结果的前提做出反事实推断,可以促使被试尽可能想出更多导致某一结果的反事实前提。结果和前提反事实推理所基于的思维方向是相对的,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幼儿反事实推理的能力。
根据推理的结构,反事实推理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1)加法式:是指在前提中添加事实上未发生的事件或未采取的行动而对事情的结果进行否定的反事实推理。例如,一个学生对没有通过考试这一事件进行反事实推理,加法式为“如果我请了辅导老师,就不会不及格了”。在这一假设命题中,前提实际上没有发生,而是后来反思时加上去的。(2)减法式:与加法式相反,是指假设某个已经发生的前提事件并没有发生,从而对事实的结果进行重构。例如,“如果我在考试之前不沉迷于游戏,就不会不及格了”。
根据推理的方向,可以将反事实推理划分为上行反事实推理和下行反事实推理。(1)上行反事实推理也称上行假设,是指对于已发生的事件,假设满足某种条件可能会出现比事实更好的结果。例如,“如果我学习再努力一些的话,就可以得满分了”。(2)下行反事实推理也称下行假设,指假设出现比事实更坏的结果。例如,“要不是考试之前认真准备,我恐怕考得更差了”。
根据发生的方向可将反事实思维分为上行反事实思维(upward counterfactual)和下行反事实思维(downward counterfactual)。上行反事实思维,也称为“上行假设”。它是对于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件,想象如果满足某种条件,就有可能出现比真实结果更好的结果。例如,“如果比赛前能到比赛场地进行过适应性训练的话,那么今天这场球就不会输”。下行反事实思维,也称为“下行假设”。它是指可替代的结果比真实的结果更糟糕,如“幸好比赛前到比赛场地进行了适应性训练,要不然今天这场球肯定会输”。有学者研究证实,获得铜牌的选手往往比获得银牌的选手更开心。这是因为,铜牌得主运用的是下行假设,即如果我发挥得稍微差一点,就与奖牌失之交臂了;银牌得主运用的则是上行假设,即如果我发挥得更好一点,就能登上最高领奖台了。通常碰到负面事件,人们容易产生类似于银牌选手的上行假设,常常设想事情本来可以做的更好一些,而碰到正面事件,人们则容易产生类似于铜牌选手下行假设,常常设想事情要是做得稍微差一点就糟了。
反事实蕴涵是在反事实条件句逻辑的研究中,用于刻画反事实条件句前、后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二元联结词。对于形式为“如果有情况p(事实上不是或不大可能是),那么就有情况q”的反事实条件句,可以用“p口一q”(或“p>q”)来表示,其中的符号口一(或>)就是反事实蕴涵。
学者们通过研究,提出了两大理论解释反事实机制,它们是范例说和目标-指向说。
1 范例说(Norm Theory Perspective)
Kahneman和Miller在1986年提出“范例说”,它是反事实思维的早期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反事实思维的激发是自动化过程。他们认为经验意识流中的每个刺激物,都是在对特定结果的直接反应过程中,寻找它们自己的范例(norm),即参照系或比较标准。范例是由过去经验所形成的对某类事件的一般性知识和预期。这种预期并不一定发生在意识层面,也难以被清楚的提取。早期反事实思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因素决定了反事实思维的产生——反事实思维的可得性(availability)。可得性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熟悉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概率。影响反事实思维产生的因素包括:正常性、结果的效价、与替代结果的接近性、前提的突变性和前提的突出性以及一些动机性因素。
2 目标-指向说(Goal-Directed Perspective)
虽然范例说认为反事实思维的激发过程是自动化过程,但是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个过程同样受归因、态度等认知因素的影响,目标-指向说是这些观点的统称。这一学说总的观点是:反事实思维不是一种自动化过程,它是由于个体在特定环境、特定情绪等的情景下对以往经历过的一些特定事件进行思考。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以有意识的控制和运用反事实思维,可以将其当作一种认知策略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