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e 是如何发现对端设备的:Receiver Detect


PCIe 总线是一种端到端的总线,即总线的两端连接了分别连接了一个 PCIe 设备。那么,这两个设备上电之后是怎么发现对面的另一个设备的?对于 Root Complex 或者 Switch ,它们是如何知道自己的 downstream port 上有没有连接其他设备? 对于 PCIe Endpoint,它们又如何知道自己的 upstream port 有没有被正确的连接到 Root Complex 或者 Switch 上?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Receiver Detect。


Receiver Detect 是 PCIe 协议规定的一套用于检测对端的接收逻辑 Rx 是否存在或者是否正常工作的逻辑流程。


我们知道,每个 PCIe 设备都有自己的发送逻辑 Tx接收逻辑 RxReceiver Detect 逻辑是发送逻辑 Tx 的一部分,通过判定对端的接收逻辑 Rx 的状态,来识别对端设备是否存在或者是否正常共工作。


PCIe 链路在初始状态时,需要检测对端设备是否存在,然后才能进行链路训练。


Receiver Detect 的原理:通过检测对端设备接收逻辑 Rx 的 DC 共模输入阻抗,来判断接收端是否存在。如果设备 A 的发送逻辑 Tx 发现其负载的 DC 阻抗在 ZRX-DC 范围(40 Ω ~ 60 Ω)之内或者小于 40 Ω 时,那就可以认定 对端 Device B 的接收逻辑 Rx 存在。


PCIe 协议规定:

  • 当接收逻辑 Rx 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其 DC 共模输入阻抗 ZRX-DC 应该在 40 Ω ~ 60 Ω 之间。
  • 当接收逻辑 Rx 的 Vcc 没有上电,VD+ 信号或者 VD- 信号的电压伏值大于 0 时,其 DC 共模输入阻抗 ZRX-HIGH-IMP-DC-POS 最小为 50 kΩ。
  • 当接收逻辑 Rx 的 Vcc 没有上电,VD+ 信号或者 VD- 信号的电压伏值小于 0 时,其 DC 共模输入阻抗 ZRX-HIGH-IMP-DC-NEG 最小为 1.0 kΩ。


总结来说,只要 Device B 的 Rx 存在并且工作正常,那么其 DC 共模输入阻抗要远小于 Device B 不存在或者 Device B 的 Rx 工作不正常时的阻抗。 Device A 的 Tx 只要能够检测到阻抗的差别就可以判断 Device B 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工作正常。


具体过程

  1. 发送逻辑 Tx 在提高 VD+ 和 VD- 信号的电压伏值之前,需要先保持 VD+ 和 VD- 信号的伏值是一个恒定的 DC 共模电压值,暂且将该值记为 Vbase(注意,Vbase 不是官方名称,只是随便起的)。
  2. 发送逻辑 Tx 暂时提高 VD+ 和 VD- 信号的电压(不能超过 Vbase + VTX-RCV-DETECT)。此时,发送端将产生一个脉冲波形至接收逻辑 Rx。这个脉冲波形将穿越发送链路上的 AC 耦合电容,最后达到接收逻辑 Rx。
  3. 发送逻辑 Tx 根据 VD+ 和 VD- 信号的脉冲波形通过接收逻辑 Rx 时的电流曲线,判断接收逻辑 Rx 是否正常工作。如果通过这个电流曲线,发现是 ZRX-DC 起作用,此时电流强度的有效值较大,表明接收逻辑 Rx 正常工作;如果发现是 ZRX-HIGH-IMP-DC-POS 或者 ZRX-HIGH-IMP-DC-NEG 起作用,此时电流强度的有效值较小,表示接收逻辑 Rx 不存在或者没有加电。


记忆关键点

  1. 判断对端设备是否存在或者工作正常,只需判定它的接收逻辑 Rx 是否存在或者工作正常。
  2. Rx 存在并且工作正常时,其输入电阻小;否则,其输入电阻很大。
  3. 改变 Device A 的 Tx VD+ 和 VD- 电压值,如果有效电流大,则意味着对面的输入电阻小,从而证明对端设备 Device B 的 Rx 存在并且工作正常;如果有效电流小,则意味着对面的输入电阻大,从而证明对端设备 Device B 的 Rx 不存在或者工作不正常。


参考资料:王齐,《PCI Express 体系结构导读》
### 不同通信协议的特性 #### SATA (Serial ATA) SATA 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主板和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技术。其主要特点包括: - 支持热插拔功能 - 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 6 Gbps - 接口设计简单,易于安装和维护[^1] #### PCIe (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 PCIe 是一种高速串行总线标准,广泛应用于扩展卡与主板之间的数据交换。其显著特征有: - 提供更高的带宽和更低延迟的数据传输能力 - 可配置不同的通道数量(如 x1, x2, x4),其中 NVMe 协议通常采用 PCI-E 3.0 X4 配置,理论最大带宽为 32 Gb/s 或者约等于 3200 MB/s 实际传输速度上限[^4] - 能够支持多条独立链路并行工作,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并发处理性能 #### USB (Universal Serial Bus) USB 是一种通用串行总线技术,适用于各种外设互连。它具备如下优点: - 极高的普及度和支持广泛的硬件种类 - 易于使用的即插即用体验 - 功耗较低,在移动设备上应用广泛;然而相对于其他几种内部接口而言,它的传输效率并不占优 #### HSIC (High-Speed Inter-Chip Interface) HSIC 主要被用来作为手机或其他便携式装置内的芯片间通讯手段之一。该协议的特点在于: - 物理层面上仅需两根信号线即可完成双向通信任务 - 较低功耗水平适合嵌入式系统环境下的长时间稳定运行需求 #### UART (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 UART 属于异步收发器类别,常出现在微控制器单元里负责与其他组件间的字符级信息传递作业。具体表现为: - 结构相对简易且成本低廉 - 缺乏同步时钟机制故而难以达成极高频率范围内的可靠运作状态 #### SMBus (System Management Bus) SMBus 延续 I²C 总线体系结构而来,专攻电源管理领域内传感器节点之间短距离、低成本的信息交互活动。此类场景下表现出色之处体现在: - 运作电压区间较窄(典型值为 3V),有助于减少电磁干扰现象发生概率 - 控制逻辑较为直观易懂便于开发人员理解和编程操作 ### NGFF 和 M.2 的关系与发展历程 最初推出的 mSATA 标准虽然解决了部分小型化固态硬盘的应用难题,但在面对更加紧凑型笔记本电脑和平板产品日益增长的空间利用率诉求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因此 Intel 设计团队提出了名为 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 (NGFF) 的改进版本来弥补这一缺陷。 随着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的影响,“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逐渐演变为如今广为人知的标准名称——M.2。相较于前者,后者不仅继承了原有优势还进一步优化了物理外形参数,并引入更多样化的电气属性选项以适应不同类型 SSD 存储介质接入要求。例如,通过灵活调整金手指触点布局使得单个模块能够同时兼容 SATA III 和 PCI-E Gen3×4 等多种主流传输模式[^2]。 ```python # Python 示例代码展示如何判断 M.2 插槽中的 SSD 使用哪种协议 def detect_ssd_protocol(ssd_info): if ssd_info['interface'] == 'M.2': if ssd_info['protocol'] in ['SATA', 'NVMe']: return f"M.2 {ssd_info['protocol']} Protocol Detected" else: raise ValueError("Unsupported protocol detected.") elif ssd_info['interface'] != 'M.2': return "Not an M.2 interface." print(detect_ssd_protocol({'interface': 'M.2', 'protocol': 'NVMe'}))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