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异步电机等效电路的六个基本参数的测定,定子电阻可以使用电桥等表计直接测量,其它参数可以通过空载实验和短路(堵转)实验来测定。但空载或堵转实验测得的参数存在较大误差,首先,在堵转实验时,电机的转子频率与定子频率相等,在转子电流集肤效应的影响下,使转子电阻增大,转子漏抗减小;其次,堵转实验是在忽略励磁电流的条件下,计算出短路漏抗及转子折算电阻的,因忽略了激磁电阻的影响,测得的转子折算电阻将小于真实值。
根据异步电机出厂时的铭牌数据,釆用公式法来计算异步电机等效电路中的参数可避免空载或堵转实验存在的不足,获得更高的测定精度。
(1)临界转差率、修正系数及额定短路漏电抗的计算
临界转差率是表征异步电机工作的重要参量;电机参数的修正系数是对异步电机等效电路简化时产生误差的修正,也是异步电机T型和r型等效电路参数间的主要差别所在。为计算T型等效电路的六个基本参数,首先要对以上三个参数进行计算
首先根据电机极对数p,计算电机的同步转速n0:
(1)
再计算电机的额定转差率se为:
(2)
式中ne为电机额定转速(r/min)。
则根据式(2)计算得到的额定转差率se,可计算出临界转差率sm。为:
(3)
式中为电机过载倍数;
再根据计算得到的se和sm;可计算出额定转子电流的功率因数角:
(4)
则绕线式异步电机的定、转子电压变比Ke为:
(5)
式中U1——电机定子线电压(V);
E2——电机转子开路线电压(V)。
最后,可计算额定短路漏电抗X和修正系数C1如下:
(6)
(7)
式中Pe——电机额定功率(kW);
U1e——电机定子相电压(V);——电机额定效率。
(2)计算定子电阻R1和折算到定子侧的转子电阻R'2:
(8)
(9)
(3)计算激磁电阻Rm和激磁电抗Xm
首先,计算出理想空载电流的标么值ie0为:
(10)
式中——额定功率因数角。
(11)
式中A1——定子电阻与折算到定子侧的转子电阻的比值,A1=R1/R'2;
I1——定子额定电流(A);——电机额定效率。
设中间变量
(12)
(4)计算定子每相漏抗X1和折算到定子侧的转子每相漏抗X'2
(13)
(14)
根据以上计算步骤和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己知的电机铭牌参数,计算电机等效电路中的六个基本参数及R1,X1,R'2,X'2,Rm,Xm。
用matlab计算代码如下:
U1=10000;U1e=U1/sqrt(3);I1=51;fn=50
U2=1395;I2=312;
Pn=710000;
beta=acos(0.863);%电机额定功率因数角
n=0.938;%电机额定效率
n0=1000;ne=992;
L=1.8;%过载倍数
se=(n0-ne)/n0;
sm=L*se*(2/(1-2*se*(L-1))-1/(2*(L^2))); %临界转差率
tg2=se*(1-se)/sm;%额定转子电流的功率因数角
Ke=U1/(U2*(1+se)*(sqrt(1+tg2^2))); %定转子电压变比
C1=U1/(Ke*U2); %修正系数
Xde=3*U1e^2*n/(Pn*(tg2+1/tg2)) %额定短路漏电抗
R1=(sqrt(3*U1e^2*(1-se)/(1.015*Pn*L*Xde)-1)-1)*Xde/C1;%定子电阻R1
R2=3*U1e^2*n*se/(C1^2*Pn*(tg2^2+1));%折算到定子侧的转子电阻
ie0=(sin(beta)-cos(beta)*tg2)%理想空载电流的标幺值
A1=R1/R2;
Rm=Pn/(3*(ie0^2)*(I1^2))*(1/n-1-1.015*se/(1-se)*(1+A1)-0.015)-R1;%激磁电阻
B1=(1/ie0-sin(beta))/(cos(beta)-R1*I1/U1e);
Xm=sqrt((U1e*cos(beta)/I1-R1)*(1+B1^2)*R2/se);%激磁电抗
X1=U1e*(B1*cos(beta)+sin(beta))/I1-B1*R1-Xm;%定子漏抗
X2=R2*B1/se-Xm;%折算到定子侧的转子漏抗
Lm=Xm/(2*pi*fn);
L1=X1/(2*pi*fn);
L2=X2/(2*pi*fn);
编译结果如下:
Xde =
35.7978
ie0 =
0.2511
R1 =
2.2473
R2 =
0.8808
Rm =
29.5464
L1 =
0.0503
L2 =
0.0606
Lm =
1.3848
代码中的R2和X2是文中的R'2和X'2。
电机仿真参数都是经过折算的,如果要求转子电阻和电感,关系式为:
其中ki,ke是电流比和电压比。
参考文献:[1]张照彦.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暂态过程分析及控制与保护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
[2]杨芳春.用计算法确定异步电动机等效电路图的工作参数[J].煤矿自动化,1980(01):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