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G-noma通信系统的SCMA编译码matlab仿真

本文详细介绍了空间分多址(SDMA)的子技术SCMA,特别是在5G-NOMA背景下,通过稀疏编码向量实现多用户通信。文章涵盖了SCMA的基本原理、实现过程,以及在移动通信、物联网、车联网和能源系统等领域的应用。核心部分展示了编码计算的示例代码,以及一些相关的研究文献。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目录

1.基本原理

2.实现过程

3.应用领域

4.核心程序

5.仿真结果

6.参考文献


         空分多址(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SDMA)是一种多用户通信技术,旨在通过使用不同的空间资源将多个用户的信号分离开,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效率。基于5G-NOMA(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非正交多址)通信系统的SCMA(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稀疏码多址)算法,是一种用于实现多用户通信的先进技术。

1.基本原理

       SCMA算法的核心是通过在码本中引入稀疏性,将用户的数据映射到稀疏的编码向量中,以实现多用户之间的分离。该算法涉及一系列数学公式,其中包括:

  1. 用户i的编码向量:$\mathbf{x}i = [x{i1}, x_{i2}, ..., x_{iN}]^T$
  2. 码本矩阵:$\mathbf{X} = [\mathbf{x}_1, \mathbf{x}_2, ..., \mathbf{x}_K]$
  3. 用户i的信号:$\mathbf{s}_i = \mathbf{H}_i \mathbf{x}_i + \mathbf{n}_i$
  4. 接收信号:$\mathbf{y} = \mathbf{H} \mathbf{X} + \mathbf{n}$

        在这些公式中,$\mathbf{H}_i$ 是用户i的信道矩阵,$\mathbf{n}_i$ 是用户i的噪声,$\mathbf{H}$ 是整体信道矩阵,$\mathbf{n}$ 是整体噪声。

2.实现过程

SCMA算法的实现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1. 确定系统参数:包括用户数量(K)、天线数量、信道条件等。

  2. 确定码本:通过在码本中引入稀疏性,使用高维稀疏码设计方法生成合适的编码向量。

  3. 用户信号映射:将用户数据映射到相应的稀疏编码向量。

  4. 信号传输:将映射后的编码向量通过信道传输给接收端。

  5. 接收与解码:接收端使用信道估计矩阵进行信号解码,恢复出原始用户数据。

3.应用领域

基于5G-NOMA通信系统的SCMA算法在多个应用领域具有潜在价值,包括但不限于:

  1. 移动通信: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效率,支持更多用户同时连接。

  2. 物联网(IoT):适用于大规模设备连接,提供更稳定和高效的通信。

  3. 车联网:支持车辆之间的高容量通信,提升交通系统的智能化和安全性。

  4. 能源系统:用于智能电网等能源系统中,实现多用户之间的高效通信。

4.核心程序

            %如果改为irregular的因子图,这里就不再用d_f,而应该用fn_nb中,该f对应的那一行中非零元素的个数
            %上面的vn_nb和fn_nb都不再使用d_v和d_f的限制,而应该用4和6
            %然后n=1:length(fn_nb(f,:)~=0)
            %最后,代码里面不必使用switch这么繁琐的语句,可以直接用1:n-1和n+1:length(fn_nb(f,:)~=0),进行两个for循环,做循环乘的操作
            %另外,最开始存储的Fd应该变为6+1维,前面的几个VN代表与FN有相连的情况,后面的几维取其码本中的任何一个码字都没有影响,因为是0
            for n=1:PAR.d_f
                switch n
                    case 1
                        nb1=fn_nb(f,2);
                        nb2=fn_nb(f,3);
                        for i=1:PAR.M
                            sum_tmp=0;
                            for j=1:PAR.M
                                for k=1:PAR.M
                                sum_tmp=Pyx(i,j,k,f)*Ivf(j,nb1,f)*Ivf(k,nb2,f)+sum_tmp;
                                end
                            end
                            Ifv(i,f,fn_nb(f,n))=sum_tmp;
                        end
                    case 2
                        nb1=fn_nb(f,1);
                        nb2=fn_nb(f,3);
                        for j=1:PAR.M
                            sum_tmp=0;
                            for i=1:PAR.M
                                for k=1:PAR.M
                                sum_tmp=Pyx(i,j,k,f)*Ivf(i,nb1,f)*Ivf(k,nb2,f)+sum_tmp;
                                end
                            end
                            Ifv(j,f,fn_nb(f,n))=sum_tmp;
                        end
                    case 3
                        nb1=fn_nb(f,1);
                        nb2=fn_nb(f,2);
                        for k=1:PAR.M
                            sum_tmp=0;
                            for i=1:PAR.M
                                for j=1:PAR.M
                                sum_tmp=Pyx(i,j,k,f)*Ivf(i,nb1,f)*Ivf(j,nb2,f)+sum_tmp;
                                end
                            end
                            Ifv(k,f,fn_nb(f,n))=sum_tmp;
                        end
                         
                end
            end
        end
up3012

5.仿真结果

6.参考文献

  1. Nikopour, H., & Baligh, H. H. (2013). 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 In 2013 51st Annual Allerton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Control, and Computing (Allerton) (pp. 1342-1349). IEEE.

  2. Dai, L., Wang, B., Yuan, Y., Han, S., Chih-Lin, I., & Wang, Z. (2015).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for 5G: solutions,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 trends.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53(9), 74-81.

  3. Sun, L., Zhang, S., & Yang, L. (2016). A novel 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 (SCMA) for future 5G millimeter-wave communication. In 201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ICC) (pp. 1-6). IEEE.

  4. Xu, J., Xiao, L., Lei, X., & Wang, Z. (2019).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 in 5G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67(12), 9024-9037.

  5. Liu, Y., & Zhang, J. (2020). A survey on 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 for 5G and beyond. IEEE Access, 8, 135036-135050.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fpga和matlab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