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本书开启 2025 年

2024 年末尾翻完李辛的《精神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心身调试与精神发展》,豆瓣评分 9.3 分,不要被书名的中医、精神字眼所劝退,其实是一本讲心身察觉的书,每个焦虑的人都值得读读,白牙在2025 年第一天把这本书推荐给你,愿你今年能察觉自己,心身健康!

c450062ad09bf47a04d2a6b0ca8a9f8e.png

自我察觉

你一定要花时间用在自己心身学习上,可以通过看书、思考、对自己的观察来进行学习。比如观察自己跟家人、朋友的关系怎么样,是不是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了?是不是一直过于封闭,或者正在坚持一些不一定需要坚持的东西,在维护一些不需要自己去维护的东西

比如坚持所谓的“日更”?坚持每天在朋友圈发一条正能量动态?维护一些所谓的“自尊”?维护一些费了老劲才能维持的“个人标签”?维护一些看似朋友的关系?......很多条条框框是世俗给我们定的,如果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符,没必要坚持、维护。

外面有太多标准在告诉我们,需要这样,需要那样。当我们放弃自己、过度依从外在标准的时候,我们内心就会分裂,心身不一,不知道该怎么做。有一种方法可以检测你是否处于这种状态,那就是此刻的你安心与否。你可能会说:“这件事情我已经做得够好啦,该做的都做了,可以安心了,他怎样是他的事情。”这就是不安心。安心不安心,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不需要去跟别人讲。当我们想要证明什么、解释什么的时候,其实已经是不安心了

要留出更多的时间,更深入地去观察自己。这里面重要的一点是:要去观察、面对和接受自己内心的软弱、痛苦,还有不安,此时你是否知道自己的状态?这个“知道”非常重要。

有时我们的情绪就是说不出的低落,这个时候就要察觉出来,告诉自己,我现在心情有点不好,想发脾气,意识到后,就要提醒自己,不要在这个阶段做重大决策。如果这时候别人给我们提建议也要小心,不要在情绪的推动下轻易跟着走,这部分很重要。

我可以错:如果你在错误的时间说了错误的话,做了错误的事。其实没关系,我们都有做笨蛋的时候,随时都可能做错事,调回来就行了。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是:任何事情,如果开始说出来,开始讨论,这就是解决的开始。如果讨论有困难,可以尝试写出来,与自己对话,写出来也是说出来的一种方式,「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

ad60008be82bc092c1425cf9e3ca3cd2.png

人依靠自己,可以认识世界吗?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你是否想靠自己去丈量这个世界,去认识这个世界?完全没问题,很多事就是靠自己体验出来的,只有体验到的,才是我们真正学到的东西,否则我们学得越多,困惑就会越多。

但并非不能与人交流,如果你有困惑,当然可以与人交流,因为一个人的问题,其实也是每个人的问题。每个人一辈子会遇到的、要思考的、要处理的问题都差不多,只是时间点和节奏、强度不同。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去找人聊聊,可能你自己要吭哧吭哧鼓捣一星期,别人一两句话就帮你指点了迷津。

与他人交流、互动,也是扩展自己知识面的一种途径,当我们了解的范围越深越广,会发现人的健康、心智的成熟、社会的演化,都可以从中找到很好的视角来观察和体验。如果他观察的角度与你不同,正好有助于我们多角度认识这个世界,就不至于太受限于自己所受的教育和已知的结论。去掉自我限制后,我们将慢慢体会到,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同的层面,目前接收到的只是意识所及或主观意识愿意去接近的部分

3a4b94aa3b1029edfe7c3c303d203c5e.png

与孩子相处

孩子沉溺手机,多半是家长的原因。想想是否每天忙碌焦躁,没有安静的时间和心理空间去陪伴孩子,或者陪伴的时候嫌孩子太烦,总是塞一个手机给孩子?虽然我没有塞手机给孩子,但我也会给她在投影上放动画片。孩子渴求的东西被一个手机或投影替代了,上面的动画片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她忘记了自己真正的需求。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沉溺在“手机”这个“稳定供应、有趣的空间”里。

对于一个自我意识尚未确立、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如果我们没有耐心、善意,以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的给予和陪伴,他们是不是会比成人更难于适应环境?这是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或学习交流障碍的很重的一个原因。

家长要保持自己的觉知和稳定,身教重于言传,我们与孩子在小时候的交互方式很重要,那是我们成人在给孩子编写最初级的和这个世界应对交流的内部核心程序。

现在的教育为什么这么卷?书中的一断描述非常形象“标准传送带与不敢落后的家长”,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各种条条框框中,并把这些枷锁扣在孩子身上,家长不甘落后,遭罪的却是孩子,“标准答案”和“周围人怎么想”真的有必要吗?

如果你的孩子问你一些问题,作为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答案或解释,但更好的方式是抛出问题,与孩子讨论,用时间来静候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发展出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而不是接受某个固化的答案。其实重点不在答案,思考与讨论的过程更重要,这会帮助孩子心智的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发展出一个健全的观察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比什么都重要

一些通用的做事方法

为自己而活:不要再站在过去的基础上,心里不要再过老账,你也不用再分析自己,我有没有做多、做少,这些都是次要的。 先为自己活着,然后很多东西自然会清楚,否则你们是一团永远都理不清的迷雾。当你们自己站对位置,自然就可以理顺了。

适应允许别人不高兴的心态:把心里话说出来很重要,哪怕对方一开始会不习惯,会有点不高兴,我们自己要先适应“允许别人不高兴”的心态,尤其对于始终不敢表达自己的人来说,敢于让别人不高兴是必要的。因为真实比虚假更能让彼此趋向健康。

你不是真的别无选择:人是自由的,是可以做出抉择的。

有效的思考、有效的行动:做有用的事,说有用的话,思考有用的想法,一般都和自己相关,不能求别人改变,求专家指导,而是做自己该做的、能做的。

向前走:你要知道自己现在是在什么地方,在什么状态,说话做事的出发点是什么,对别人将有什么影响,然后只需要向前走。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双馈风力发电机(DFIG)在Simulink环境下的建模方法及其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电流与电压波形特征。首先介绍了DFIG的基本原理,即定子直接接入电网,转子通过双向变流器连接电网的特点。接着阐述了Simulink模型的具体搭建步骤,包括风力机模型、传动系统模型、DFIG本体模型和变流器模型的建立。文中强调了变流器控制算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应对风速变化时,通过实时调整转子侧的电压和电流,确保电流和电压波形的良好特性。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模型中的关键技术和挑战,如转子电流环控制策略、低电压穿越性能、直流母线电压脉动等问题,并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技术细节。最终,通过对故障工况的仿真测试,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适用人群:从事风力发电研究的技术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对电力电子控制系统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DFIG工作原理、掌握Simulink建模技能的研究人员;旨在帮助读者理解DFIG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动态响应机制,为优化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解释,还附有大量Matlab/Simulink代码片段,便于读者进行实践操作。同时,针对一些常见问题给出了实用的调试技巧,有助于提高仿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