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笔记

最近在听 浙江大学 的王阳明哲学,听了5讲,分别是王阳明的生平、心即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致良知

生平

     王阳明主要在明朝的正德年间,一生经历极其丰富,和刘瑾对着干过,发配到贵州龙场,平定过宁王叛乱,平定过土匪,悟道和讲学。对于他的生平,大家可以看明朝那些事,那是写得非常幽默。古代对圣人的评价有:立德、立言、立功三方面,他算是古代为数不多的这三方面都达到的人物。个人感觉,孔夫子和孟夫子在立功方面做得不如他。
     第一次对心学感兴趣是看《明朝那些事》,看到阳明先生的生平,从悟道的艰辛历程到最后的功成名就,一直纳闷是什么支持这位牛人走到最后,而且觉得他能这么成功,那么他创立的哲学应该有很大的价值,是否可以作为我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因为感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我的生活意义真的不大,冰冷的唯物论,让我们面对生活的无奈却找不到合适的武器,希望这次的探路旅程能够给我带来收获。

心即理

     “心即理”是阳明哲学的立身之本。类似于中外的各种哲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这样存在?在老子那里,是道的原因:“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呵呵,所有关于仙侠的小说和电视剧都会引用这一句。道应该就是规律,也就是朱熹的理,老子认为先有道,然后有万物的生成,规律和物到底哪个在先,还挺奇怪。
     就像在近代物理中说,宇宙是一个密度无限大,空间无限小的奇点,突然爆炸,宇宙产生了,很短的时间内时间和空间产生。于是很自然就有疑问:奇点为什么爆炸,什么原因引起的? 爆炸前是什么情况? 在经典物理论中认为时空是绝对的,于是牛顿就一直在找产生第一推动那只上帝之手,这应该是晚年他转向占星学的原因吧。前两天看了一本《量子史话》,从经典物理一直讲到最新的弦理论,看完之后我有个想法,很可能咱们的世界是唯心的,按照弦理论的比喻:一把小提琴,通过弦的震动可以演奏梁祝。我们的世界就是十一维空间弦的震动产生的,基本微粒就是弦震动的不同方式,那么可以说世界的基石就不是物质了,只能是唯心了。还有一个原因 现在发现的微粒越来越小,终有一天可能会归于无,那就是意识吧。
     朱熹认为 理是万物的本源,理在那里,只要我们一直朝着那个方向前进,我们终有一天能达到理。阳明认为理在我们心中,我们只要不断地反躬求己,去处自己的杂念和欲望,就能找到理。一个是向外寻求,一个是求诸内心。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知和行的关系很早就有谈论,有人认为是知易行难,有人认为是知难行易。我倾向于知易行难,毕竟现在百度大神和google大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当你知道了,能不能去做就很重要了。朱熹是将知和行分开的,他认为只有先知了,才能去行。阳明认为知和行是同一的,知类似于线段的端点,行类似于线段端点间的线。当我们通过不断的知和行,到最后我们会达到知和行的同一。这个就比较有趣了,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时,我们不需要再全部想好,全部知道以后再去做,而是先知道咯大概,在做的工程,总结和思考,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这就要求我们一定不要给自己接口,而要尽早开始行动。就像人生,不能等规划后才开始,而是在进行中不断对自己的目标进行微调。还有个好玩的,老师上课说到“学而时习之”中知是学,习是行,就是通过不断的在行中对知就行实践,并根据实践修正自己的知,这是件快乐的事情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就是说我们如何找到理,或者知。朱熹提出来的方法是格物,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总有一天会融会贯通,直达至理。朱熹给出的人类进阶步骤(八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和致知类似于学习知识和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正心诚意是对自己品格的要求,然后先从内到外,从小到大开始自己的努力。阳明认为 心即理,也就是理是在我们本身的,那我知也应该是从我们自身寻求,也就是理不在物中,而在我心中。那么格物重要的就不是物,而是我认识物的过程,于是想起了他那句很有名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因为理在我心中,那我的认识过程更重要,于是又想到  心理学 的一些思想,一个事情已经发生了,它是好事还是坏事,是由你的看法、你的态度决定的,就像半杯水,悲观人和乐观人的看法就不一样,那么悲观和乐观人心中的理就不一样,呵呵。

致良知

     "致良知"  在我们出生前,良知就已经存在我们心中,这个类似于阳明心学 的公理吧,没法证明,良知是我们存在的根本,良知是我们实践的根本,良知本金莹剔透,自放光芒,但欲望就像一层黑布盖住了良知的光芒,所以我们要通过反省、正心诚意,抑制自己的欲望,让良知恢复光芒,这就是致良知的由来。

格言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有以致知为至其良知,格物为格其非心者,又谓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致者、至也,至其良知,使无亏缺障蔽。以身、心、意、知、物合为一物,而通为良知条理;格、致、诚、正、修合为一事,而通为良知工夫。

        致吾心之良知至事事物物(明明德于天下):使用自己的良知指导生活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