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达说两化融合A008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实施与指南第八章实施与运行

该段内容详细阐述了两化融合实施与运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包括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优化、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的方案制定、执行与监督控制。强调了在确保时效性和有效性的同时,需考虑相关方的充分参与,以及与供方的合作。此外,还提及了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获取、数据开发利用的方案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动态信息跟踪、风险管理与控制,确保各要素的协同创新和持续优化。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01

实施与运行

实施与运行

8.1 总则

标准

组织应围绕拟打造的新型能力,根据两化融合实施方案,主动管理实施与运行过程,推动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以确保稳定获取预期目标。

组织应确保:

a)实施与运行过程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b)实施与运行过程持续受控;

c)员工充分参与;

d)与供方建立以有效实现预期目标为导向的沟通合作机制。

解读

组织应依据两化融合实施方案,充分运用过程方法和系统方法,以业务流程为导向,通过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匹配与规范、运行控制等过程的全程受控和全局优化,开展新型能力建设,确保新型能力目标及时有效达成。

两化融合实施与运行过程中,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在安排上应优先于技术实现,加强数据、技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匹配和良性互动,特别要防止数据开发利用不足、技术过度超前、业务流程效率低下和组织结构变革滞后,从而大幅提升两化融合的效益和效果。

组织应高度重视数据开发利用,这对于实现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三要素的同步创新和持续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形成新型能力后,组织仍需对新型能力相关活动的运行进行持续控制,从而有效保持新型能力。在利用外部资源时,组织应围绕新型能力建设,积极与咨询、技术、系统集成、运行维护等供方沟通合作,确保合作过程有效可控。

注1:确定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主导部门,其他部门参与,在流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对流程进行不断的改进,以期取得最佳的效果。通过信息化手段对现有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完善和改进,以便在关键绩效(如质量、成本、速度、服务)上取得突破性的改变。

注2:针对业务流程的调整,组织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其基础上改进不协调的组织关系,各部门针对各业务流程,优化调整各部门或岗位职责,以确保能力目标的达成。

审核要点

a)管理者代表是否了解新型能力打造的主要过程和核心环节,以及新型能力打造过程中相关环节的工作情况及成效;

b)组织是否按照 GB/T 23001-2017 中 6.3 要求形成的两化融合实施方案,通过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匹配与规范、运行控制等,开展了新型能力建设。组织是否通过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要素的互动创新和协同优化,确保新型能力目标的有效达成;

c)组织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以确保实施与运行过程的持续受控以及相关方的充分参与;

d)形成新型能力后,组织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对新型能力相关活动的运行进行持续控制,以有效保持新型能力;

e)在打造新型能力的不同阶段,组织是否与咨询、技术、系统集成、运行维护等供方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合作,是否确保了深度参与和合作过程的有效可控。

8.2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

 

8.2.1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

标准

组织应制定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方案应:

a)明确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实施主体及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并制定计划;

b)确保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需求得到有效安排和沟通;

c)确保拟打造新型能力涉及的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得到合理划分、规定和沟通,并建立职责协同机制;

d)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沟通和确认(包括与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和确认),并得到相关管理者的批准。

解读

组织应对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的制定、沟通和确认做出制度化安排,包括明确责任人及其职责、优化和调整的时机、组织和协调的机制、保障落实和监督机制等。

组织应以业务流程职责为主导,建立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岗位职责的协调运转机制,以确保业务流程的高效运行。

组织应围绕新型能力目标,依据两化融合实施方案,梳理现有相关的业务流程,以及跟这些业务流程相关的部门和岗位,识别问题与差距,确定拟优化的关键点和调整范围,开展新的业务流程设计,并以业务流程职责为牵引,梳理和调整部门职责,将业务流程职责和部门职责落实到岗位职责,同时应注意跨部门业务流程衔接处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形成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优化方案。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还应明确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参与部门和参与人,参与部门和参与人应覆盖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相关的职能和层次,并包括负责技术实现和数据开发利用的部门和人员。

组织应通过适宜的方式,对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进行沟通和确认,确保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相关方对优化方案达成共识,同时兼顾技术实现和数据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组织在形成优化方案过程中,可借助外部咨询服务商的力量,但应确保组织内部相关职能和层次人员的充分参与。

注1: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主导部门组织其他部门,根据两化融合实施方案及相关控制程序,梳理现有相关的业务流程,以及跟这些业务流程相关的岗位,识别问题和差距,确定拟优化的关键点和调整范围,组织这些相关部门和岗位进行新的业务流程设计,兼顾技术实现的可行性,确定关键岗位及其职能,在原有基础上提出必要的增删改调,形成优化方案。

注2:业务流程优化方案通常为优化后的业务流程图以及对优化前流程、优化后流程、优化效果的相关描述,组织结构化方案通常为优化后的公司或部门的组织结构图、部门职责分工、岗位说明书等。

审核要点

组织是否建立了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制定、沟通、确认、批准、实施及监督等的制度,包括明确优化和调整的归口管理部门、时机、流程、方法等;

组织是否建立了以业务流程职责为主导,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协调运转的机制,对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识别和确认的时机、责权、流程、要求等做出通用化安排,以确保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得到合理划分、协调沟通及有效执行,从而实现业务流程的高效运行。职责识别和确认的输出可以是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岗位说明书或多种形式的组合;

组织是否围绕新型能力目标,依据两化融合实施方案,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差距分析,对新的业务流程进行设计,形成了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优化方案是否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优化的内容、责任人、参与人、进度等做出了明确安排,内容是否充分、适宜;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是否得到了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相关方的认可,并得到了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相关主管部门的确认;

组织是否按照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围绕新型能力建设需求,对新型能力相关业务活动进行了优化调整,并依据新的业务流程,以业务流程职责为牵引,优化调整相关部门职责、岗位职责。组织所开展的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工作对于新型能力建设是否充分、适宜、有效;

组织在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过程中,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了相关的利益分歧,并对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过程进行持续跟踪,规避了必要的职能和利益调整所带来的冲突和风险;

必要时,组织是否借助外部专业人员的经验开展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工作,并确保组织内部相关职能和层次人员的深度参与。

文件化信息:

1、程序文件:《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控制程序》

2、作业文件:《岗位说明书》

3、记录/报告:《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部门职责》

可替换内容:

 

8.2.2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执行。

标准

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管理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执行过程,并保留文件化信息。在保证总体利益的前提下,组织应确保:

a)兼顾相关职能和层次的利益;

b)与相关方进行充分沟通,达成共识。

解读

组织应对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执行做出制度化安排,包括职责、流程和方法等。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往往涉及到职能和利益的重新调整,因此,组织应采取适宜的措施,加强与相关方的充分沟通,妥善处理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分歧,达成共识。

注1: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主导部门负责文件下发,在优化方案实施过程中,调研相关意见和建议,进行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的持续跟踪与改进。

注2:实施过程中需要保持相关记录,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对组织结构优化调整方面的正式发行,系统优化后的业务流程等。

审核要点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是否得到了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相关方的认可,并得到了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相关主管部门的确认;

组织是否按照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围绕新型能力建设需求,对新型能力相关业务活动进行了优化调整,并依据新的业务流程,以业务流程职责为牵引,优化调整相关部门职责、岗位职责。组织所开展的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工作对于新型能力建设是否充分、适宜、有效。

文件化信息:

1、程序文件:《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控制程序》

2、作业文件:无

3、记录/报告:《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

可替换内容:

 

8.2.3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监督与控制

标准

组织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受控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

a)确保获得优化过程中的动态信息;

b)制定应对措施,确保优化过程中的冲突和风险得到有效预防和处理。

组织应保留监督与控制的文件化信息。

解读

组织应采取例会等适当的方式,掌握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执行进度、变更、相关方反馈等动态信息,确保按优化方案设定的关键节点协调、有序地推进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

在实施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过程中,应识别潜在的风险,制定应对措施以规避风险。

注1:责任部门定期组织召开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优化进度例会,针对关键节点和环节,及时掌握执行进度、变更、相关方反馈等动态信息,保持相关记录。

注2:在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过程中,存在只能和利益调整的环节,意见分歧较大的部门和人员,都可能会产生各种潜在风险,所以责任部门应建立风险识别机制和应急预案,及时、处理和解决各种风险。

审核要点

组织在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过程中,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了相关的利益分歧,并对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过程进行持续跟踪,规避了必要的职能和利益调整所带来的冲突和风险;

必要时,组织是否借助外部专业人员的经验开展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工作,并确保组织内部相关职能和层次人员的深度参与。

文件化信息:

1、程序文件:《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控制程序》

2、作业文件:无

3、记录/报告:《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

可替换内容:

8.3 技术实现

 

8.3.1 技术方案

标准

组织应制定技术方案,方案应:

a)明确技术实现的主体及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并制定计划;

b)确保技术实现的需求得到有效安排和沟通;

c)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沟通和确认(包括与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数据开发利用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和确认),并得到相关管理者的批准。

解读

组织应对技术方案的制定、沟通和确认做出制度化安排,包括职责、流程和方法等。

组织应依据两化融合实施方案、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评估现有相关的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开展技术需求分析,论证可选技术路线,明确性能参数要求等技术指标,编制投资概预算,确定技术实施范围,形成技术方案。技术方案还应明确技术实现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参与部门和参与人,参与部门和参与人应覆盖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数据开发利用相关的部门和业务骨干。

组织在形成技术方案过程中,可与外部技术服务提供商开展合作。

组织应明确技术的获取方式和开发、建设单位。

注1:由责任部门开展技术方案制定,明确参与部门和参与人员的职责,主要有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相关的部门参与。

注2:以公司信息化、供应链等项目的立项、评审、储备等过程的产生的输出结果为依据,充分理解相关部门需求,评估应用现状,开展技术需求分析,认证可选技术路线,明确性能参数等技术指标。

注3:基于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优化方案,信息化部门组织技术方案的制定与论证工作,由实施单位负责具体方案的制定。技术方案的内容应包括:技术实现的责任划分、技术实现的主体、可行性分析、技术指标要求、投资预算等。技术方案应为将来扩展留有余地,确保技术基础架构的连贯性。

注4:信息化部门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和软件实施公司共同对技术方案进行审查。相关业务部门主要审查所选择的技术是否能够满足企业业务及管理需求,对技术方案进行整体评审并给出具体的评审意见。

审核要点

组织是否建立了技术方案制定、沟通、确认和批准及技术获取过程的实施和监督等的制度,包括明确技术实现的归口管理部门、时机、流程、方法、对外部合作方的管控要求等;

组织是否围绕新型能力目标,依据两化融合实施方案、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对组织的相关技术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对技术实现进行详细设计,形成了技术方案。技术方案是否对技术实现的内容、责任人、参与人、进度等做出了明确安排,内容是否充分、适宜;

技术方案是否得到了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相关方的认可,并得到了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相关主管部门的确认。

文件化信息:

1、程序文件:《技术实现控制程序》

2、作业文件:《技术方案操作指导书》

3、记录/报告:《技术方案》

可替换内容:

8.3.2 技术获取

标准

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根据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和技术方案,管理技术获取过程,并保留文件化信息,确保:

a)必要基础资源的数字化和标准化;

b)所获取的技术的有效性;

c)技术知识向应用主体有效转移。

注:技术获取方式包括自主开发,共同开发、外包、外购、租用等。

解读

技术获取是将技术方案付诸实际的过程,一般可包括实施准备、执行、安装部署、调试和测试等过程。

组织应对技术获取做出制度化安排,包括职责、流程和方法等。

基础资源的数字化和标准化等初始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对于所获取技术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技术知识转移是帮助应用主体有效应用所获取技术的必要条件,组织应采取有效手段(如网络平台),对相关人员提供持续培训(包括理念、方法和技术等),确保技术的开发建设单位将必要的技术知识及时、充分、有效的转移至应用主体。

组织应确保技术的应用主体全程参与技术获取过程。

注1:信息化部门组织完成公司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标准化工作,确定技术获取方式为自主开发、共同开发、外包等方式。

注2:信息化部门组织各方进行模拟环境或生产环境内的安装部署和调试工作,以验证中间结果或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确定其与技术方案的符合程度。调试结果满足技术方案后,才能进入实施阶段。

注3:信息化部门组织各方进行模拟环境或生产环境内的安装部署和调试工作,以验证中间结果或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确定其与技术方案的符合程度。调试结果满足技术方案后,才能进入实施阶段。

注4:由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责任部门和信息化实施部门共同组织各部门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技术开发建设单位将必要的技术知识及时转移到应用部门,并保持相关记录(技术文档、操作手册、培训资料等)。

审核要点

组织是否按照技术化方案,围绕新型能力建设需求开展了技术获取工作,是否在技术获取过程中开展了必要的基础资源数字化和标准化工作,是否对技术获取过程进行了持续跟踪并有效防范了技术风险。组织所开展的技术获取工作对于新型能力建设是否充分、适宜、有效;

组织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确保技术知识向应用主体的有效转移;

必要时,组织是否借助外部专业人员的经验开展技术实现工作,并确保组织内部相关职能和层次人员的深度参与,特别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涉及的部门和岗位、组织内部技术人员和运维人员等。

文件化信息:

1、程序文件:《技术实现控制程序》

2、作业文件:《系统操作说明书》

3、记录/报告:《技术方案》、《调研报告及解决方案》、《方案调整修改申请单》

可替换内容:

8.3.3 技术实现的监督与控制

标准

组织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技术实现。受控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

a)获得技术实现过程中的动态信息;

b)必要时,对技术实现过程实施监视和测量;

c)制定适宜的措施,有效防范技术风险。

组织应保留监督与控制的文件化信息。

解读

组织应采取例会、周报等适当的方式,必要时采用里程碑评审等监视与测量手段,跟踪和控制计划进度、质量、调整、变更等的执行情况以及相关方反馈等动态信息,确保技术方案有效实施。

在技术实现过程中,组织应加强风险点识别和风险控制,制定应对措施以规避风险。

注1:确保信息化责任部门针对技术方案的执行情况,以及相关方反馈等动态信息能进行有效跟踪和控制,如实施纠正措施、解决问题,保留相关的记录文件。

注2:在项目的计划阶段,我们结合本项目内外环境的特点,以及公司以往项目中风险控制的经验,制定了本项目的风险管理计划。主要规定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的处理流程,对可能的风险源进行识别,形成风险列表。并形成文档。

审核要点

组织是否按照技术化方案,围绕新型能力建设需求开展了技术获取工作,是否在技术获取过程中开展了必要的基础资源数字化和标准化工作,是否对技术获取过程进行了持续跟踪并有效防范了技术风险。组织所开展的技术获取工作对于新型能力建设是否充分、适宜、有效。

文件化信息:

1、程序文件:《技术实现控制程序》

2、作业文件:《系统运行制度》、《系统操作说明书》

3、记录/报告:《技术方案》、《调研报告及解决方案》、《方案调整修改申请单》

可替换内容:

8.4 数据开发利用

8.4.1 数据开发利用方案

标准

组织应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对数据开发利用的价值形成共识。

组织应制定数据开发利用方案,方案应;

a)明确数据开发利用的主体及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并制定计划;

b)确保数据开发利用的需求得到有效安排的沟通;

c)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沟通和确认(包括与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和确认),并得到相关管理者的批准。

解读

数据开发利用是通过对数据的选取、分析和应用,进而全面实现数据价值的活动。组织应充分认识到数据开发利用是优化资源配置和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并对其在打造新型能力、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方面日益提升的价值形成共识。

组织应对数据开发利用方案的制定、沟通和确认做出制度化安排,包括职责、流程、方法等。

组织应依据两化融合实施方案,适用时还可依据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技术方案,结合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开展数据开发利用需求分析,明确数据开发利用的范围、关键环节和实施路径,形成数据开发利用方案。数据开发利用方案还应明确数据开发利用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参与部门和参与人, 参与部门和参与人应覆盖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相关的部门和业务骨干。

组织在形成数据开发利用方案过程中,可与外部服务提供商开展合作。

注1:信息化主导部门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如开发工程师或软件实施方)对数据开发利用的需求进行收集和分析,需求收集可以通过访谈业务部门人员、收集调查表、查阅应用系统文档、检查应用系统日志或历史运行情况等方式,获取业务需求(包括对新数据开发利用的需求和对现有数据进行优化和改进的需求)、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的规模、职责等)、数据开发利用现状(包括已产生或管理的数据类型和内容)。

注2:明确数据开发利用的需求和主体,信息化主导部门、各业务部门以及参与数据开发利用的开发工程师或软件实施方共同进行讨论,以确定数据开发利用的目标和计划,研讨输入内容包括数据开发利用的主体,及相关的信息系统,投入数据开发利用的资源情况等,输出的内容为数据开发利用的目标和计划。研讨方式可以通过会议、邮寄等各种方式。

注3:数据开发利用的方案应包括:(1)数据收集的计划,确定数据收集的时间跨度(需要收集多久的数据)、职能跨度(需要哪些部门协助收集)、层次跨度(需要的数据是否需要有其他数据通过计算得到),并确定数据收集、清理和重构的计划;(2)数据建模的计划,基于已数据收集的数据,来进行数据建模的进度安排;(3)数据应用的计划,在业务系统中部署数据建模计划以及相应的资源安排。

注4:信息化主导部门基于各业务部门提出的数据开发利用需求,制定数据开发利用方案,并召集相关部门共同进行审批,保留相关文件化信息。

审核要点

组织是否建立了数据开发利用方案制定、沟通、确认、批准、实施及监督等的制度;

数据开发利用方案是否明确了数据开发利用的主体及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是否对数据开发利用计划、范围、关键环节和实施路径等做出了明确安排,内容是否充分、适宜;

数据开发利用方案是否得到了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相关的主管部门的确认。

文件化信息:

1、程序文件:《数据开发利用控制程序》

2、作业文件:无

3、记录/报告:《数据开发利用方案》、《ERP编码规则》

可替换内容:

                                              

8.4.2 数据的开发利用

标准

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有效地开发利用数据,加速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同步创新和持续优化,并保留文件化信息。

适用时,组织应:

a) 选择所需的数据,进行跨时间、跨职能、跨层次的累积、清理和重构;

b) 建立适用的数据应用模型,并进行评审和批准;

c) 在业务系统中部署相应的数据应用模型。

适宜时,组织应;

a) 利用外部的数据服务:

b) 开发内部的数据,为外部提供服务。

解读

数据开发利用的价值可表现为有助于技术改进,如寻找最佳技术路线;有助于优化业务流程,如持续改进跨职能、跨层次的业务协同水平;也有助于改善组织结构,如不断提升岗位及其职能设置和业务流程需求的匹配程度等。组织通过对数据的开发利用,可以加速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同步创新和持续优化。同时,技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改进也会为数据开发利用创造新的机会和起点。

组织应对数据开发利用做出制度化安排,包括职责、流程和方法等。

组织应不断拓展数据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探索开展跨时间、跨职能、跨层次的数据开发利用。

组织所构建的数据应用模型应充分融合其业务需求、业务逻辑和业务经验,并根据模型的运行情况和成效不断优化完善,解决新型能力建设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复杂性问题,持续提高数据开发利用价值。

组织还应注重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展跨平台、跨产业的数据融合应用,不断挖掘数据开发利用潜能,探索和构建数据驱动的新模式新业态。

注1:信息化主导部门组织相应人员对所需要的数据,进行跨时间、跨职能、跨层次的累积、清理和重构。

注2:数据建模,通俗来说就是通过建立数据科学模型的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数据建模也可以称为数据科学项目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周期性循环的。

数据建模的具体过程可分为六大步骤,如下图所示:

审核要点

组织是否按照数据开发利用方案,围绕新型能力建设需求,开展了数据开发利用工作,建立、部署并使用了充分融合其业务需求、业务逻辑和业务经验的数据应用模型。组织所开展的数据开发利用工作对于新型能力建设是否充分、适宜、有效。

必要时,组织是否使用了外部数据服务开展数据开发利用,是否应用数据开发利用结果向外部提供服务。

文件化信息:

1、程序文件:《数据开发利用控制程序》

2、作业文件:

3、记录/报告:《数据开发利用方案》、《ERP编码规则》

可替换内容:

8.4.3 数据开发利用的监督与控制

标准

组织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数据开发利用。受控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

a)确保获得数据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动态信息;

b)制定适宜的措施,有效防范数据开发利用风险。

组织应保留监督与控制的文件化信息。

解读

组织应采取例会、月报等适当的方式,必要时采用里程碑评审等监视与测量手段,跟踪和控制计划执行情况、应用成效及相关方反馈等动态信息,确保数据开发利用方案有效实施。

在数据开发利用过程中,组织应加强风险点识别和风险控制,制定应对措施以规避风险。

注1:信息化主导部门应对数据模型进行日常监控,如:

a)需要监控、累积的数据是否异常;

b)如果数据异常,应及时会同相关业务涉及部门分析并确认异常的原因;

c)通过对数据的监视测量分析,可提出对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

审核要点

组织所开展的数据开发利用工作对于新型能力建设是否充分、适宜、有效。

组织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方式对数据开发利用过程进行持续跟踪,是否有效防范了数据开发利用风险。

文件化信息:

1、程序文件:《数据开发利用控制程序》

2、作业文件:无

3、记录/报告:《数据开发利用方案》、《ERP编码规则》

可替换内容:

8.5 匹配与规范

8.5.1 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匹配性调整

标准

组织应:

a)明确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组织开展试运行;

b)必要时,开展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

c)必要时,开展技术实现的优化调整;

d)必要时,开展数据开发利用的优化调整;

e)确保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实现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有效匹配。

组织应保留匹配性调整的文件化信息。

解读

试运行是实现数据、技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相互磨合、动态匹配的必要过程,也是检验两化融合  实施方案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在试运行(包括新旧系统切换、新系统上线、解决方案启用等)前,应制定试运行方案,确保试运行期间组织能够正常运转。组织应高度重视静态和动态数据初始化,包括数据转化、导入与校验等,需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快速、准确完成。

试运行期间,组织应确保全面、有效收集各方反馈意见,识别问题或缺陷,并采取适宜的措施,确保  其得到及时解决。必要时,应制定调整方案,并在得到各相关方确认、批准后实施。

注1:试运行准备阶段:试运行前,信息化主导部门、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主导部门要协同推动项目实施方开展项目应用及相关运行维护人员的培训工作,使相关人员熟练使用和维护系统,并具备一般的故障处理能力。同时,保留文件化信息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记录、会议签到表等。

注2:信息系统上线试运行前,须做好项目开发过程中各类技术文档等资料的移交及相应的知识转移工作,履行必要手续后进入上线试运行阶段。如在试运行阶段进行系统变更、软件代码调整,必须做好有关技术资料的及时更新和移交。

注3:信息化主导部门应制定系统故障的应急预案,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

注4:由信息化主导部门提交试运行申请,并制定试运行计划并建立信息沟通反馈制度,针对项目进度,对不同环节进行把控、评估、调整。

注5:系统进入上线试运行后,按照上线正式运行的要求管理,严格执行公司关于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数据的备份,保证系统及用户数据的安全。

注6:试运行结束后,信息化主导部门、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主导部门会同其他相关业务部门、项目实施方对试运行结果进行评估,输出试运行报告。

审核要点

在围绕新型能力建设开展了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等工作之后,组织是否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开展了新型能力相关业务活动的试运行,并结合试运行情况对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进行了必要的优化调整,以确保新型能力相关的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能够有效匹配。

文件化信息:

1、程序文件:《匹配与规范控制程序》

2、作业文件:《系统运行制度》

3、记录/报告:《项目立项报告》、《试运行计划》、《试运行问题记录》、《试运行方案》、《试运行方案》、《项目培训计划》、《项目验收报告》、《系统上线报告》

可替换内容:

 

8.5.2 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标准

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机构匹配调整后,组织应:

a)确立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制度规范;

b)按照所形成的规定,沟通、确认和批准这些制度规范。

解读

匹配性调整完成后,组织应通过确立相关制度,确保匹配后的数据、技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得以规范。

组织应对沟通、确认和批准与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有关的制度规范做出制度化安排,包括职责、流程和方法等。

注1:建立相关的系统运行制度来规范运行过程。

审核要点

在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有效匹配后,组织是否针对新型能力涉及的业务活动确立了新的制度规范,确保匹配后的数据、技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得以持续有效执行。

文件化信息:

1、程序文件:《匹配与规范控制程序》

2、作业文件:《系统运行制度》

3、记录/报告:《项目立项报告》、《试运行计划》、《试运行问题记录》、《试运行方案》、《试运行方案》、《项目培训计划》、《项目验收报告》、《系统上线报告》

可替换内容:

8.6 运行控制

标准

组织应采取适宜的措施确保8.5.2 确立的制度、规范得以有效执行。

适用时,组织应形成适宜的规定,确保正式运行的风险得以有效防范。

组织应保留运行控制的文件化信息。

解读

组织应不断加强运行控制,确保所确立的制度规范得以有效执行、运行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新型能力得到持续保持和改进。

适用时,组织应对运行控制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做出制度化安排,识别、确认并管理风险。

注1:公司应按照《匹配与规范控制程序》、《信息安全控制程序》等开展运行维护工作,在确保系统能够持续、有效、稳定地运行和持续提升基础上,通过培训、日常检查、公司内部交流等方式,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满足能力建设要求。

审核要点

组织能否确保 GB/T 23001-2017 中 8.5.2 所确立的制度规范得以有效执行;

组织是否对运行控制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建立了必要的制度。

文件化信息:

1、程序文件:《匹配与规范控制程序》

2、作业文件:《系统运行制度》

3、记录/报告:《项目立项报告》、《试运行计划》、《试运行问题记录》、《试运行方案》、《试运行方案》、《项目培训计划》、《项目验收报告》、《系统上线报告》

可替换内容:

两化融合贯标合作交流

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咨询服务、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公司坚持“集众智力、成人达己”为宗旨,公司成立四年以来,注重人才培养,公司两化融合咨询师均参加联盟培训辅导并获得证书。通过内部项目管理系统及时跟进两化融合进度,确保两化融合贯标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公司辅导两化融合贯标企业目前全部获得证书,下图为部分获证企业证书

图片

同时公司注重知识的传递,推出了免费版贯标基础教程以及付费版贯标全程操作教程

图片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