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核心技术架构
- 激光束扫描(LBS)+衍射光波导
HoloLens 2 采用 MEMS(微机电系统)显示屏 结合 激光束扫描(LBS) 技术,通过衍射光波导实现图像传输。相较第一代产品(使用 LCoS 光源),LBS 方案显著提升了视场角和分辨率。- MEMS 显示屏:通过微机电系统控制激光扫描方向,实现高精度像素定位;
- 衍射光波导:利用光栅结构引导激光束在波导片内全反射,最终投射至用户视野,支持更宽的视场角和更高的透光率。
2. 硬件组成与参数
- 显示性能参数
- 视场角:标称对角视场角 52°(水平 43°,垂直 29°),实测水平约 33°,垂直约 28°,接近设计值;
- 分辨率:单目显示分辨率升级至 2K,垂直扫描线约 854,显著优于前代的 720 线;
- 亮度:眼盒中心亮度最高达 787nit(左眼)、777nit(右眼),适合室内环境使用。
3. 显示性能分析
- 优势
- 高亮度与对比度:激光光源亮度远超传统 LED/LCoS 方案,且支持动态亮度调节;
- 宽视场角:相比 HoloLens 1(30×17.5°),HoloLens 2 的视场角扩大约 40%,沉浸感更强。
- 局限性
- 色彩偏差:左右眼中心点色温分别为 5443K 和 5295K,存在明显颜色偏差;
- 闪烁问题:LBS 扫描方式导致图像存在闪烁效应,需通过多周期扫描缓解。
4. 技术对比与优化
- 与 HoloLens 1 的差异
- 光源:HoloLens 1 使用 LCoS 光源,HoloLens 2 改用 LBS 激光扫描,提升亮度和响应速度;
- 光波导结构:一代采用传统光波导,二代升级为衍射光波导,降低光学模组体积和重量。
- 优化方向
- 色彩管理:通过软件算法补偿光波导的偏色问题,但受限于硬件性能,效果有限;
- 分辨率提升:LBS 扫描线密度仍有提升空间,未来或通过更高频 MEMS 驱动实现。
5. 应用场景适配
- 工业与协作场景:高亮度和宽视场角支持复杂环境下的混合现实交互,如远程协作、工业维修等;
- 交互功能支持:结合眼球追踪、手势识别等传感器,实现无控制器操作,提升工作效率。
总结
HoloLens 2 的显示方案以 LBS 激光扫描 和 衍射光波导 为核心,在亮度、视场角、分辨率等方面实现突破,但色彩准确性和闪烁问题仍需优化。该方案为混合现实应用提供了硬件基础,尤其适用于工业、医疗等需高精度交互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