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炬丰科技-半导体工艺》光刻胶中金属杂质对硅基基质的吸附机理

本文研究了光刻胶中金属杂质(钡、铯、锌、锰)对硅基基质的吸附机理,通过放射性示踪技术分析烘烤温度和衬底类型的影响。结果显示,过渡金属的迁移率低于碱金属,且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影响因素包括金属络合物尺寸、烘烤过程。提出了迁移-吸附模型来解释这一过程。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书籍:《炬丰科技-半导体工艺》
文章:光刻胶中金属杂质对硅基基质的吸附机理
编号:JFKJ-21-951
作者:炬丰科技

引言

应用放射性示踪技术研究了金属杂质(如钡、铯、锌和锰)从化学放大光刻胶中迁移和吸附到硅基底层衬底上的行为。评估了两个重要的工艺参数,即烘烤温度和衬底类型(如裸硅、多晶硅、氧化物和氮化物)。结果表明,过渡金属(锌和锰)的迁移率比碱金属(铯)和碱土金属(钡)低,与基底类型和焙烧温度无关。过渡金属与光致抗蚀剂层中共存的焊料和/或水解物质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发现金属络合物的尺寸、溶剂蒸发中的拖曳力和烘焙过程对杂质迁移有显著影响。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结合化学放大光致抗蚀剂中的金属迁移和随后在底层衬底上的吸附,来解释金属迁移的途径。该模型可以解释金属杂质从光致抗蚀剂层向衬底表面的迁移率。

实验

材料用直径为15厘米的p型晶片生长有各种薄膜(即多晶硅、二氧化硅、氮化硅和非钝化或裸硅对照)。它们被切成2×2厘米的小块作为测试样品。然后通过各种光刻和剥离工艺处理这些样品,以研究光刻工艺中引入的污染物。光刻胶的选择在表1,选择这种特殊的光致抗蚀剂是因为它是最先进的超大规模集成(ULSI)制造中栅极和金属层应用的常用光致抗蚀剂。它可用于波长为248纳米的KrF准分子激光曝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了制备用于研究的不同底层衬底,在石英反应器中通过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在各种起始硅片上沉积多晶硅和氮化硅膜。用流速为60 cm³/min的硅烷气体(SiH4)沉积多晶硅膜。

放射性示踪剂实验程序:—为了制备放射性光致抗蚀剂,将一体积稀释的放射性示踪剂(0.005 M)与五体积光致抗蚀剂混合,并充分摇动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