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 三余书屋 3ysw.net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深入对人类大历史的思考,解答人类社会成败兴亡的秘密。这本书主要聚焦在人类社会兴盛与环境之间的纠葛。我们将一同探讨历史上哪些伟大文明因为环境破坏而崩溃,还有哪些曾陷入崩溃边缘的文明通过善待环境而得以重生。这些历史故事又对当今环境问题严峻的时刻带来了哪些启示呢?这是贾雷德·戴蒙德的历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与前面我们曾聊过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属于同一系列。

在这本书中,这位美国历史学家兼生物学家试图解答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有的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功,至今繁荣昌盛,而有的则走向了失败,甚至毁于一旦?戴蒙德站在环境学者的角度深入研究人类社会的兴衰原因。我们都知道,为了生存和发展,所有人类社会都需要开发自然资源。然而,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冲突常常尖锐,无法调和。在历史上,一些社会因为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或无法应对环境恶化,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而另一些社会则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将环境问题转嫁给其他地区,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

如今,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友好型经济模式正逐渐成为世界的主流。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做呢?在这本书中,戴蒙德带领我们一起穿越历史,寻找答案:哪些人类社会曾经建立起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友好型经济?哪些曾因环境破坏而陷入兴衰循环,最后重新崛起?可以说,这些关于环境与人类社会兴败的故事既令人感到悲伤,又充满希望,对于当前和未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接下来,我们一起深入书中,探索这些人类社会的兴衰得失。

首先,作者引导我们来到美国西北部的蒙大拿州,这里山川秀美,人烟稀少。近年来,许多厌倦了都市生活的美国人纷纷涌向蒙大拿州购房,有点像北京人涌向大理、三亚购房的情形。然而,戴蒙德的研究发现,蒙大拿的自然美并非纯粹自然形成的。几百年来,这里经历过数次生态系统的崩溃。

最初,整个蒙大拿覆盖着茂密森林,印第安人在这里狩猎。随后,欧洲殖民者抵达,从事毛皮和木材贸易,导致森林逐渐减少。殖民者修建水坝和沟渠,试图发展农牧业。但由于蒙大拿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大部分农作物难以生长,牲畜养殖也难以为继。接下来,蒙大拿发现了铜矿,矿工们纷至沓来开采矿藏,新建铁路和公路。原本的森林演变为草地和雪原,水源和土壤受到矿渣污染。传统的狩猎捕鱼行业急剧消失,牲畜数量急剧减少,甚至苹果树也因此而枯死。随着矿藏枯竭,矿工们离开,留下了大片荒凉之地。这些廉价的土地引起了旅游业的兴趣,商人们纷纷兴建滑雪场、赛马场和高尔夫球场,以优惠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度假。随着游客的涌入,机场、高速公路、酒店、商场、超市、餐馆、医院等基础设施相继建立。在利益的推动下,开发商们施展了他们的拿手好戏,从全球运来树木和植物的种子。

短时间内,蒙大拿便拥有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和美丽的花园,但这些森林、草原、雪山和河流,每一个都经历了人为的雕刻。看完蒙大拿的环境档案后,戴蒙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地球上,尚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纯自然景观已经变得非常罕见。即便存在,游客们也往往更喜欢经过政府和企业精心设计的伪自然风景。从在蒙大拿的临界雪原里远足,到在旧金山的小区公园里漫步,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更重要的是,蒙大拿的自然资源并不足以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今,它的支柱产业已经转向旅游业,蒙大拿的收入大部分来自游客,而这些游客主要来自沿海大城市。所以说,实际上是大城市在养活着蒙大拿。

那么,为什么大城市的人们会选择去蒙大拿旅游呢?早先提到过,蒙大拿曾经开采木材、挖掘铜矿,并通过铁路和公路与许多美国人相连。实际上,蒙大拿一直在全球最大的城市里做着免费的旅游广告,所以很容易得到开发商和游客的青睐。如果蒙大拿位于交通不便的发展中国家,那它根本无法吸引游客,一定会非常贫困。从蒙大拿的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那些看似纯洁美丽的旅游胜地,实际上是高度依赖于大城市的。这些地区高度依赖于旅游等第三产业,无需承担工业带来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因此建立了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然而,如果大城市出了问题,这种经济模式就会在瞬间崩溃。因此,并不值得在全球各地推广。

作为旅游胜地,复活节岛的名气比蒙大拿更大。这个位于地球上离大陆最遥远的岛屿上遍布着奇幻的巨大石像。它们集体仰望星空,仿佛在探索宇宙间最深奥的秘密。作为太平洋海岛文化专家,戴蒙德曾多次深入探访复活节岛,进行了深入研究。这里早已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有的只是无尽的遗憾。欧洲船只在公元1722年复活节发现了这座海岛,因此将其命名为复活节岛。当时岛上一片荒芜,几乎连一棵大树都没有。岛上的原住民散居在星星点点的灌木丛中,靠种植地瓜、芋头、山药以及捕捉老鼠为生。他们有几艘独木舟,但由于年久失修,全部都漏水,无法远航。很难相信,这些原始落后的土著人,竟然能亲手雕刻并搬运岛上的巨型石像,有的甚至重达数百吨。难怪一直有人声称这些石像是古代外星人的杰作,甚至不相信这些原住民是自己航行到复活节岛的。然而,土著人会说话,地下的古代文物也能作证。充足的证据说明原住民的祖先大约在公元800年左右从玻利尼西亚群岛乘坐独木舟航行到了复活节岛。当时复活节岛上的森林茂密,尤其是生长着地球上最高大的一种棕榈树,周边海域鱼类丰富,还有大量的鸟类,很可能是海鸟将玻利尼西亚人吸引到了这个岛上。

由于岛上自然资源的丰富,玻利尼西亚人迅速繁衍,人口规模达到了上万人。他们用棕榈树制造独木舟和木桥,展开远洋渔业,雕刻和搬运巨大的石像,这些都是为了炫耀本部落的科技和经济水平,为祖先增色。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这美好的景象未能延续太久。由于降水量稀少、地势较低、老鼠泛滥等自然因素,复活节岛的森林一经砍伐就难以重生。

到了约1500年左右,岛上最后一棵棕榈树也轰然倒地,复活节岛变成了一片光秃秃的荒地。居民无法再制造独木舟和木桥捕鱼,远航成为奢望,陷入了经济的恶性循环。海鸟在岛上很快就被捕食殆尽,附近海域的鱼虾和贝类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因饥饿而导致的内乱,甚至不惜挖木石狮,使得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复活节岛上的人口减少了90%以上。如果欧洲人来得晚一些,或许会看到一片无人的孤岛。

复活节岛的悲剧并非孤立在波利尼西亚群岛中。像汉德森岛、皮特凯恩岛等多个岛屿都曾熙熙攘攘,但土著人在欧洲人到达之前就已经耗尽了岛上的全部自然资源,最终灭绝。曼加雷瓦岛的遭遇与复活节岛相似,土著人在欧洲人抵达时已经岌岌可危。当然,也存在一些不那么凄惨的例子。

在波利尼西亚群岛,蒂科皮亚岛的居民与自然资源和谐相处。在经历了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带来的痛苦后,他们决定屠杀所有猪,因为猪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为了维持可持续性,他们创造了多种避孕措施,严格限制人口不超过1,200人。面对飓风等自然灾害,多余的人口会被劝导自杀或者离开。他们不鼓励任何形式的发明创造,因为试验过程会耗尽自然资源。这样一来,社会保持了可持续性,但也无法谈论任何真正的进步。

在新几内亚、新西兰等大型海岛上,由于自然资源相对丰富,无需像蒂科皮亚岛那样严格限制人口,同样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尽管这些海岛社会基本上没有发展和科研。如果你认为这些问题只会在自然资源极其有限的小岛上发生,那就大错特错了。中美洲的雨林中藏匿着庞大的金字塔,这是著名的玛雅文明的遗址,显然这里曾是熙熙攘攘的城市,但玛雅文明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就已经衰落。相较于海岛上的小型社会,在自然资源匮乏的治愈下,一旦发展就崩溃,玛雅文明处于大陆,却也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

原来,玛雅文明位于中美洲,虽然气候湿润,但由于岛上充满溶洞地形,雨水容易渗入地下,使其缺乏大河和湖泊,淡水储备难以维持。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玛雅人开始在几条河流两岸开展农业文明。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和土地需求的上升,他们不得不过度砍伐森林。结果导致了严重的土壤流失,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虽然主食是玉米,但早期玉米产量有限。由于中美洲气候湿润,玉米只能储存一年,一旦几个月不下雨,干旱灾害就会爆发。此外,缺乏驯化牲畜和车轮发明使得长时间离开家乡成为困难,更无法参与长期战争,因此玛雅地区未曾建立起统一的帝国,一直保持城邦林立,各城邦的粮食储备也相当有限。大多数城邦的繁荣期不足二百年,这使得玛雅人对末日产生深刻感触。

玛雅人为了减轻灾害,新建了水库并挖掘渠道,希望能够利用中美洲的雨水和地下水保障农业生产。然而,尽管他们采取了这些措施,玛雅的经济基础仍然非常脆弱。更为糟糕的是,玛雅人口严重过剩。到了公元8世纪,玛雅人口已经接近2,000万,成为当时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随着一系列旱灾的爆发,玛雅城邦纷纷崩溃,战乱频发,导致胜者和败者同样饿死。到了公元1,450年左右,最后一批玛雅城邦崩溃,少数在旱灾中幸存的玛雅人放弃了农业文明,回归到渔猎采集的社会,任由雨林吞噬古代城市的遗迹。数十年后西班牙殖民者登陆时所见的景象与复活节岛如出一辙,甚至更加悲惨,所有古代城市都被遗弃。玛雅总人口不足30万,意味着这个民族在600年内减少了99%。

玛雅文明的衰亡并非个例,在亚洲,这种情况更为普遍。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吴哥窟、巴厘岛、婆罗浮屠等庞大的城市和宗教建筑群,以及西亚和中亚的巴比伦、佩特拉、巴尔赫等著名古代城市,都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崩溃而被人类放弃的例子。在美国西南部,戴蒙德所居住的地区,阿纳萨兹族印第安人在公元11世纪曾建造了巨大的城市。但100多年后由于过度开发自然环境,导致土地沙漠化,最终变成了废墟。这些旅游胜地和考古胜地都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崩溃而被人类放弃的案例,提醒我们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是多么重要,也是多么困难。人类社会在热带地区屡屡受挫,在寒冷的极地更是前景渺茫。

在公元9世纪,由于寒冷故乡的人口压力,北欧的维京海盗洗劫了几乎整个欧洲。为了获取食物、木材、毛皮和海象牙等商品,一部分维京人转向西方,深入北大西洋寻找机遇。公元870年,维京人发现了冰岛。考古学家发现,当维京人初次登陆时,如今被雪山和草原覆盖的冰岛曾生长着茂盛的森林。维京人一到就大举砍伐并纵火焚林,试图将冰岛改造成农田和牧场。然而与欧洲大陆不同,冰岛的土壤主要是火山灰,薄而松散,加上强大的海风,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维京人习惯用草皮做屋顶,更加加速了冰岛自然环境的恶化。幸运的是,冰岛后来涌现出几位聪明的领导者,立法禁止砍伐残余的森林,并派遣多余的人口去开发其他岛屿。冰岛的生态系统得以幸免于难。一些被迫出海的维京人发现了格陵兰岛,正如格陵兰这个名字所示,当初登陆时,这座岛屿上也有着茂盛的森林。

与冰岛相比,格陵兰岛的气候更加寒冷,土壤更加干燥。然而,维京人的砍伐很快导致了水土流失,甚至引发了沙漠化。更糟糕的是,不同于原本荒无人烟的冰岛,格陵兰岛上却居住着土着居民,那些极寒环境下生活的因纽特人也被称为爱斯基摩人。因为气候极其寒冷,维京人无法在格陵兰岛穿着金属盔甲,因为那东西会粘在身上,脱下时简直是剥下一层皮。他们也无法骑马,因为马在冰上跑起来相当吃力,这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军事优势。同时,维京人态度高傲,对与因纽特人建立友谊嗤之以鼻,导致两者文化几乎没有交流,生活因此更加艰辛,一些人被迫继续向西航行,结果发现了纽芬兰和拉布拉多半岛,成为最早登陆美洲的欧洲人,比哥伦布还早了500年。这片土地气候宜人,森林和渔业资源丰富。然而,这里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同样是出色的猎手,而且人口众多。

与格陵兰岛的情况一样,由于维京人自己傲慢的态度,很快遭到各印第安部落的合力反击。由于维京人身上没有携带像天花这样对印第安人致命的传染病,再加上人数绝对劣势,再加上航行劳累,他们在纽芬兰岛只坚持了短短十多年,就被印第安人赶出去,匆匆逃回格陵兰岛。然而这里对他们同样并非乐土。

由于担心食物中毒,格陵兰岛的维京人不可思议地拒绝食用海产品,于是陷入了困境,因纽特人乘虚而入,多次袭击维京村庄。到了公元1,430年左右,维京人在格陵兰岛彻底灭绝,因纽特人重新成为这个地球上第一大岛的主人。维京人在纽芬兰岛和格陵兰岛的失败,大大提高了冰岛维京人的环境危机意识。最终冰岛人不仅停止了砍伐森林,还放弃了大部分的农场和牧场,转而专注于发展渔业和现代科技,这使得冰岛经济在20世纪末实现了奇迹般的增长。

加勒比海上的海地岛是哥伦布发现的第一座美洲大岛。当时欧洲人给这个岛取名为伊斯帕尼奥拉岛,意为小西班牙岛。与冰岛、纽芬兰岛和格陵兰岛不同,伊斯帕尼奥拉岛的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特别适合种植甘蔗和咖啡,因此深受西班牙殖民者的喜爱。岛上的原住民很早就因殖民者带来的天花异病而灭绝。后来法国夺取了该岛,并从非洲进口了大量奴隶,开发甘蔗种植园。1804年,这些发动起义,歼灭了拿破仑派来压制的法军,宣告独立,国名为海地。

建国初期,海地国力强盛,但由于内乱和欧洲列强的封锁,海地经济崩溃,岛屿东部独立建立了多米尼加共和国。建国后,海地和多米尼加都长期被残暴短视的独裁者统治,战乱频繁,岛上的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式开发,导致森林减少,土地流失,最终沦为贫困地区。

1966年,多米尼加的新政府着手建设水电站,引入木材和天然气,同时果断关闭全国的伐木场和牧场,撤除道路,将多块小森林重新整合。他们规划了74个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全国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28%。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地的森林覆盖率只有可怜的1%,而且还在持续减少。

现如今,曾经相对富裕的海地只能出口蔗糖和咖啡,成为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而多米尼加的经济则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除了蔗糖和咖啡之外,还有水果和鲜花的出口,同时在国际电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人均GDP是海地的6倍,国内景色宜人,甚至有超过100万的海地人在多米尼加找到了工作。

作者指出,冰岛和多米尼加成功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从邻居的失败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在地球上比冰岛和多米尼加更成功的经济体中,最为典型的便是中国和日本。中国的历史记载告诉我们,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在高强度地开发自己所在的自然环境,在一些地区,比如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中下游,由于人类活动环境的变迁之巨大,可谓独一无二。这种开发有时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比如黄河的改道和华北大规模的沙漠化。然而有时候中国人找到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良好平衡点,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自然,例如长江三角洲的苏州园林。

结果是,中国的朝代虽然频繁更迭,经济和人口的重心也不断向东南移动,但中国庞大的社会结构从未被颠覆过,保持了文明社会的连贯性。与此同时,科技与文化也得以长足发展。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新型战争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到了20世纪末,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仅剩下16%,草原和湿地大面积退化,野生动植物大量绝迹。然而,近年来,中国政府改变了旧有观念,通过政策和舆论引导,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许多环境问题正在得到解决,而日本的环境和经济状况都优于中国。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4%,除了偶发的地震和海啸之外,没有遭受过严重的自然灾害。与此同时,经济也非常发达。通过研究,作者发现,与他所熟悉的蒙大拿一样,日本的环境最初也并非如此优越。在战国时代,日本的各个军阀为了战胜敌人,纷纷大规模毁林开垦,将本周四国和九州的森林几乎砍伐殆尽。同时,日本还开采了该国最大的银矿,导致了岩建山地区的环境崩溃,引发了经济危机。由于在本国难以为继,大批日本人涌向海外,形成了侵扰中国、朝鲜和东南亚上百年的倭寇。当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时,由于已经无法找到足够的木材来建造宫殿和大型战舰,导致日本海军在与中国和朝鲜海军的战争中惨败。

德川幕府执政以后,鉴于历史教训,一方面严格封山,大规模植树造林。另一方面执行闭关锁国政策,停止出口白银等特产,鼓励发展渔业和精耕细作,倭寇也随之消失。这些措施极大改善了日本的生态环境,我们现在看到的日本森林,尤其是遍布全国的樱花树,很大程度上都是德川幕府组织人工种植的。由于环境基础较好,日本本土的自然环境在近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严重恶化。其实古代中国也有一些环保法令和习俗,但由于四面受敌,战乱不断,很难长期执行。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的自然环境有了显着改善,但这是以经济、文化和科技长期停滞为代价的。当日本需要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时,他们只能对其他国家发动军事侵略。最初是北海道的原住民阿伊努人,后来则是朝鲜、中国和东南亚各国。

与复活节岛、海地等海岛社会一样,日本的问题也在于经济,一旦快速发展就环境崩溃,想要恢复环境,就必须停止发展。二战后,日本发现了另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即组建大规模跨国企业到其他国家寻找市场,也就是对外转移环境问题。但这并不一定就是牺牲他国的利益。戴蒙德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了他与跨国大企业的合作。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有些能源企业,例如雪佛龙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建设的库图巴采油厂,居然成为该国生态环境最好、野生动植物最丰富的地区。因为雪佛龙认识到,保护环境有助于改善公司与当地政府、民众的关系,也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吸引人才。一些煤矿也投入巨资来修复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但很多矿产公司由于利润微薄或管理层的短视,想方设法规避环保监管,成为排污大户。同样,先进有条理的伐木业并不会毁掉整片森林,甚至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但滥砍滥伐一定会引发环境灾难。

这些事例说明,企业破坏环境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该行业注定要污染环境,而在于企业管理层的环保意识和财务状况。企业管理者应当考虑是要建立社会口碑良好的百年老店,还是赶紧赚一笔就溜之大吉。如果选择前者,那企业自然就会主动保护环境。如果选择后者,无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如何惩罚和抗议,都无法杜绝企业破坏环境。

最后,戴蒙德在本书中总结了现代世界的12种主要的环境问题,并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地球环境的谨慎乐观态度。他明确指出,不能把一切环境问题都归咎于科技进步,因为石器时代就存在环境问题。同样科技进步也不能解决所有环境问题,关键在于正确的重视与否。历史经验证明,如果各国政府都重视环境问题,这个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这也是本书讲述的这些人类社会兴衰的历史故事带给我们的答案。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一个社会对待其最弱者的态度决定了它的真正面貌。”“决策并非在正确与错误之间选择,而常常是在模糊与不确定中前行。”“稳定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断适应和演进中实现的。”“文化的力量在于其塑造人们思考和行为方式的能力。”“经济繁荣若不以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为基础,最终只会是昙花一现。”

————————————————
本文为[三余书屋]收集和整理,原文链接:https://www.3ysw.net/book/1768974793042399232

  • 13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