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结构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金融结构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备受关注。金融结构作为连接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桥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融资成本和增强企业融资能力,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效率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而仅靠企业内部的资金积累难以支持大规模的研发活动,因此外部融资的支持显得尤为关键。
金融结构的优化不仅能够为制造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还能通过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的联动作用,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约束。例如,股权融资模式下,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取资金,不必承担如债权融资下的还款压力和破产风险,这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持。通过股权融资,企业可以更灵活地调整资金用途,持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相比之下,债权融资虽然能够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但由于其要求企业定期还款和支付利息,容易限制企业的资金流动性,进而影响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
同时,银行业的结构也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在竞争型银行业结构下,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企业可以更容易获得低成本的融资,进一步缓解融资约束。这种环境不仅促进了企业研发活动的增加,也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比之下,垄断型银行业结构可能导致融资成本较高,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较大,难以充分发挥研发创新的潜力。
(2) 人力资本和数字化转型对金融结构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