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g of features:图像检索

1. 图像检索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图像检索的研究就已开始,当时主要是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技术(Text-based Image Retrieval,简称TBIR),利用文本描述的方式描述图像的特征,如绘画作品的作者、年代、流派、尺寸等。到90年代以后,出现了对图像的内容语义,如图像的颜色、纹理、布局等进行分析和检索的图像检索技术,即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ontent-based Image Retrieval,简称CBIR)技术。CBIR属于基于内容检索(Content-based Retrieval,简称CBR)的一种,CBR中还包括对动态视频、音频等其它形式多媒体信息的检索技术。

2. 图像检索基本概述

在检索原理上,无论是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还是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方面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和转化,形成可以检索索引数据库的提问;另一方面,收集和加工图像资源,提取特征,分析并进行标引,建立图像的索引数据库;最后一方面是根据相似度算法,计算用户提问与索引数据库中记录的相似度大小,提取出满足阈值的记录作为结果,按照相似度降序的方式输出。
为了进一步提高检索的准确性,许多系统结合相关反馈技术来收集用户对检索结果的反馈信息,这在CBIR中显得更为突出,因为CBIR实现的是逐步求精的图像检索过程,在同一次检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用户进行交互。

3. 图像检索分类

3.1 文本检索

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沿用了传统文本检索技术,回避对图像可视化元素的分析,而是从图像名称、图像尺寸、压缩类型、作者、年代等方面标引图像,一般以关键词形式的提问查询图像,或者是根据等级目录的形式浏览查找特定类目下的图像,如Getty AAT使用近133,000个术语来描述艺术、艺术史、建筑以及其它文化方面的对象,并推出30多个等级目录,从7方面描述图像的概念、物理属性、类型和刊号等。又如Gograph)将图像分为动态图像、照片、图标、背景、艺术剪辑图、插图、壁纸、界面、成套图像8个一级类,下设数量不等的子类。在图像数字化之前,档案管理者、图书管理员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组织和管理图像。 图像所在页面的主题、图像的文件名称、与图像密切环绕的文字内容、图像的链接地址等都被用作图像分析的依据,根据这些文本分析结果推断其中图像的特征。

3.2 内容检索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根据图像、图像的内容语义以及上下文联系进行查找,以图像语义特征为线索从图像数据库中检出具有相似特性的其它图像。因为图像的规模一般要大于纯粹的文本信息,因此,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在检索的速度和效率上要求更高。目前已有不少应用于实践环境的基于内容图像检索系统,如由IBM公司开发的最早商业化QBIC系统,以及由哥伦比亚大学研发的WebSeek系统、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Photobook系统等。通过基于内容的技术检索Web图像,首先需要从Web中剥离图像,组成图像集,对图像集中的各个对象进行基于内容的特征分析、相似度匹配。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一般包括图像处理模块、查询模块、对象库和特征库和知识库。

4. Bag of features

4.1 Bag of features原理

Bag of Feature 是一种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它借鉴了文本分类的思路(Bag of Words),从图像抽象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形成一个字典,再统计每张图片中出现的「关键词」数量,得到图片的特征向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按照Bag of Features算法的思想,首先我们要找到图像中的关键词,而且这些关键词必须具备较高的区分度。实际过程中,通常会采用「SIFT」特征。

有了特征之后,我们会将这些特征通过聚类算法得出很多聚类中心。这些聚类中心通常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比如,对于人脸来说,虽然不同人的眼睛、鼻子等特征都不尽相同,但它们往往具有共性,而这些聚类中心就代表了这类共性。我们将这些聚类中心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部字典(CodeBook)。

对于图像中的每个SIFT特征,我们能够在字典中找到最相似的聚类中心,统计这些聚类中心出现的次数,可以得到一个向量表示(有些文章称之为直方图),如本文开篇的图片所示。这些向量就是所谓的「Bag」。这样,对于不同类别的图片,这个向量应该具有较大的区分度,基于此,我们可以训练出一些分类模型(SVM等),并用其对图片进行分类。

4.2 BOF算法过程

Bag of Features大概分为四步:
(1)提取图像特征
(2)对特征进行聚类,得到一部字典
(3)根据字典将图片表示成向量(直方图)
(4)训练分类器或者用 KNN 进行检索

4.2.1 提取图像特征

特征必须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而且要满足旋转不变性以及尺寸不变性等,因此,我们通常都会采用SIFT特征(有时为了降低计算量,也会采用其他特征,如:SURF )。SIFT会从图片上提取出很多特征点,每个特征点都是 128 维的向量,因此,如果图片足够多的话,我们会提取出一个巨大的特征向量库。

4.2.2 训练字典

提取完特征后,我们会采用一些聚类算法对这些特征向量进行聚类。最常用的聚类算法是 k-means。至于 k-means 中的 k 如何取,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另外,由于特征的数量可能非常庞大,这个聚类的过程也会非常漫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聚类完成后,我们就得到了这 k 个向量组成的字典,这 k 个向量有一个通用的表达,叫 visual word。

4.2.3 图片直方图表示

上一步训练得到的字典,是为了这一步对图像特征进行量化。对于一幅图像而言,我们可以提取出大量的SIFT特征点,但这些特征点仍然属于一种浅层(low level)的表达,缺乏代表性。因此,这一步的目标,是根据字典重新提取图像的高层特征。

具体做法是,对于图像中的每一个SIFT特征,都可以在字典中找到一个最相似的 visual word,这样,我们可以统计一个 k 维的直方图,代表该图像的SIFT特征在字典中的相似度频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如:对于上图这辆车的图片,我们匹配图片的SIFT向量与字典中的 visual word,统计出最相似的向量出现的次数,最后得到这幅图片的直方图向量。

4.2.4 训练分类器

当我们得到每幅图片的直方图向量后,剩下的这一步跟以往的步骤是一样的。无非是根据数据库图片的向量以及图片的标签,训练分类器模型。然后对需要预测的图片,我们仍然按照上述方法,提取SIFT特征,再根据字典量化直方图向量,用分类器模型对直方图向量进行分类。当然,也可以直接根据 KNN 算法对直方图向量做相似性判断。

5. 实验内容

5.1 特征提取并生成词汇

5.1.1 实验代码

对每张图片生成相应的.sift文件,及视觉词汇,以便建立BOF模型,图像集为100张,数据集训练次数为10

# -*- coding: utf-8 -*-
import pickle
from PCV.imagesearch import vocabulary
from PCV.tools.imtools import get_imlist
import sift

# 获取图像列表
# imlist = get_imlist('E:/Python37_course/test7/first1000/')
imlist = get_imlist('C:/picture/')
nbr_images = len(imlist)
# 获取特征列表
featlist = [imlist[i][
  • 0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