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多波束测深系统的诞生标志着海洋测深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起,商业实用型多波束测深系统相继问世,各种新型的多波束测深系统不断涌现,并向着小型化、多功能、高精度、高集成、综合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目前,国内引进的多波束测深系统主要有美国Reson公司生产的SeaBat系列、L-3 Communications公司生产的Seabeam系列、挪威Kongsberg Simrad公司生产的EM系列、德国ATLAS公司生产的Fansweep系列、英国GeoAcoustics公司生产的GEOSWATH系列等。
随着多波束测深技术的普及应用及其海量观测数据的急剧膨胀,在测量数据采集、实时处理和后处理方面,软件的设计与应用也正朝着商用化、数据格式统一化、操作可视化方向发展。多波束制造商在生产多波束系统的同时也相应地开发(包括整合资源)出支持自己多波束数据格式的后处理软件系统,例如L-3 Communications公司就是能实现从多波束设备生产到软件编制完全自主开发制造厂商的杰出代表,其后处理软件SeaView和SeaSurvey不仅支持自己的数据格式同时也可以给其他多波束厂商和用户提供服务; Kongsberg Simrad公司为其EM系列多波束系统开发了Neptune后处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在一系列的设定规则下对数据进行自动处理,也可以进行可视化的人机交互式处理。当然,也有专门致力于开发多波束后处理软件的公司,大部分多波束制造商通常把已经比较完善的后处理系统内嵌于自己的多波束系统中,挪威SmedvigTechnology公司的Cfloor就是以多波束数据为主要处理对象,进行海底地形数字化成图的软件;美国Coastal Oceangraphic公司推出HYPACK MAX系统的HYSWEEP软件,支持来自SeaBat、Odom和SeaBeam等多种型号仪器的多波束数据;加拿大的UniversalSystem公司开发的CARIS HIPS软件系统,支持大多数多波束测深系统;荷兰QPS BV公司开发的QINSy (Quality Integrated Navigation System)软件系统等。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多波束数据后处理软件有CARIS HIPS/SIPS系统、Kongsberg Simrad公司的Neptune系统、荷兰QPS BV公司开发的QINSy (Quality Integrated Navigation System)软件系统等,本文以QINSy软件(QINSy Survey v6.6,SeaBat6042 v7.2)为例,对多波束测深数据的采集、实时处理及后处理过程进行探讨。
2 QINSy软件简介
QINSy (Quality Integrated Navigation System)由荷兰QPS BV公司于1995年开始开发的海道测量软件,目前最新版本为v8,包括QINSy Survey、QINSy Lite、QINSy Office等模块,QINSy是基于PC机的强大且可靠的程序套件,以C++语言开发,运行于Windows2000/XP的32位操作系统。
QINSy是一个集成系统:
●在计算中最大可以结合999个来自交互测量设备的不同观测量。
●只要计算机硬件所能允许,可以同时运行尽可能多的计算和打开尽可能多的显示窗口。
●在计算中使用高等统计测试技术提供严格的质量控制。
●遵循微软的用户界面原则。
●意味着计算能力是运行的限制因素。
●支持所有的多通道通讯主板,WinNT/2000/XP也支持这些主板。
美国Reson公司的SeaBat 6042是在QINSy Survey v6.6(1998年版)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导航、测量软件包,目前最新版本为v7.2。该软件可以连接多种导航、测深设备(多波束或单波束),功能比较强大。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 PROJECT MANAGER --- 项目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进行测量数据文件(*.db)的管理,包括测量设备数据库设置、在线测量、数据分析(滤波)、数据回放、数据输出、克隆设置等功能。
- LINE DATABASE --- 测量线编辑模块,该模块主要完成测量线、边界、点地设计、编辑等功能,形成测线文件(*.pro)。
- SOUNDING GRID --- 水深格网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形成水深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