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Type-C大家想到的肯定就是下面这个扁头接口。
如果大家仔细透过缝看里面的话,可以看到上下两排都有密密麻麻的引脚(手机比较差拍不出来就不上图了)。
虽然我们用Type-C口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识别正反面(这也是我喜欢Type-C的原因,可以随便插),但是里面的上下引脚有可能是不对称的,按理说既然可以正反插,那起码上下引脚要一致吧。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Type-C里对应位置的引脚都是什么功能吧。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得先知道Type-C的全名是 USB Type-C,没错,它实际上也算属于USB。
一提到USB,我们想到的就是下面这个,它的全名叫USB Type-A。
可以看得出这个USB口里只有四个引脚,那么这个USB用的就是USB2.0协议。
从左到右的引脚功能依次是GND,D+,D-,VCC,传输速率最高可达480MBit/s(理论上)。
其中D+和D-就是数据传输线,这是差分信号线,当D+电压大于D-时表示传输的是‘1’,反之是‘0’,这样比用单根线来传输数据更具抗干扰性,因为就算受了干扰,而D+和D-是挨一块的,要干扰一起干扰,所以二者的差值几乎没什么改变,所以我们画PCB遇到类似的差分信号线的时候就需要让这两根线挨一起。
如果USB里除了四个引脚之外,在四个引脚上方又加了五个引脚,那么用的就是USB3.0协议了。
留下的四个引脚用于兼容USB2.0,新增的五个引脚中包含了一个GND,以及两组差分信号线,一组专门用来收数据(RX+,RX-),另一组用来发数据(TX+,TX-),这样就可以实现全双工了,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0Gbit/s(理论上)。
接下来就是本文的主角Type-C了,它更是个重量级,足足有24个引脚(最多)。
可以看出它的引脚是沿中心对称分布的,这也就是Type-C可以正反插的原因。
其中GND和VBUS是电源线,VBUS就是Voltage Bus,也就是USB的电源正极。
D+和D-是为了兼容USB2.0,TX+TX-RX+RX-是为了兼容USB3.0。
并且因为它的传输数据的引脚更多,所以传输数据也更快,最高可达80Gbit/s(理论上)。
刨去这些见过的引脚,剩下的是SBU和CC。
SBU属于附加功能引脚,可以用来音频或是视频信号。
CC的功能不少,其中一个是用来识别Type-C的插入方向,正是因为可以检测正插还是反插,我们才可以随便插。
那么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设备端(被充电或是接收数据的一方)会在CC引脚接个5.1k的下拉电阻,而主机端则是上拉电阻。
当Type-C插头插入接口时,CC1和CC2引脚中的一个会与设备端的CC引脚连接,而另一个则保持断开状态。主机端通过检测CC1和CC2引脚上的电压变化来判断插头的插入方向。
如果CC1引脚检测到电压变化(即与设备端的CC引脚连接),则表明插头以正方向插入。
如果CC2引脚检测到电压变化,则表明插头以反方向插入。
此外CC还可以用来协商供电协议(这就是为什么手机厂商的快充需要使用自家配套的充电头和线了),通过主机端的CC引脚的上拉电阻。
现在我们就知道了USB Type-C多引脚是用来做什么的了,不过实际上我们的Type-C不会有这么多的引脚,就算是全功能的Type-C也基本上会少俩引脚,就像下面这样。
原因很简单,D+和D-属于USB2.0协议的,而USB2.0只有一对差分信号线,咱Type-C整出两对是完全没必要的。
既然D+和D-能砍,那么其他引脚未必就不能砍,如果我不需要很快的传输速率,那么TX2和RX2是不是就能砍掉。如我只需要充电,那么是不是只需要留下电源引脚就行。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Type-C的线无法传输数据,可能是它压根就没有数据传输引脚,也可能是数据传输引脚的协议对不上。
现在我们就知道为什么Type-C内部硬件看起来“坑坑洼洼”的原因了,因为多余功能被砍掉了。
除了Type-C的公头能砍功能,母头也可以砍。
我挑了俩,类似这种是我们比较常用的。
其中DP就是D+,DN就是D-。
CC1和CC2我们分别接上5.1k的下拉电阻,用不到的引脚(SBU)我们可以直接取消连接。
VBUS一般就是可以看成5V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