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DC电路之BOOST升压原理与公式推导分析

转自:手撕Boost!Boost公式推导及实验验证

BOOST工作原理

工作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开关导通的时候,电感L接地,二极管截止,Vi对电感L进行充电,电感两端电压是Vi。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开关不导通,因为之前电感L已经被充电了,有电流流过,电流向右,电感两端电流不能突变,所以会感应出电压,让右侧的二极管导通。

输出电压Vo恒定,二极管导通压降为Vd,所以电感右端电压为Vo+Vd,电感左端电压是电源输入Vi。这是升压boost电路, 所以Vo+Vd>Vi,电感此时放电,给负载供电,以及给输出滤波电容充电。

此时电感的两端电压是右边电压Vo+Vd减去左边电压Vi,即:Vo+Vd-Vi

电感电流波形

开关导通时,电感L一端是恒定电压Vi,另外一端接地。说明电感L两端的电压是恒定不变的,就是Vi。

根据U=L*di/dt。电感两端电压U=Vi不变,电感量L也是常数,所以di/dt=U/L=常数,说明电流随时间线性变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开关断开,电感两端的电压U=Vo-Vi-Vd,也是恒定的,电流同样随时间线性变化。只不过电压的方向是反的,右边大于左边,所以电感的电流是线性减小的。

开关导通,电感电流线性增大。开关断开,电感电流线性减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电感选型时要求电感的峰值电流不能超过电感的饱和电流。这是因为电流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电感量L会随电流的增大而减小,所以会有电感饱和电流这一说。并且,随着电感电流的继续增大,电感量下降速度加快。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电感的饱和电流是指电感感量下降了标称值的30%(不同厂家这个值有差异)的时候的电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选型的电感饱和电流太小会怎么样呢?

开关导通,电感电流增大,增大到饱和电流的时候,那么L会快速减小,意味着di/dt=U/L快速增大。

也就是说,di/dt变大了,即电感电流随时间更快的增大。

电流更大了,那么进一步电感感量L更小了,di/dt更更更大了,电流又更更更大了。

如此,电流就突破天际了,这就悲剧了。

简单画个图,感受一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键点处的电压和电流波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公式分析

伏秒法则

已知输入电压Vi,输出电压Vo,输出电流Vo/R,开关频率fs,输入纹波大小△Vi,输出纹波大小△Vo。要计算出输入电容,输出电容,功率电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开关导通的时候,电感两端电压是Vi。

在开关断开的时候,输出端电压为Vo,二极管导通,那么电感右侧就是Vo+Vd,电感左侧接的是电源输入,为Vi,所以此时电感两端电压是Vo+Vd-Vi。

整个电路稳定之后,因为负载电流恒定,那么一个周期时间之内,在开关导通时电感电流增加的量,要等于开关截止时,电感电流减小的量,即电感充了多少电就要放多少电,不然负载的电流或者电压就要发生变化。

即一个周期内,电感电流增大量等于减小量。

然后又因为U=Ldi/dt,di/dt=U/L,L不变,所以电感电流变化速度与电压成正比。

简单说就是,电感电流上升或下降的斜率与电压成正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斜率与电压成正比,电感电流上升的高度与下降高度又相同,那上升时间不就和电压成反比了吗?

所以,自然就有了:

Ton/Toff=(Vo+Vd-Vi)/Vi

我们变换一下,就得到了江湖所传的“伏秒法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再根据T=Ton+Toff=1/f

我们可以分别求得导通时间,关断时间,占空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已经推出了第一部分公式。

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占空比与电感量L没有关系,与负载电流的大小也没有关系,只跟输入输出电压有关系。

功率电感选择

我们电感选型首先需要考虑两个参数,电感感量和电感电流。

电感感量又决定了电感纹波电流的大小,为什么呢?

还是因为U=Ldi/dt,di/dt=U/L=电流变化斜率

所以,当我们确定了输入输出电压,那么电感两端的电压就是固定的,那么电感电流变化斜率与电感量成反比,电感越大,斜率越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般来说,电感感量的确定,是让电感的纹波电流△IL等于电感平均电流的20%-40%之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电感过大或过小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电感感量过小,那么电感纹波电流会比较大,即流过电感电流的峰值会很高,电感饱和电流就要很高。如此同时,过大的电流,在开关切换时,会导致EMI问题会更加明显。

如果电感感量过大,那么电感电流纹波会比较小,会导致动态响应变差。

啥叫动态响应变差?

就比如输出一直是1A的电流,某个时刻,负载从需要1A的电流变成突然需要5A的电流。这个时候,如果电感过大,电感电流充上来需要较长时间,那么电感电流需要很多个开关周期才能升到5A,这期间,负载所需要的5A电流主要来源于输出滤波电容的放电,会导致输出电压跌落比较多,有可能出现故障。

简单说,就是这个boost不能及时响应负载电流的快速变化。

好,我们下面来求合适的电感量

首先先求电感的平均电流IL

输出电压是Vo,输出电流是Io,输入电压是Vi,那么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输入功率*n=输出功率。(n为效率)

输入功率,就是电源的输入电压Vi乘以平均电流,显然,从boost拓扑结构上看,电源的所有电流都会流过电感,那么这个电源输出的平均电流也就是电感的平均电流IL。即,Pi=Vi*IL

输出功率显然就是Po=Vo*Io。

Pi*n=Po。即Vi*IL*n=Vo*Io。那么IL=Vo*Io/(Vi*n),估算时可以取n≈80%

我在有一些文件里面看到boost电感平均电流用这个公式计算:

IL=(Vo+Vd)*Io/Vi

这个公式怎么来的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公式是假设只有二极管有损耗的,忽略其它的损耗。

如上图,稳态时,输出端电容是不耗电的,电压也不会变化,所以其平均电流为0,也就是说,流过负载的电流,全部从二极管过来。所以二极管的平均电流也是Io,导通压降是Vd,那么二极管的平均功率是Pd=Io*Vd。

所以有:Po=P负载+Pd

即:Pi=ViIL=IoVo+Io*Vd。也就是:IL=(Vo+Vd)*Io/Vi

对于这个Boost来说,二极管的损耗是占比比较大的,估算确实可以采用这个公式。不过我们需要记住,这个公式仅仅考虑了二极管的损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文章后面就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吧。

其次,我们来求电感的纹波电流△IL

从前面知道,电感电流就是个三角波,在开关导通时电感电流增大,在关断时,电感电流减小。

那纹波电流的大小求起来就简单了,就等于在开关导通时电感电流增大的值,也等于关断时电感电流减小的值。

我们就计算其中一个,计算开关导通时电感电流增大了多少吧。

这个也非常easy,开关导通,电感两端电压是Vi,导通时间Ton前面已经求出来了。

根据U=Ldi/dt就可以求出电感电流纹波△IL=di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电感电流的纹波跟负载电流的大小没有关系。

现在我们已经写出来了电感的平均电流IL,电感的纹波电流△IL,前面说了,△IL应该是IL的20%-40%为宜。

即:△IL=(0.2~0.4)*IL

根据这个等式,就能求得我们的电感值范围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输入滤波电容

我们在确定输入滤波电容的时候,是有一个假设的,这个假设是什么呢?

输入电源默认来自远方,是没法提供快速变化的电流的。

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才有输入滤波电容存在的必要,如果输入电源总能快速响应Boost的电流的需求,那还要滤波电容干什么?

那为什么实际输入电源不能快速响应呢?

实际应用中,输入电源可能距离很远,有了很长的走线,走线越长,电感就越大。

总的来说,就是相当于远处的电源接了一个电感到boost电路的输入端,电感电流不能突变,也就是说输入电源不能快速响应这个boost电流的需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输入电压纹波就是输入电容上面的纹波变化。电容上面的纹波变化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一个是电容放电或者是充电,存储了电荷量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会导致电压变化,可以用公式Q=CUq来表示,Uq即是电压的变化。

另一个是电容有等效串联电阻ESR,电容充放电时有电流流过,电流流过ESR会产生压降,这个压降用Uesr表示吧。

所以,电压纹波应该是:△Vi=Uq+Uesr

1、电容电荷量变化引起的压降Uq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看输入节点,这个节点的电流有3个,一个是来自电源输入的,前面说了,在一个周期内,它可以看作是恒定的,一个节点是电容,另外一个节点是电感。

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节点电流和为0,并且电源输入的电流恒定,那么当电感电流的变化量必然等于电容电流的变化量,因为最终3者的和为0。

我们画出三者的电流波形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根据节点电流和为0,那么输入电容的电流变化就是功率电感的电流变化(你增大时我减小,你减小时我增大)。我们从上图也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来。

显然,电容电流大于0时,电容在充电,电容电流小于0时,电容在放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电容充电和放电时间长度是一样的,都是周期的一半,T/2。

那充放电的电荷量是多少呢?

放电的电荷量,等于放电电流i乘以放电时间t,不过放电电流不是恒定的。从前面知道,电容放电电流它等于电感电流的变化量,所以电容电流的变化量也是△IL。

需要注意,电容电流是在大于0时充电,电流小于0时放电,也就是图中阴影部分,充电与放电的切换的时刻并不是开关导通与断开的时候,而是在中间时刻。

然后电容放电/充电的总电荷量Q等于电流乘以时间,这不就是图中阴影三角形的面积吗?

三角形底部是时间,充电/放电时间等于T/2

三角形的高为电感纹波电流的一半,△IL/2。

所以总放电量为Q=1/2*底*高

再结合Q=CUq,即可求得Uq了。

具体计算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电流流过电容的ESR造成的压降Uesr。

前面波形图知道,电容的充电电流最大是△IL/2,放电电流最大就是-△IL/2,负号表示电流方向,方向的不同,引起的压降的电压也是相反的。

那么ESR引起的总的压降是:

Uesr=△IL/2*ESR-(-△IL/2*ESR)= △IL*ESR

最终,我们求得Uesr的公式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好,我们已经算出Uesr和Uq。

那么根据△Vi=Uesr+Uq,我们就可以△Vi的表达式了,如果知道△Vi,我们也能得到输入电容Ci的大小或者是ESR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公式看着有点复杂,有两个参数都跟电容本身有关系,ESR和容量Ci。

考虑到我们的电容实际使用情况

陶瓷电容ESR小,容量小,Uq对纹波起决定作用,所以可以近似△Vi=Uq

铝电解电容容量大,ESR大,Uesr对纹波起决定作用,所以可以近似△Vi=Uesr

根据上面两点,我们就可以去选择合适的电容了。

陶瓷电容根据容量值去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铝电解电容根据ESR去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输出滤波电容

相比输入纹波△Vi大小,我们可能更关心输出纹波的大小,毕竟是要带负载的。

同样,纹波由电容电荷量变化和ESR决定。

1、电容电荷量变化引起的Uq

一个周期内,电容的充电电荷量和放电电荷量必然一样,我们计算出其中一个就行了。显然,放电的时候更好计算,因为放电电流就是负载电流,是恒定的,为Io=Vo/RL。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放电的电荷量等于容量乘以电容电压的变化,也等于放电电流乘以放电时间,即:

Q=Uq*C=Io*Ton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求得Uq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电流流过电容的ESR造成的压降Uesr

Uesr如何计算呢?

我们调出输出电容的电流波形就知道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波形我解释一下。

在开关导通的时候,二极管不导通,负载的电流为Io,完全由输出滤波电容提供,即滤波电容的放电电流也为Io,而且还是在导通时间里面恒定不变的。

在开关从导通切换到断开时,电感的电流已经是充到最大的,因为先前开关导通时电感一直在充电,所以切换时电感电流最大,且等于电感平均电流加上纹波电流的一半,即为IL+△IL/2。切换时,这个已经充好的电流会通过二极管给负载供电,负载电流为Io。同时,电感还要给电容进行充电,根据节点电流和为0,那么电容的充电电流就是电感充到最大的电流减去负载的电流,即IL+△IL/2-Io。

在开关断开之后,电感电压反向了,所以电感电流持续减小,也就是说二极管的电流持续减小,而负载电流不变,所以输出滤波电容的电流持续减小。

根据上图,在开关切换之前,电容的电流为-Io,那么ESR两端的电压是-Io*ESR。

在切换之后,电容的电流立马反向,为IL+△IL/2-Io,那么ESR两端的电压是(IL+△IL/2-Io)*ESR,两者相减,就是ESR上电压变化量,也是ESR产生的纹波电压大小。

即:Uesr=(IL+△IL/2-Io)*ESR-(-Io*ESR) = (IL+△IL/2)*ESR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好,我们已经算出Uesr和Uq。

那么根据△Vo=Uesr+Uq,我们就可以△Vo的表达式了,如果知道△Vo,我们也能得到输出滤波电容Co的大小或者是ESR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与输入滤波电容一样,考虑到我们使用的电容类型。

陶瓷电容ESR小,容量小,Uq对纹波起决定作用,所以可以近似△Vo=Uq

铝电解电容容量大,ESR大,Uesr对纹波起决定作用,所以可以近似△Vo=Uesr

根据上面两点,我们就可以去选择合适的电容了。

陶瓷电容根据容量值去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公式里面没有电感L,也就是说,如果使用陶瓷电容滤波,增大电感量对输出纹波不起作用,不要傻傻去增大电感啦。

铝电解电容根据ESR去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实验验证

实验已知条件及纹波要求:

使用boost芯片LT1619。

开关频率是f=300Khz

输入电压Vi=3.3V

输出电压Vo=5V

二极管使用MBR735,导通电压约为:Vd=0.5V

负载R=3Ω,负载电流Io=Vo/R=1.667A

输入纹波要求:△Vi≤30mV

输出纹波要求:△Vo≤50mV

1、首先需要确定电感值L

根据前面推导出的公式计算,可得,电感的取值范围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求得电感的范围是3.96uH~7.92uH。

我们取现实中常用的电感值L=6.8uH吧。

当然,我们现实中电感选型也要考虑电感的饱和电流是否足够,饱和电流要大于电感会流过的最大电流值ILmax,并且要留有一定的裕量。

显然,这个ILmax=IL+△IL/2。

我们根据前面的公式计算得ILmax=3.1A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如果使用陶瓷电容滤波

先看输入滤波电容Ci:

Ci的值计算结果(忽略了ESR)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Ci要大于8.98uF。

我们取现实中常用的电容值Ci=10uF吧。

并且,在Ci=8.98uF时纹波△Vi=30mV,那么Ci=10uF时,纹波是△Vi=26.94mV,我们记住这个值,后面仿真对比使用。

再看输出滤波电容Co:

Co的值计算结果(忽略了ESR)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Co需要大于44.45uF。

我们取现实中常用的电容值Co=47uF。

关键点波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中二极管的电流和输出滤波电容的电流都有一个向下的尖峰,这个尖峰是因为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时间造成的

即二极管电压反向,它不能马上恢复截止功能的,需要时间,这个时间就是反向恢复时间,在这个时间里面,二极管可以通过较大的反向电流,所以就有了较大的反向电流存在。

实际电路中电容存在寄生电感,PCB走线上也存在寄生电感,就会在波形上出现电压尖峰(也叫毛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给路径上加入寄生电感后,输入还是没毛刺,输出毛刺出来了,是不是有点儿意思呢?

算上毛刺,输出纹波大小大概是250mV,这是预想的50mV的5倍。

先来看毛刺吧,毛刺是怎么出来的呢?

其实这个很容易,从前面分析知道,输入电容和输出电容的电流波形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图可知,输入滤波电容的电流是没有突变的(有拐点,但是是连续的),而输出滤波电容的电流是有突变的(由负突然变为正)。

我们知道电容都是有各种寄生参数的,自然也有寄生电感存在,突变的电流意味着di/dt很大,这必然会在寄生电感上面产生高的电压,也就是图中的毛刺。

如何搞定这个毛刺?

去掉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只能降低幅度。

我们在输出端加一个100nF小电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毛刺下降了,总的纹波从250mV下降到了160mV左右,效果是有的。

毛刺还是有点大,怎么办?

简单啊,再增加一个100nF电容,总共放两个100nf滤波电容,是这样吗?

仿真一下,发现纹波变成了110mV左右,确实有减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所以,我们想要降低毛刺,可以多并联几个100nF的小电容。

想必到这里,应该知道boost后面为什么有大电容也有小电容了吧。

大电容决定了整体纹波的大小(去掉毛刺剩下的),小电容是为了降低毛刺的。

陶瓷电容直流偏压特性

陶瓷电容有一个特性,就是容量会随所加的电压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很大!!

这个特性叫直流偏压特性,MLCC有这个特性,铝电解电容没这个。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是GRM32ER61A107ME20(100uF/10V)的电容曲线。

我们输出电压是5V,在5V时,这个电容的实际容量只有标称值的50%,也就是说只有50uF左右。

所以,选择100uF/10V是不行的,应该要选择更大容量的电容,比如200uF。或者是2个100uF的电容并联,这样真正的有效容量才会有100uF。

另外一方面,这个是耐压10V的电容,在5V使用时,有效容量只剩下50%,如果输出是7V,容量就只剩下30%了,也就说必须选择更大容量的电容。

或者说选用耐压值更高的电容,这样有效电容量更高。

关于Boost使用陶瓷电容滤波,我们小结一下:

1、我们使用公式计算出的电容量大小,往往是偏小的,真实纹波要比计算值要高一些。

2、MLCC陶瓷电容的直流偏压特性,因此使用时,往往实际容量要比标称值小很多。

3、boost输出会容易产生高频毛刺,需要加小电容降低毛刺。

因此,设计时,真正的电容要比计算的大,纹波要求严格的地方,可能需要4-5倍。

3、使用铝电解电容滤波

铝电解电容的ESR比较大,所以纹波主要由ESR决定,因此我们忽略容量的影响。

输入滤波电容ESR

图片
即输入滤波电容的ESR如果控制在46mΩ,那么输入纹波电压可以控制在30mV

输出滤波电容ESR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即输出滤波电容的ESR如果控制在16mΩ,那么能将输出纹波电压控制在50mV

如果我们使用常规的Low ESR铝电解电容,比如Leon的VZH系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满足输入46mΩ的电容容量非常大,都到了1500uF以上。满足输出16mΩ的滤波电容都没有。

所以说,常规的铝电解电容用在开关电源上面滤波,效果是比较差的,纹波很难控制得比较低。

不过,也有一种电容叫做固态铝电解电容,已经是在广泛使用的。

假定我们现在选用尼吉康的PCF系列铝固态电解电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33uF的可以大致是可以满足输入纹波要求,330uF大致是可以满足输出的纹波要求得。

所以,总的来说,不论是铝电解电容,还是固态电容,都是没有陶瓷电容好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dcdc芯片手册都推荐使用陶瓷电容滤波的原因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