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芯片走线、过孔指导,大电流、散热过孔

参考:
一份大厂PCB布局指南参考!

技巧

使用大面积铺铜

铜是一种极好的导热体。由于 PCB 的基板材料(FR-4 玻璃环氧树脂)是一种不良导热体。因此,从热管理的角度来看,PCB的铺铜区域越多则导热越理想。

走线越宽越好

走线越宽电阻越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焊接散热焊盘

TSSOP 和 QFN 封装中,芯片底部会焊有大片散热焊盘。这里的焊盘直接连到晶元的背面,为器件散热。必须将焊盘很好地焊接到PCB上才能耗散功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C规格书不一定会指定焊盘焊膏的开口。通常,SMT制程工程师对放多少焊料,过孔模具使用什么样的形状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

如果使用和焊盘大小一样的开口,则需要使用更多的焊料。当焊料熔化时,其张力会使器件表面鼓起。另外,还会引起焊料空洞(焊锡内部凹洞或间隙)。当焊料回流过程中助焊剂的挥发性物质蒸发或沸腾时,会发生焊料空洞。这会导致接合处的焊料析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于面积大于约2mm2的焊盘,焊膏通常沉积在几个小的正方形或圆形区域中。将焊料分布在多个较小的区域里可以使助焊剂的挥发性物质更容易挥发出来,以免造成焊料析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热过孔-越多越好

过孔是一种小的镀孔,通常用于将信号走线从一层传递到另一层。 顾名思义,热过孔是将热量从一层传递到另一层。适当地使用热过孔可以有效帮助PCB散热,但也需要考虑实际生产中的诸多问题。
过孔具有热阻,这就意味着每当热量流经时,过孔两端会有一定温差,其测量单位为摄氏度/每瓦特。所以,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热阻,提高过孔的散热效率,过孔应设计大一点,且孔内的覆铜面积越大越好。

虽然可以在PCB的开放区域使用大的过孔,但是,过孔常常被放在散热焊盘的内部,因为这样可以直接从IC封装散热。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使用大过孔,因为电镀孔过大会导致“渗锡”,其中用于连接IC至PCB的焊料会往下流入通孔,导致焊点不良。

有几种方法可以减少“渗锡”。一种是使用非常小的过孔,以减少渗入孔内的焊料。然而,过孔越小热阻越高,因此想要达到相同的散热性能,需要更多的小过孔才行。
另一种技术是“覆盖”电路板背面的过孔。这需要去除背板上阻焊层的开口,使得阻焊材料覆盖过孔。阻焊层会盖住小的过孔使焊锡无法渗入PCB。

但这又会带来另一问题:助焊剂滞留。如果使用阻焊层盖住过孔,那么助焊剂会滞留在过孔内部。有些助焊剂配方具有腐蚀性,长时间不去除的话会影响芯片的可靠性。所幸大多数现代免清洗助焊剂工艺都是无腐蚀性的,不会引起问题。这里需注意,散热孔本身不具备散热功能,必须把它们直接连接至铺铜区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芯片中间的散热焊盘通常为GND,因此可以接入 PCB 接地层。在上图 的 TSSOP 封装的示例中,采用了一个 18 通孔阵列,钻孔直径为 0.38 mm。该通孔阵列的计算热阻约为 7.7°C/W。

通常,这些热通孔使用 0.4 mm 及更小的钻孔直径,以防止出现渗锡。如果 SMT 工艺要求使用更小的孔径,则应增加孔数,以尽可能保持较低的整体热阻。
除了位于板区域的通孔,IC 主体外部区域也设有热通孔。在 TSSOP 封装中,铜区域可延伸至封装末端之外,这为器件中的热量穿过顶部的铜层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QFN 器件封装边缘四周的板避免在顶部使用铜层吸收热量。必须使用热通孔将热量驱散至内层或 PCB 的底层。下图中的 PCB 布局所示为一个小型的 QFN (4 × 4 mm) 器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元件贴装

电机驱动IC的元件贴装指南与其他电源IC相同。旁路电容应尽可能靠近器件电源引脚放置,且旁边需放置大容量电容。许多电机驱动IC会使用自举电容或充电泵电容,这些也应放在IC附近。

下图显示了MP6600步进电机驱动的双层板PCB布局。大部分信号走线直接布置在顶层。电源走线从大容量电容绕到旁路,并在底层使用多个过孔,在更换层的位置使用多个过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电源电路设计 ​24V降压至3.3V/5V ​方案选择:采用 ​DC-DC降压模块​(如LM2596、MP1584),支持宽输入电压(4-40V)和高效率(>90%); ​关键设计: 输入侧需添加 ​TVS二极管​(如P6KE系列)和 ​自恢复保险丝​(500mA),防止过压和短路; 输出侧需并联 ​大容量电解电容​(如100μF)和 ​陶瓷电容​(0.1μF)以滤除高频噪声; 使用 ​磁珠或0Ω电阻 隔离数字电源与模拟电源(如VDDA); ​防反接与滤波 使用 ​NMOS防反接电路​(如AO3400)替代传统二极管,降低压损; 在24V输入端增加 ​LC滤波网络​(10μH电感+100μF电容),抑制电源纹波; ​电源稳定性验证 测试不同负载下(如继电器动作)的电压波动,确保3.3V误差<±5%; 添加 ​电源指示灯​(如LED串联1kΩ电阻)以直观监控供电状态; ​2. PCB布局与布线 ​功能分区 ​高压区(24V输入)​:远离敏感信号区,布局在PCB边缘,与其他区域间距≥2mm; ​MCU核心区:STM32、晶振、复位电路需紧凑布局,减少信号路径长度; ​通信模块区:ESP8266和RS485接口靠近STM32对应USART引脚,避免交叉走线; ​关键信号处理 ​时钟电路:外部8MHz晶振靠近STM32的OSC_IN/OSC_OUT引脚,下方敷并避免过孔; ​RS485总线:差分线(A/B)等长并行,终端加120Ω电阻,两侧加TVS保护; ​继电器控制信号:GPIO至继电器驱动电路(如ULN2003)走线短且粗(≥20mil),避免电磁干扰; ​地平面与敷 采用 ​单点接地:数字地、模拟地、电源地通过0Ω电阻或磁珠汇接; 大面积敷(Top/Bottom层)并添加过孔阵列,增强散热和抗干扰能力; ​3. 继电器驱动与隔离设计 ​驱动电路 使用 ​光耦隔离​(如PC817)或 ​ULN2003达林顿阵列 驱动继电器线圈; 继电器线圈两端并联 ​续流二极管​(1N4007),吸收反电动势; ​隔离措施 继电器电源(24V)与STM32电源(3.3V)独立供电,仅在GND端共地; 控制信号线跨隔离区时,通过光耦或数字隔离器(如ADuM1201)传输; ​4. 散热与抗干扰设计 ​散热优化 DC-DC芯片底部敷并添加散热过孔,必要时加装散热片; 继电器模块布局在PCB边缘,利用自然空气对流散热; ​抗干扰措施 在STM32电源引脚附近放置 ​多个退耦电容​(每个VDD引脚对应0.1μF电容); 敏感信号线(如晶振、复位)避免平行于高频或大电流走线
03-31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qlexcel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