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1)

心理学

也许会有个奇怪的现象:我们愿意花上5分钟去另一家商场购买便宜那么几毛钱的东西(比如说酸奶,这边大润发和华润万家价格是不一样的)。而对数码产品、车价、房价等变动1%却不很在意。这种大脑加工方式的导致了我们愿意做生活中“聪明的傻瓜”。

现实生活中的思维陷阱无处不在,再比如,为了解渴,电影院里两瓶小茗同学总共14元,而一份爆米花加上两杯中可19元,于是我们便会更加倾向于购买后者,虽然看上去后者的性价比确实比前者高,但实际上,饮料是为了解渴,爆米花呢?当下正在做决策的你,确实需要那性价比高的爆米花吗?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思维定势”的存在,通常来说,这会帮助我们快速思考,得到快速响应,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亟需更精准的思考,而非那种快速的、稳定性不高的思考。

暗时间

暗时间定义如下:一个人在同一份时间内,在显性动作的同时,对一件事物进行主观能动的深入思考,这部分花掉的时间就是暗时间。

比如,目前大多数人上下班的时候都会乘坐相应的交通工具,通勤时间或长或短。有些人看着路上的风景,有些人刷着公众号,有些人刷抖音、微博…不管怎么说吧,一车人,除了司机之外,干正事的没几个(当然我也不排除有一些用手机接收各类成长信息的人)。由于每天通勤,我自己也观察过很多次,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一大早就将自己的注意力交给对自己工作或者成长完全没有帮助的事物的那些人,嗯,不要指望他们在工作上,生活上有何进步了,哪怕有,那速度也赶不上船在逆水中倒退的速度。

上述中公车上那些人所花掉的时间只不过是他们整天当中的碎片化的时间罢了。对于那些在乘车的同时,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工作或者生活(或者用更加高级一点的词汇来说,就是思考),那么这部分“碎片时间”即为这些人的暗时间。

既然是时间,那么就必然有利用率的差别(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东西,只要从一种物质转化到另一种物质,则必然会有“转化率”的概念,对于时间来说,就是“利用率”了)。有的人在同样一份暗时间内,思考足够多,有些人却经常被打断。比如看看微信,刷朋友圈之类,表面上来说他好像是利用了这些暗时间,可实际的产出却远不如那些利用率更高的人。频繁地切换任务会让大脑频繁地接上新任务付出暗时间的代价。不过欣慰的是,虽然产出不及那些完全利用暗时间的人,也总比没利用强;每天持续一点点的进步,也好过原地踏步。

保持专注,不被外界所扰乱,是唯一提升暗时间利用率的方法,也是提升相应的“明时间”利用率的方法。

无法坚持

做一件事无法长久地坚持是大多数人的通病。这句话有三个关键词:长久、坚持、通病。

对于我来说,2018年一整年,学习了一段时间,也玩了好一阵子。至于自己为何无法坚持,我也在积极寻找原因与解决方案。 个人认为目前最主要的原因是:容易产生满足感

解决问题往往伴随着苦恼、困惑,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问题解决了,就像解决了一道困扰自己很长时间的数学难题,那种优越感、那种快感让人沉醉其中。问题解决之后若不树立新的目标,那么这种满足感就会完全地将自己包围,以为现如今什么都懂了,便不再努力。就像龟兔赛跑里面的兔子,洋洋自得,骄傲,满足,成就的标签贴于一身,并且伴着这些美妙,躺着睡觉去了。至于什么时候醒来,难说。

应对方法:设立两个或三个目标,切不要只伴随心中一个目标孤独前行!在工作学习上设置相应的前瞻性目标(比如我规定自己在2月23日之前考完托福,此即为2019年前两月的整体努力方向);

另外在学习程度上(学习总时间)设定另一个目标:1月份学习总时长需超过10000分钟(本人以48分钟为一个番茄钟,每天学习+思考总共十个番茄,除去周末、过年帮忙等因素,到月底保底学习10000分钟,若是超出,岂不美哉?)。并且这种方法有一个好处,通过手机软件记录学习时长,可知道目前自己的进度条具体值,通过进度条不断反思,完善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周期,久而久之虽说不上成功,但至少对得起自己。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