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说,先上效果图。事先说明:由于做吸氢膨胀和应力相关的文献很少,而且文献中很多细节、参数的地方也没怎么说,因此有些地方是笔者按自己理解编的,算是抛砖引玉,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些许思路启发,如有大佬看到勘误之处,希望能指点指点
1、参考文献:
2、 金属氢化物吸氢控制方程:
在这里就不展开细说了, 公式可参考自文献《Modeling of Hydrogen Absorption/Desorption in a Metal Hydride Bed Reactor — A Theoretical Study》,DOI:10.5772/61625。主要包括以下物理场:达西定律、域常微分和微分代数方程、固体和流体传热,实际上还可以引入化学反应、多孔介质中的浓物质传递、自由和多孔介质流动。
3、引入”固体力学“物理场:
在几何上,先改成“形成装配”,获得金属氢化物和容器壁面的接触对。
在固体力学中,进行如下设定。思路:合金粉膨胀,文献里面都是利用热膨胀实现,膨胀分为三个部分,合金的吸氢膨胀、热膨胀和作用在壁面的氢气气压。
另外,文献中有提到,合金床层的杨氏模量要随孔隙率变化而变化:
孔隙率可由以下公式定义:
综上,定义好以下参数,并附在合金粉材料上;膨胀系数则定义在固体力学物理场中。这里我没有加氢气气压的影响。
文献2提及到合金粉吸氢后体积膨胀,是孔隙率达到0.39这个极限后发生的,由于公式里面的笔者看不到在哪里定义了,参数是多少,因此笔者转换了个思路,就是觉得孔隙率达到极限,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相当于材料收到的外力够大,达到屈服应力,发生了塑形变形(膨胀),因此设置了“塑形”。由于不知道屈服应力应该设多少,笔者尝试了多个数后,选了10[MPa],算出来跟文献结果类似些。
4、网格:
网格注意合金区域和容器壁面网格尽量共节点,后面计算才不会容易迭代失败。
5、结果:
从结果图定性分析,容器瓶身底部是个容易发生鼓胀的地方,这是因为底部合金粉容易自压实,孔隙率下降,而上部还能有空间进行体积膨胀,而底部粉末没地方跑,吸氢次数多了,应力下粉末逐渐破碎细化,自然孔隙率下降,再吸氢循环时应力就大了。根据文献,装填比或高径比越高,底部应力越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