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S(Bidirectional data strobe,双向数据滤波【转】

DDR SDRAM全称为 Double Data Rate SDRAM ,中文名为“ 双倍数据流SDRAM ”。

DDR SDRAM在原有的SDRAM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也正因为如此,DDR能够凭借着转产成本优势来打败昔日的对手RDRAM,成为当今的主流。

由于SDRAM的结构与操作在上文已有详细阐述,所以本文只着重讲讲DDR的原理和DDR SDRAM相对于传统SDRAM(又称 SDR SDRAM )的不同。

 

一、DDR的基本原理

有很多文章都在探讨DDR的原理,但似乎也不得要领,甚至还带出一些错误的观点。首先我们看看一张DDR正规的时序图。

从中可以发现它多了两个信号: CLK#与DQS。

CLK#与正常CLK时钟相位相反,形成 差分时钟信号 。而数据的传输在CLK与CLK#的交叉点进行,可见 在CLK的上升与下降沿(此时正好是CLK#的上升沿)都有数据被触发,从而实现DDR 

在此,我们可以说通过差分信号达到了DDR的目的,甚至讲CLK#帮助了第二个数据的触发,但这只是对表面现象的简单描述,从严格的定义上讲并不能这么说。之所以能实现DDR,还要从其内部的改进说起。

这也是一颗128Mbit的内存芯片,标称规格也与前文的SDRAM一样为32×4bit。

从图中可以看出来,白色区域内与SDRAM的结构基本相同,但请注意灰色区域,这是与SDRAM的不同之处。

首先就是内部的L-Bank规格。 SDRAM中L-Bank存储单元的容量与芯片位宽相同 ,但 在DDR SDRAM中并不是这样,存储单元的容量是芯片位宽的一倍 ,所以在此不能再套用讲解SDRAM时 “芯片位宽=存储单元容量” 的公式了。也因此,真正的行、列地址数量也与同规格SDRAM不一样了。

以本芯片为例,在读取时,L-Bank在内部时钟信号的触发下一次传送8bit的数据给读取锁存器,再分成两路4bit数据传给复用器,由后者将它们合并为一路4bit数据流,然后由发送器在DQS的控制下在外部时钟上升与下降沿分两次传输4bit的数据给北桥。

这样,如果时钟频率为100MHz,那么在I/O端口处,由于是上下沿触发,那么就是传输频率就是200MHz。

现在大家基本明白DDR SDRAM的工作原理了吧,这种 内部存储单元容量(也可以称为芯片内部总线位宽)=2×芯片位宽(也可称为芯片I/O总线位宽) 的设计,就是所谓的 两位预取(2-bit Prefetch) ,有的公司则贴切的称之为 2-n Prefetch(n代表芯片位宽)

二、DDR SDRAM与SDRAM的不同

DDR SDRAM与SDRAM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DDR SDRAM与SDRAM的主要不同对比

 

 

 

 

DDR SDRAM与SDRAM一样,在开机时也要进行MRS ,不过由于操作功能的增多,DDR SDRAM在MRS之前还多了一 EMRS阶段(Extended Mode Register Set,扩展模式寄存器设置) ,这个扩展模式寄存器控制着 DLL的有效/禁止 、 输出驱动强度 、 QFC 有效/无效 等。

由于EMRS与MRS的操作方法与SDRAM的MRS大同小异,在此就不再列出具体的模式表了。下面我们就着重说说DDR SDRAM的新设计与新功能。


1、差分时钟

差分时钟(参见上文“DDR SDRAM读操作时序图”)是DDR的一个必要设计,但 CK#的作用,并不能理解为第二个触发时钟 (你可以在讲述DDR原理时简单地这么比喻),而是起到 触发时钟校准 的作用。

由于数据是在CK的上下沿触发,造成传输周期缩短了一半,因此必须要保证传输周期的稳定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这就要求CK的上下沿间距要有精确的控制。但因为 温度 、 电阻性能的改变 等原因,CK上下沿间距可能发生变化,此时与其反相的CK#就起到纠正的作用( CK上升快下降慢,CK#则是上升慢下降快 )。

而 由于上下沿触发的原因,也使CL=1.5和2.5成为可能 ,并容易实现。

2、数据选取脉冲(DQS)

DQS是DDR SDRAM中的重要功能,它的功能主要用来 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准确的区分出每个传输周期,并便于接收方准确接收数据

每一颗芯片都有一个DQS信号线,它是双向的, 在写入时它用来传送由北桥发来的DQS信号,读取时,则由芯片生成DQS向北桥发送 

完全可以说, 它就是数据的同步信号 

在读取时,DQS与数据信号同时生成(也是在CK与CK#的交叉点) 

而DDR内存中的CL也就是从CAS发出到DQS生成的间隔,数据真正出现在数据I/O总线上相对于DQS触发的时间间隔被称为 tAC 。注意,这与SDRAM中的tAC的不同。

实际上,DQS生成时,芯片内部的预取已经完毕了,tAC是指上文结构图中灰色部分的数据输出时间, 由于预取的原因,实际的数据传出可能会提前于DQS发生(数据提前于DQS传出) 

由于是并行传输,DDR内存对tAC也有一定的要求,对于DDR266,tAC的允许范围是±0.75ns,对于DDR333,则是±0.7ns,有关它们的时序图示见前文,其中CL里包含了一段DQS的导入期。

前文已经说了DQS是了保证接收放的选择数据, DQS在读取时与数据同步传输 ,那么接收时也是以DQS的上下沿为准吗?不,如果以DQS的上下沿区分数据周期的危险很大。

由于芯片有预取的操作,所以输出时的同步很难控制,只能限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 ,数据在各I/O端口的出现时间可能有快有慢,会与DQS有一定的间隔,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有一个tAC规定的原因。

而 在接收方,一切必须保证同步接收,不能有tAC之类的偏差 

这样在写入时,芯片不再自己生成DQS,而以发送方传来的DQS为基准,并相应延后一定的时间,在DQS的中部为数据周期的选取分割点(在读取时分割点就是上下沿),从这里分隔开两个传输周期。

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 各数据信号都会有一个逻辑电平保持周期,即使发送时不同步,在DQS上下沿时都处于保持周期中 ,此时数据接收触发的准确性无疑是最高的。

 

3、写入延迟

在上面的DQS写入时序图中,可以发现写入延迟已经不是0了,在发出写入命令后, DQS 与 写入数据 要等一段时间才会送达。这个周期被称为 DQS相对于写入命令的延迟时间(tDQSS, WRITE Command to the first corresponding rising edge of DQS)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延迟设计呢?原因也在于 同步 ,毕竟一个时钟周期两次传送,需要很高的控制精度,它必须要等接收方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行。

tDQSS是DDR内存写入操作的一个重要参数,太短的话恐怕接受有误,太长则会造成总线空闲。 tDQSS最短不能小于0.75个时钟周期,最长不能超过1.25个时钟周期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这样,DQS不就与芯片内的时钟不同步了吗?对,正常情况下,tDQSS是一个时钟周期,但 写入时接受方的时钟只用来控制命令信号的同步,而数据的接受则完全依靠DQS进行同步,所以DQS与时钟不同步也无所谓 

不过,tDQSS产生了一个不利影响: 读后写操作延迟的增加 ,如果CL=2.5,还要在tDQSS基础上加入半个时钟周期,因为 命令都要在CK的上升沿发出 



转自 http://hi.baidu.com/haozhongtao/blog/item/69d2a77f8a3a453f0dd7dae0.html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