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以下内容部分摘抄自心理学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如有侵权,可联系本人删除。
1. 责任
从小到大,生活中,我有意无意中会受到各种心理创伤。会因为缺少关爱而受伤,会因为长辈的偏心受伤,会因为家庭贫困受伤,会因为家庭不和睦而受伤,会因为长辈的训斥或者打骂而受伤,会因为各种人(一般是我内心觉得比自己强的人)的羞辱而受伤,会承受各种别人有意或者无意的评价、标签、谩骂、嘲笑而受伤,会因为别人的不信任而受伤,生活中同样也会因为自我压抑、自我评价与审判、自我责备、自我刁难而受伤!
慢慢地,在面对这些负面情况时,我学会了带上了面具,学会了伪装。一方面对自认比自己强的人虽然内心极度不悦,但是会假装顺从,面对这些所谓的强者,我还会开始害怕各种各样的冲突,自动化得去逃避,敬而远之。另一方面,面对自认比我弱的人,我会叛逆,回怼和不尊重,爆发着宣泄着自己的情绪,而事后却自我审判自己,内疚自己伤害了他们。
在上述这些过程中,我会慢慢地变得情绪崩溃,浑身无力,自我放纵,失去自我,沉沦,陷落,颓废。长大后,再次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逃,面对强者,害怕冲突,我逃。面对弱者,害怕伤害他们,我也逃;从此,害怕成为人生的主旋律,我开始社恐,不愿意开放自己,不愿意呆在人群里。
我失去了自己人生的掌控权,任由情绪和心理支配所带来的躯体上的自动化的反应支配着自己的人生,仿佛一个行尸走肉。我像一个受害者,伤心,懦弱,无法反抗……
你觉得痛苦吗?你想要改变现状吗?你真的想要改变现状吗?你真的是你自己想要改变现状吗?
如果不改变,我会越来越痛苦,我是自己内心想要改变。我忘记了,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人生应该由自己做主。我应该对自己的现状负起责任来,而不是把一切痛苦的原因归咎于他人,而不是依赖他人来解决!对,我得自己为自己负责!面对自己得生活,面对自己的情绪,也许是害怕,也许是尴尬,也许是羞愧,我应该从一个责任者的角度去面对他们,基于事实和理性去直面它们,而不是用自动化的反应来盲目地去应对。首先我得做自己的主人,承担起这一份——责任!承担起探索自己内心,并为此做出改变的的责任!
2. 儿童的自我状态
2.1. 什么是“儿童的自我状态”?
“儿童的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一个人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身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因此我们会像小时候一样地去感受和行动。具体场景因人而异。
换句话说,我们的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就好像红黄蓝三愿色一样,对所有的婴儿来说都是类似的。然而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各自面对各种各样的场景和环境,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起来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
“儿童的自我状态”不是特指“儿童”的心理状态,而是所有人包括成年人都会存在这样的“儿童的自我状态”
笔者理解:弱小的我,处于这种状态中,会常常更容易受到他人影响,更容易受到心理以及生理上的伤害,甚至被自我的一些评价标准所伤害。
2.2. 儿童的基本情感有哪些?
快乐/开心
愤怒/生气
悲伤/伤心
恐惧/害怕
2.3. 儿童的自我状态——“自然型儿童”
“自然型儿童状态”——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状态,他具备基本的情感(详见2.2),在基本情感的驱使下,他们的行为模式是发散的:例如:一个孩子在开心的时候可能会蹦蹦跳跳、飞奔、转圈圈、拥抱、大笑等等。
笔者理解:自然的我
,包含了人类最本能的冲动和欲望,如生存、繁衍、享乐等。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即时的满足和愉悦感,不顾及后果和道德限制。它像是一个永不满足的婴儿,永远在寻找满足自己欲望的途径。
2.4. 儿童的自我状态——“适应型儿童”
“适应型儿童”——同样具备着各种各样的基本情感,但是在基本情感的驱使下,他们的行为模式收到环境或者外在的影响后慢慢变得相对固化。例如:一个孩子在生活中从小到大一直面对的是一个严厉且不苟言笑的父亲,他在开心的时候,可能行为模式会相对固化——以至于在外人面前,他可能都不能够做到放肆地大笑(仅仅是心里很高兴)。
笔者理解:僵化的我
,是那种自我认同感不足,但迫于环境形势影响而慢慢变得行为模式固化的自我。
2.5. 愤怒的表现
注意:心理层面上,没有“对”和“错”。
3. 父母的自我状态
父母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的自我状态’,包含了从出生起,我们从父母身上学习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产生影响。
笔者理解:权威的我
,这里书中‘父母的自我状态’,可能理解成“父母、长者、社会上各种权威人物或者书刊等等塑造出来的权威的我
”更为贴切,心理层面上“这种强大的我”具有绝对的权威,拥有着对自己进行评价、挑剔、惩罚的绝对权力。受到环境或者他人影响时,“权威的我”就会对“现实的我”进行评价、审判,让我们产生各种情绪,受到情绪的支配,我们就会转而进入“僵化的我”的状态(即书中“儿童的自我状态——适应型儿童”)中,在此状态中,如果不加以心理干预,我们会自动执行一些固化的行为模式。
类似心理学中超我的概念。
超我代表了理想化的自我和道德标准。它通过内化社会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而形成,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超我遵循“完美原则”,总是希望个体能够表现得尽善尽美,达到一种理想化的道德境界。然而,这种高标准往往难以达到,因此超我也常常伴随着内疚感、自责感等负面情绪。
3. 成人的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换句话说: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下时,我们所有的知识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做。
注意:成人的自我状态是否比其它两种状态跟重要?不是的,书中认为“儿童的自我状态”、“成人的自我状态”和“父母的自我状态”都是人格的一部分。
笔者理解:在儿童的自我状态中,我们能够借此探寻自己内心的真实所想。父母的自我状态,则给我们一些道德标准进行参考(当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需要“成人自我状态”,对两者进行调节。
笔者理解:真实的我
,基于以及内心真实想法,理性和事实,不违反自己内心地去考虑并行动(不受外在以及情绪的影响)。
3.1. 回顾和反思自己的人生事件
我们通过客观地回顾和反思自己的人生事件,认识人和事对自己的影响,探寻自己的行为模式,以及认识到一个事件又事如何引发另一个事件。在回忆中不再谴责自己,而是尝试去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从中学习和领悟。
把生活当作舞台,在“自动化的行为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人生剧本”,各种情境下的“故事情节”似乎都已经被设定好,我们能否抛弃剧本,也许这会让自己害怕,我们抛弃剧本后,我们应该怎么说?怎么做?但是同时,这也意味着每个全新的时刻都是让人无比激动的独一无二的机会和挑战。
让自己活得真实一点,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过去带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3.2 人生坐标
对人生的看法,基于2个问题:
- 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 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这两个问题,对应四种答案:
- 我好;你也好。
- 我好;你不好。
- 我不好;你好。
- 我不好;你也不好。
人生坐标的4个部分分别代表不一样的人生态度,一旦我们决定了用那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构建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
3.3. 心理游戏
所谓心理游戏,是人们各种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对话或者行为模式(包含生理和心理上的行为模式)。
“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存往往存在着关联。
3.3.1 “我不好;你好”区域的人对应的“心理游戏”(受害者游戏)
例如:一个人的人生坐标位于“我不好;你好”的区域,这表示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他们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会玩哪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
-
‘我真不幸’,这是游戏的名字。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他们会把不幸的原因归咎于其它事物,例如,怪罪自己的住房(房子小)、怪地理位置(我咋不是上海人呢?)……
更严重的情况是这些人更倾向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情,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认为自己的人生被不好的力量影响,无法掌控人生,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 -
‘可怜弱小的我’,遇到事情就觉得自己不行,我好可怜,我没有力量。
-
‘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有些人生活一团糟,或者有意无意惹上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接着他们就会说“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愚蠢。”
玩上述“受害者”的游戏的人都处于“悲伤的儿童状态”。
3.3.2 “我好;你不好”区域的人对应的“心理游戏”(加害者游戏)
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他们常常会感到愤怒或者至少能让他们对别人评头论足。
他们常常会玩下面的游戏:
- ‘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经常在工作场合出现,玩这个游戏的人会抓住那些犯了错的人,借机发火。例如:上司把犯了小错误的下属叫进来好一顿训斥、小题大做,大声咆哮。让愤怒的人借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朝着别人发火。
- ‘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玩这个游戏的人会加强自己的优越感,让对方自卑或者自责。
- ‘你怎么赶?!’
- ‘我比你更心痛’
- ‘我是为你好’
3.4 心理游戏的作用
上述列举的心理游戏,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地跳脱出来,来回看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我们会悲伤/愤怒。发生的事情真的有那么严重吗?有更好的解决之道吗?
3.5. 目标
通过反思自身,我们知道,如果想要继续成长和完善,就得需要一些目标来帮助自己,规划自己的未来。
回看人生坐标,我们最好选择呆在“我好;你也好
”的人生坐标,选择勇敢地面对,选择相信自己和信任他人。
选择了这个人生坐标,不代表着已经登顶山峰了。这个坐标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过程。这需要靠态度和行为持续地对自己和他人展示出来。选择这个人生坐标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信念。
从依赖走向独立。
理智与情商
不仅用头脑去思考,也用情感去体验。虽然从理智上的思考能理解自己的行为,但如果要更充分地理解自我,还需要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连结。当对自己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当情绪获得了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
情商就是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
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自己的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共情。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从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独立性和共生性
独立性中包含了做真实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向往自由。
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它可以让我们在社交和工作上有效地与别人连接,协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