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飞得最高的航空飞行器离地球表面的高度小于40 km,绝大多数航空飞行器在离地球表面20 km以下的区域内飞行;飞得最低的航天飞行器离地球表面高度大于120 km,绝大多数航天飞行器在离地球表面180 km以上的外层空间内飞行。从法律角度上说,航空飞行器活动的空域一般会被主权国家划为领空,航天飞行器飞行的外层空间则属全球共有,事实上被经济和军事发达国家所占有。
临近空间(Near space)是指介于普通航空飞行器的飞行空间和航天飞行器轨道空间之间的区域,一般定义为距地面20~100 km的空间,包括大部分的平流层,全部中间层和部分电离层。又称“近空间”、“亚轨道”或“空天过渡区”、“横断区”、“亚太空”、“超高空”、“高高空”等。在飞行器蓬勃发展的20世纪,除了发射航天器的火箭会偶尔穿越之外,这片寂静的空域几乎是人类飞行的一个禁区。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认识到临近空间在通信保障、情报收集、电子压制、预警、民用等方面极具发展潜力,受到广泛关注。
临近空间的开发利用必须要有一个载体,即临近空间飞行器,所谓临近空间技术主要包括临近空间飞行器技术和临近空间利用技术。临近空间飞行器是指只在或能在临近空间作长期、持续飞行的飞行器,或亚轨道飞行器,或在临近空间飞行的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这类飞行器具有航空、航天飞行器所不具有的优势。
按照飞行速度划分,临近空间飞行器可分为低动态飞行器(马赫数小于1.0)和高动态飞行器(马赫数大于1.0)两大类型。低动态临近空间飞行器主要包括:平流层飞艇、高空气球、太阳能无人机等。它们具有悬空时间长、载荷能力大、飞行高度高、生存能力强等特点,能够携带可见光、红外、多光谱和超光谱、雷达等信息获取载荷;可作为区域信息获取手段,用于提升战场信息感知能力,支援作战行动;又可携带各种电子对抗载荷,实现战场电磁压制和电磁打击,破坏敌方信息系统;还可携带通信及其他能源中继载荷,用于野战应急通信、通信中继及能源中继服务。
高动态临近空间飞行器主要包括: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亚轨道飞行器等。它们具有航速快、航距远、机动能力高、生存能力强、可适载荷种类多等特点,具有远程快速到达、高速精确打击、可重复使用、远程快速投送等优点;既可携载核弹头,替代弹道导弹实施战略威慑,又可选择携载远程精确弹药,作为“撒手锏”手段,攻击高价值或敏感目标,还可携带信息传感器,作为战略快速侦察手段,对全球重要目标实施快速侦察。
临近空间飞行器具有持续工作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生存能力强等特点,受到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以色列、韩国等国的高度重视,我国也在临近空间飞行器研发和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根据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性能特点和飞行环境,临近空间飞行器技术主要包括稀薄空气动力学、临近空间环境对飞行器的影响与评估、临近空间飞行器能源支撑技术、动力支撑技术等方面。临近空间应用技术主要体现在不同用途的有效载荷在临近空间飞行器上的装(挂)载和应用。对于临近空间的开发利用,世界各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