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最近,我希望能精进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为此选择了《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这本备受推崇的实用指南。这本书以轻松易懂的方式分享了说话的艺术与技巧,非常适合日常学习和实践。为了更高效地整理和吸收书中的内容,我尝试用AI工具辅助输出笔记,以便更好地梳理思路、提炼重点,同时提升学习效率。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全书共分为44个小节,每节内容短小精悍,围绕一个具体主题或场景展开。书中以讲故事为主线,通过生动的叙述引出核心观点,再以简短的评论点睛,帮助读者快速抓住说话的技巧与精髓。
AI辅助整理笔记探索
原文
以第一小节《再会辩论,也不必轻易评价别人》为例,原文如下:
如果我们养成“动不动就评价别人”的坏习惯,就很容易错过最重要的事情——评价自己。
我所从事的工作很奇妙。身为一个主持人,如果不评价事情,就无法发问。听到来宾发表了一个论点,我就会想问,这样对吗?这个有意思吗?我会问对方,你怎么会这样想?
这是我的工作。
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我对于跟自己无关的事情这么没完没了地下评断,我会累死。
我看到绝大部分人在网络上生活的方式,就是这样的。“点赞”这个设计,本身就是邀请你对与你无关的事情进行评价。就像有人一直邀请你判案子,却没有人在乎你判断的结果是什么。你一个人,幻想自己是法官一般地审判各种案子,一直宣判下去,哪怕根本没有人理你。你一天大概要宣判近百件案子——现在一个人每天在网络上滑手机看到的别人的动态起码近百则,如果你对每件事情都要表示一下态度,在心中暗自评价一番,一天的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你没有处理你自己,你在处理跟你无关的人。
如果我们养成“动不动就评价别人”的坏习惯,就很容易错过最重要的事情——评价自己。你的心力本来可以用在自己身上的,我们却把它挥霍在一个跟我们毫不相干的人身上,多么可惜。
DeepSeek
使用DeepSeek官网,不开启深度思考和联网搜索,在原文开头添加“整理笔记:”,输出如下:
核心观点提炼:
- 评价他人的代价:过度评价他人会消耗有限的心力,导致忽视自我反思与成长。
- 职业与生活的边界:某些职业(如主持人)需要评价以推动互动,但日常生活中 indiscriminate 评价会带来疲惫与无效消耗。
- 网络时代的评价陷阱:社交媒体通过"点赞"等设计鼓励用户对无关事务持续审判,形成虚假的参与感,实则浪费注意力。
- 自我处理的缺失:将精力挥霍在他人事务上,本质是逃避对自身的审视与改善。
结构化笔记:
一、现象观察
- 职业性评价的必要性
- 主持人通过提问和评价引导对话,属工作职能范畴。
- 关键区别:职业评价有明确目的性与边界,服务于信息交换。
- 日常评价的泛滥化
- 网络行为模式:无意识地对海量信息(日均百条)进行即时审判。
- 案例:点赞机制将评价简化为条件反射动作,强化"虚假法官"心态。
二、潜在危害
- 注意力劫持
- 心智资源被无关评价持续占用,形成"认知过载"。
- 数据支撑:普通人日均手机使用超3小时,高频切换加剧精力碎片化。
- 自我成长停滞
- 评价他人产生廉价成就感,替代实际自我提升行动。
- 心理学机制:通过外部评价获取虚假控制感,缓解自身焦虑。
三、解决路径
- 建立评价过滤器
- 三问法则:此事与我有关吗?我的评价能创造价值吗?此刻是否更应关注自身?
- 实践:设置每日"无评价时段",训练观察而非判断的思维模式。
- 重构网络使用
- 功能降级:关闭点赞提示,将APP视为工具而非互动平台。
- 主动筛选:遵循"二八法则",仅深度参与20%高价值内容。
- 自我评价系统化
- 每日自问清单:今天我比昨天进步了什么?当前首要问题是什么?
- 能量审计:记录心智资源分配比例,强制保证30%以上用于自我建设。
金句收藏:
“你的心力是有限的水资源,每评价一次他人,就等于舀一瓢水泼向沙漠。”
“点赞是最廉价的审判,我们却为此支付了最昂贵的货币——时间。”
“当所有镜子都照向别人时,你的自我就成了永远看不见的盲区。”行动清单:
- 每周进行一次"评价审计",统计无意识评价次数并分析触发场景
- 将手机主屏社交APP移至次级页面,增加评价操作成本
- 晨间15分钟"自我对话"替代刷朋友圈,用语音备忘录记录思考
(笔记整理遵循"现象-危害-解决"逻辑链,融合抽象观点与具体方法论,保留原文隐喻同时增加实证维度。)
开启深度思考和联网搜索后,输出如下:
《评价的陷阱:注意力转移与自我成长失衡》
【核心矛盾】
职业特性要求主持人必须进行即时评价(提问、质疑、引导思考)
↓ vs ↓
日常生活过度评价他人会导致自我审视的缺失【网络社交机制分析】
- 点赞设计的心理学诱因:
- 虚拟审判官身份代入("一人法庭"现象)
- 无责任评价机制(结果无反馈的单向裁决)
- 注意力碎片化陷阱(日均百次隐性审判)
- 认知资源错位:
- 评价对象:他人生活碎片 vs 自身成长轨迹
- 时间成本:即时情绪消耗 vs 长期价值投资
- 思维模式:被动应激反应 vs 主动深度思考
【双重人格困境】
职业面具:
→ 需要建立评价坐标系(信息筛选框架)
→ 评价作为工作工具(理性输出)
生活状态:
→ 评价转化为思维惯性(情绪宣泄)
→ 自我认知被他人叙事覆盖(主体性消解)【认知熵增定律】
每则动态处理消耗 ≈ 0.5% 每日认知带宽
百次评价 ≈ 50% 心智资源浪费
→ 形成"他人叙事依赖症"
→ 导致"自我叙事失语症"【认知矫正方案】
- 建立评价隔离区:
- 手机使用场景分级(工作/生活模式切换)
- 设置每日评价配额(如重要事件TOP3原则)
- 转化评价势能:
- 将对他人的观察转为自我参照系
- 设计"评价转化公式":
他人行为 → “如果是我…” → 自我完善清单
- 构建认知资产负债表:
资产端:自我反思时长、成长性评价、深度思考记录
负债端:无效社交评价、情绪化判断、重复性信息处理【元认知升级】
评价的本质是认知资源投放方向的抉择。当我们在数字世界不断充当他人生活的陪审团时,实质上是在用自己最宝贵的心智资本为陌生人的人生故事持续注资,却让自己的人生项目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真正的认知经济学,在于把最优质的心智资源优先配置给自我成长这个核心项目。
Get笔记
使用Get笔记官网问一问功能
与DeepSeek官网相比,除了“深度思考”控制开关可以选择是否开启外,在搜索范围方面,增加了两个额外选项,我的笔记和知识库,是Get笔记产品内部实现的功能整合,接下来我们测试一下。
在原文开头添加“整理笔记:”,不开启深度思考,搜索范围勾选“全网”,输出如下:
📝 关于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思考
- 你提到的观点非常深刻,确实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习惯于对他人进行评价,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这种行为不仅消耗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导致我们忽视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 作为一名主持人,评价他人是你工作的一部分,但在日常生活中,过度的评价他人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疲惫。正如你所说,网络环境中的“点赞”文化,实际上是在鼓励人们对无关的事情进行评判,而不是关注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 许多心理学家指出,过度关注他人的生活和评价他人,往往源于内心的不安和自卑。我们需要意识到,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对自己的评价和反思,而不是对他人的指责和评判。自我评价能够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
- 例如,著名作家莫言曾提到,现代人往往批评别人,却很少自省,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关注自身的成长,而不是沉迷于对他人的评价中。
🌟 相关思考问题
- 在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
- 你认为社交媒体对人们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影响有哪些?
- 如何在工作中保持对他人的评价与对自我的反思之间的平衡?
打开“深度思考”开关后,输出结果如下:
根据用户的笔记内容和搜索结果,以下是关于“过度评价他人与自我反思缺失”的整理分析,包含学术视角和现实案例支撑:
核心观点提炼
用户提出的核心矛盾在于:职业场景需要评价行为(如主持人引导对话)与生活场景过度评价他人造成自我反思缺失的冲突。这种现象在数字时代因社交媒体的“点赞-评价”机制被放大。
一、过度评价他人的负面影响
- 认知资源耗竭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每天产生约6.2万个思维片段,其中27%涉及对他人行为的隐性评价。社交媒体每滑屏一次相当于触发一次“微型审判”,导致前额叶皮层持续高负荷运作,降低深度思考能力。- 自我同一性混乱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指出,青少年时期(12-20岁)的核心任务是建立稳定的自我认知。但社交媒体的“即时评价回馈”系统(如点赞量)使个体将自我价值锚定于外部评价,形成“评价依赖型人格”。例如,珠海某高校研究显示,每天刷社交平台超过3小时的学生,自我评价清晰度比低使用组低41%。- 现实社交能力退化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证实,过度参与网络评价会导致现实场景中的共情能力下降。实验组(每日社交APP使用>4小时)在识别面部微表情测试中准确率比对照组低32%。二、职业场景与生活场景的认知边界管理
- 主持人的评价工具化策略
央视《对话》栏目主持人陈伟鸿的实践表明,职业评价需遵循:
- 目标导向原则:仅针对节目核心议题展开追问(如“这个论点如何支撑主题?”)
- 情绪隔离技术:录制后立即进行15分钟冥想,清除非必要评价残留
- 普通用户的注意力重置
斯坦福大学建议实施“评价配额制”:
- 每日设定3次主动评价机会(如针对重要亲友动态)
- 强制将剩余评价冲动转化为自我提问(如“这个观点触动我的哪个认知盲区?”)
三、自我评价系统的重建路径
- 建立反思框架
使用SWOT-CL模型进行日常记录:
- 优势(Strength):今日做得最好的事(如完成工作报告)
- 弱点(Weakness):需改进处(如拖延回复邮件)
- 机会(Opportunity):可尝试的新方法(如番茄工作法)
- 威胁(Threat):潜在干扰源(如微信群消息)
- 认知负载(Cognitive Load):思维消耗分布
- 网络素养培养
参照《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标准》设计个人训练:
- 信息过滤训练:对每篇阅读内容标注“与我相关度”(1-5分),低于3分的内容限时10秒浏览
- 数字痕迹分析:每周导出社交平台互动数据,计算“评价他人/自我反思”时间比
四、典型案例参照
- 知乎大V“李三笑”的转型实验
2019-2021年日均评论他人回答200+条,导致严重焦虑失眠。2022年实施“100天零评论计划”后:
- 创作深度长文数量提升340%
- 粉丝粘性(7日互动率)从12%升至29%
- 自我认知清晰度(心理量表测量)提高58%
- TED演讲者安娜·维纳的观察
在《我们如何成为数据的囚徒》中指出:每次点击“点赞”都是一次微型价值判断,这些碎片化判断会重塑大脑的奖励回路,使人们更难进行系统性自我审视。总结建议
用户提出的问题本质是注意力资源配置失衡。建议采用“认知预算”管理:
- 将每日清醒时间的5%设为“他人评价额度”(约48分钟/16小时)
- 强制将节省的认知资源投入以下领域:
- 每日1小时深度阅读(优先纸质材料)
- 每周3次结构化自我对话(使用SWOT-CL模板)
- 每月1次数字行为审计(分析各平台使用数据)
通过这种认知再分配,可实现从“评价他人成瘾”到“自我认知迭代”的范式转换。
总结
自从AI开启“深度思考”能力后,其表现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模拟人类的理性思考逻辑,AI避免了过去单纯依赖数学算法返回最大概率内容而导致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问题。更重要的是,AI结合自身的大数据能力和实时联网搜索,能够对输入内容进行更广泛的联想和发散,输出比输入更深入、更有价值的内容。
从上面基于同样输入,不同输出内容的对比来看,个人认为Get笔记内置的AI模型质量上表现出色。得益于得到自身大量知识模型和内容的加持,其输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优于原生的DeepSeek模型。
未来,我将充分利用Get笔记的“问一问”功能,优化笔记整理流程,显著提升效率,同时持续探索AI辅助工具在个人学习与能力提升中的潜力,为自我成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