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

目录

什么是关键对话?

关键对话的7个原则

一、从“心”开始

二、识别关键对话

三、建立安全感

四、调整思维模式

五、表达观点的技巧

六、倾听的四种技巧

七、促使对话转化为行动

总结


关键对话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它发生在高风险、观点差异大且情绪激烈的情境中,对我们的决策、关系和生活质量有着深远影响。关键对话的适用场合有很多,比如:

  1. 职场场景:

    • 绩效反馈:上级与员工讨论绩效改进问题。

    • 晋升谈话:与领导沟通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

    • 薪资谈判:就薪酬调整与HR或上级协商。

    • 团队冲突:协调同事之间的矛盾,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 裁员或解雇:与员工讨论工作去留问题。

  2. 家庭场景:

    • 夫妻吵架:避免争吵升级,寻找共同解决方案。

    • 亲子沟通:教育孩子、讨论学业或行为问题。

    • 家庭财务:夫妻或家庭成员就大额开支、投资等做决策。

  3. 社交与其他场景:

    • 朋友间矛盾:避免误解升级,修复关系。

    • 医疗沟通:与医生讨论病情、治疗方案或决定是否手术。

    • 法律或商业谈判:面对分歧时,寻求共识,避免诉讼或冲突升级。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 “被动攻击”。指的是一个人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但又不直接表达负面情绪,而是表面上顺从,暗地里敷衍、拖延、不合作。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行为。

与之相反,有些人面对问题时会怒不可遏、激烈冲突,这种行为则是“暴力”的表现。

这两种反应模式——战斗或逃跑,本质上是人类的基因决定的生存机制。

《关键对话》的四位作者 科里·帕特森、约瑟夫·格雷尼、罗恩·麦克米兰、艾尔·史威茨勒,将这种模式概括为 “沉默”“暴力”

当沟通陷入困境时,一方可能选择沉默,关闭心门,拒绝对话;另一方则可能情绪激烈,言语攻击,最终大吵一架、不欢而散。

无论在工作、婚姻还是人际关系中,这都是有害的互动模式。

但沟通高手不会陷入“沉默与暴力”的怪圈。《关键对话》提供了一条第三种路径,让我们在关键时刻,化解冲突,达成共赢。

什么是关键对话?

关键对话 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观点差异大 —— 例如,你认为加班可以提高团队绩效,而你的同事觉得加班只会降低效率。

(2)情绪波动大 —— 例如,你发现下属私自篡改数据,内心愤怒不已。

(3)影响风险高 —— 例如,一次对话可能决定项目成败,或者影响亲密关系的未来。

面对关键对话,通常会有三种结局:

(1)逃避 —— 选择沉默,回避问题。

  • 示例: 经理发现员工迟到,但不想引发冲突,于是装作没看到,久而久之,团队纪律松散。

(2)主动面对,但结果糟糕 —— 沟通升级为争吵,双方关系恶化。

  • 示例: 夫妻因家务分配问题发生争执,双方越吵越激烈,最后一句话不说冷战三天。

(3)主动面对,达成双赢 —— 高效沟通,问题得到解决。

  • 示例: 主管发现团队协作有问题,通过开放讨论,让大家一起制定改进方案,最终提高效率。

真正能在关键对话中保持良好表现的人 凤毛麟角

但《关键对话》提供了7个原则,帮助我们面对人生的重要时刻,取得良好结果。

关键对话的7个原则

一、从“心”开始

婚姻破裂的原因——“性格不合”。但实际上,双方之间并没有无法调和的重大矛盾,主要是因生活琐事争吵不断,甚至翻旧账、互不相让,经常吵到深夜。这种长期的冲突让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只能选择分开。

剖析其背后的心理动因

  1. 争胜心理
    许多人在对话中都希望“赢”,但过度追求胜负往往导致沟通失败。

  2. 情绪报复
    争吵时,愤怒的情绪会让人从“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转变为“想让对方难受”。

正确的沟通方式是关注真正的目的。在关键对话中,要思考:

  • 我们希望建立怎样的关系?

  • 是赢得争论更重要,还是维持关系更重要?

二、识别关键对话

当对话出现以下特征时,意味着进入了关键时刻:

  • 情绪高涨:双方因话题激动,情绪影响判断。

  • 观点分歧:双方的看法大相径庭。

  • 影响重大:结果可能对双方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不加以控制,沟通往往会走向 “沉默”“暴力”

沉默的三种形式

  1. 掩饰 —— 轻描淡写,隐藏真实想法。

  2. 逃避 —— 故意避开敏感话题。

  3. 退缩 —— 彻底退出沟通,不再表达。

暴力的三种表现

  1. 控制 —— 试图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2. 贴标签 —— 通过贬低或定义对方否定其立场。

  3. 攻击 —— 讽刺、指责,甚至恶语相向。

如何应对?

当察觉对话进入沉默或暴力状态,应暂停谈话,调整情绪,重新营造安全感。

三、建立安全感

沟通的氛围 远比沟通的内容更重要。如果对方感受到威胁或不被尊重,就会产生防御心理,难以有效交流。

如何判断安全感是否受损?

  • 共同目标是否明确 —— 对方是否认同你对话的出发点?

  • 相互尊重是否存在 —— 你的言辞是否让对方感觉被尊重?

恢复安全感的策略

  1. 道歉 —— 若你的话语让对方感到不适,适当道歉以缓和关系。

  2. 对比法 —— 先说明你的真实意图,再澄清你不想造成的误解。

    示例
    “我并不是说你的方案不好,我只是想看看是否有优化的空间。”

四、调整思维模式

情绪并不是直接由事件本身引发的,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解读决定的。

举个例子:假设你走在街上,一个陌生人突然冲你大喊大叫,你可能会愤怒。但如果有人告诉你,对方是精神病患者,你的情绪可能会变成同情或害怕。

这说明:

  • 事件 → 个人解读 → 情绪反应

如何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

  1. 区分事实与个人解读 —— 先搞清楚事实,不急于下结论。

  2. 换个角度看问题 —— 试着假设更积极的可能性,避免主观臆测。

五、表达观点的技巧

在沟通中,如果观点表达方式不当,容易引发对方的抵触情绪。

建议采用“综合陈述法”,包含以下五个要素:

  1. 描述事实 —— 以客观信息为基础,避免过度解读。

  2. 表达个人观点 —— 分享你的想法,但不要用绝对化语言。

  3. 邀请对方反馈 —— 鼓励对方表达不同意见。

  4. 试探性表达 —— 用温和的方式呈现观点,而不是强硬表述。

  5. 鼓励交流 —— 如果对方沉默,主动询问:“你怎么看?”

六、倾听的四种技巧

良好的沟通不仅仅是表达观点,倾听 也是重要环节。

  1. 主动询问 —— 例如:“你怎么看这件事?”

  2. 确认情绪 —— “我感觉你有些不开心,发生什么了吗?”

  3. 重新描述 —— 复述对方的观点,以示理解:“你的意思是……对吗?”

  4. 适当引导 —— 如果对方难以启齿,可以帮助他们开口。

    示例:“是不是觉得这个方案的分成比例不太合理?”

七、促使对话转化为行动

沟通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讨论。

行动转化的四个关键点:

  1. 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 —— 避免“集体负责”等于“无人负责”。

  2. 目标明确 —— 设定清晰的执行计划。

  3. 规定截止时间 —— 避免无限期拖延。

  4. 建立跟进机制 —— 监督和检查执行情况。

总结

《关键对话》带来的两大核心收获:

  1. 学会识别“沉默”与“暴力”模式

    • 关键时刻,第一步是意识到对话正在失控。

    • 只有识别问题,才能采取正确的沟通策略。

  2. 营造安全感,让对方愿意交流

    • 让人感觉舒服,沟通才会顺畅。

    • 关键不在“赢得对话”,而在“赢得关系”。

沟通能力决定了我们在职场和生活中的影响力。《关键对话》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教会我们在重要时刻,不再选择“沉默”或“暴力”,而是找到更好的第三种方式,实现共赢。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rs勿忘初心

您的鼓励将是我的最大创动原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