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循环
文章平均质量分 66
生态学者
公众号【生态学者】:关注土壤、植物、微生物及动物等领域的最新及经典的研究资讯。欢迎投稿科研进展/专刊征稿/招聘/讲座等,联系邮箱:ecologist_all@163.com亦或添加VX:The-Ecologist
展开
-
东北师范大学 Science子刊 揭示干旱对SOC及其组分响应的差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干旱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这对生态系统,尤其是草地和灌木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土壤有机碳(SOC)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碳汇功能。特别是在不同干旱条件下,土壤中的颗粒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有机碳(MAOC)的响应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研究干旱对SOC及其组分的影响,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研究结果强调了干旱指数在调控SOC响应中的关键作用,为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原创 2024-10-09 13:06:34 · 282 阅读 · 0 评论 -
GCB | 中国森林土壤碳分解温度敏感性的生物地理格局
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Q10)是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参数。然而,由于我们对Q10空间异质性认识的缺乏,土壤碳-气候反馈的方向和强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解中国森林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和Q10的生物地理格局及其控制因素,因此,研究表明,下一代碳循环模型需要纳入土壤碳分解的生物地理分异特征,以提高碳-气候反馈的预测精度。本文首发于“生态学者”微信公众号!原创 2024-07-19 17:38:28 · 320 阅读 · 0 评论 -
Nature正刊 最新重磅!全球森林碳汇的规模、趋势、影响因素!
2023年大气CO2浓度超过了420ppm,气候变化正在接近潜在的临界点,除非采取紧急行动,否则将对未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最具挑战性的因素之一是需要大规模的“负排放”,以弥补无法消除所有化石燃料排放的不足。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汇之一,其对CO2的吸收能力对于缓解气候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森林碳汇的稳定性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变化趋势仍存在许多未知。本研究对森林碳汇的估计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其他方法,包括大气CO2观测和反演模型、动态全球植被模型(dgvm)和质量平衡评估。原创 2024-07-19 17:31:21 · 1413 阅读 · 0 评论 -
Nature Climate Change | 气候暖化使土壤碳库易受微生物快速降解影响
整个北半球土壤有机碳总量的一半富集在北极地区,其原因是气温较低导致微生物对永久冻土带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缓慢,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北极出现了明显的升温,因此形成微生物活动加剧,使得土壤有机碳大量转化为二氧化碳,产生更严重的温室效应,其生态后果常被提起,但机理一直未能厘清。永久冻土带地上、地下生态过程响应气候暖化的机理示意图。原创 2024-07-11 17:44:40 · 290 阅读 · 0 评论 -
Science正刊!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等揭示全球陆地植被强烈碳吸收和周转的放射性碳证据!
然而,目前对于植被和土壤的碳交换过程及其规模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限制了我们对全球碳循环机制的理解和气候变化预测的准确性。因此,全球植物可以获得的额外的14C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测量生物圈吸收碳强度的工具。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性问题。植被和土壤作为地球上主要的碳库,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存储能力对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影响。这对于提高未来气候变化预测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植被碳库的稳定性和保护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原创 2024-07-11 17:27:01 · 626 阅读 · 0 评论 -
瑞典农业科学大学《Nature Geoscience》(IF=18)!揭示北方森林碳汇对干旱的响应机制!
北方森林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11%,储存了全球陆地碳储量的约三分之一。因此,它们被认为是减缓气候变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环极寒带地区是气候变化速度最快的地区。这包括更频繁和更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预计这些事件将在21世纪削弱该生物群系的C汇强度。因此,推进我们对森林C循环如何响应干旱的理解对于改进北方森林C循环-气候反馈的预测至关重要。图2 森林NEP的干旱响应及其组分通量。本文首发于“生态学者”微信公众号!本文首发于“生态学者”微信公众号!图1 干旱和对照时期的环境状况。原创 2024-06-19 11:57:00 · 338 阅读 · 0 评论 -
美国犹他州立大学《Nature Geoscience》(IF=18)!揭示草本植物对土壤有机碳的重要贡献!
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碳固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这个背景下,热带草原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碳固定区域。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在热带草原中种植树木,以期望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但是,热带草原中的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草本植物,因此这种做法可能会忽略草本植物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从而低估了热带草原中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本文首发于“生态学者”微信公众号!原创 2024-06-17 21:14:58 · 422 阅读 · 0 评论 -
GCB | 基于36年5个生态系统观测数据发现表层土壤深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对全球粮食安全和促进碳固存至关重要,但生产力受到气候变化以及火灾、干旱、洪水、霜冻频率增加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压力。了解控制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变异的不同因素和机制,为维持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和增强生态系统恢复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土壤是陆地碳、养分和生物群的主要储存库,是植物生长和全球生态系统繁荣的核心栖息地。目标是解决以下问题:(1)表土深度与GPP的关系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是否一致(例如,自然生态系统与管理生态系统)?(4)表层土壤深度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有多大影响?原创 2024-06-03 01:55:50 · 865 阅读 · 0 评论 -
GCB综述 | 影响土壤碳储量和土壤碳动态的主要过程及相关过程的数学模型
土壤在底土(深度低于0.2 m)中储存了大量的碳,这些碳通常是古老的,据信在几个世纪到几千年的时间里是稳定的,这表明底土碳封存(CS)可以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一种战略。以碳固存为目的管理土壤意味着可以准确量化新碳输入的归宿和运输时间。地下土壤碳动态的数学模型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用来估计由于土地管理而产生的新碳的数量和持久性。本文的指导问题是,了解土壤C通过垂直剖面移动的过程是否有助于我们评估与气候变化缓解相关的时间尺度上的C储存和持久性。原创 2024-04-26 11:00:51 · 599 阅读 · 0 评论 -
GCB | 中国亚热带森林的碳—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基于BEF-China平台4600个物种的大型数据集
我们尤其缺乏跨多个营养水平和已建立森林的信息,其中碳储量、林龄和树木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碳-生物多样性关系。图1 7个地上(绿色)和地下(棕色)营养类群生物多样性关系的效应量,以及不同林间碳储量下所有营养类群的平均多样性测度。图2 树种丰富度(绿色)、林龄(橙色)、木本植物多样性(绿色)和碳储量(灰色)对总体多样性的影响。https://doi.org/10.1111/gcb.16829(评论文章)https://doi.org/10.1111/gcb.16697(原文)原创 2024-04-26 00:15:33 · 1018 阅读 · 0 评论 -
南京林业大学阮宏华团队揭示干旱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残留物碳的影响
美国Puerto Rico大学邹晓明教授,加拿大Lakehead大学陈汉教授,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塞维利亚自然资源和农业生物学研究所(Instituto de Recursos Naturales y Agrobiología de Sevilla,IRNAS) Manuel Delgado-Baquerizo教授为本文的合作作者。土壤微生物残体碳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残体碳的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土壤中微生物残体碳对干旱的响应及其机制还不清楚。原创 2024-04-23 15:18:47 · 781 阅读 · 0 评论 -
Nature Geoscience | 近十年来北方森林和温带森林是全球主要的碳汇
植物生物量的增加在碳固存以减缓气候变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环境和土地利用变化下陆地碳储量的变化仍然是区域和全球碳预算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原创 2024-04-14 11:56:45 · 461 阅读 · 0 评论 -
余振、刘世荣院士、朴世龙院士、周国逸等最新Nature Communications(IF=18)!揭示中国森林固碳潜力
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森林碳潜力的报告估计仍然不一致。例如,中国已承诺从2021年起将其人工林面积扩大4950万公顷(Mha),以增强土地碳汇。然而,适应气候变化的适当造林树种还没有确定。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预计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将成为一个巨大而持久的碳汇。然而,由于有限的长期可靠观测数据、不同的核算方法以及不同的森林经营计划和策略。然而,目前的研究差距主要在于缺乏对上述关键因素的集体考虑,这进一步制约了以往对中国森林持碳能力的评估。中国碳汇峰值出现的时间和幅度。原创 2024-04-13 11:14:50 · 841 阅读 · 0 评论 -
New Phytologist | 丛枝菌根真菌介导的土壤有机质动态过程的新概念框架
以前的研究强调AM真菌产生的有机化合物是聚集体形成和SOM储存的持久结合剂。这一概念忽略了由AM真菌活动介导的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这些过程驱动SOM的生成、再加工、重组和稳定。以往的研究往往强调AM真菌产生的有机化合物作为“结合剂”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有机质的固持,但忽视了AM真菌介导的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土壤有机质的动态调控作用。丛枝菌根真菌(AM)在土壤有机质(SOM)的形成和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丛枝菌根(AM)真菌介导的土壤有机质(SOM)动力学的新概念框架。原创 2024-04-10 10:48:01 · 863 阅读 · 0 评论 -
GCB | 长期气候条件的变化会改变干旱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
已有研究预测的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情景包括长期平均气候条件的变化和干旱等极端事件的加剧。土壤微生物是这些过程的关键,其依赖于水和温度动态。因此,有关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碳氮循环的反馈机制可能会受到影响。有研究表明,微生物暴露在越来越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会影响它们的应激反应。此实验于2019年6月在该系统进行在为期四周的干旱和再湿润处理。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通过针对生理指标(如碳利用效率、生长速度或细胞保护化合物的积累)来考虑这一点。长期操纵平均气候条件会改变干旱对耕地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2022年3月23日。原创 2024-04-04 15:07:25 · 531 阅读 · 0 评论 -
浙江大学罗忠奎团队:全球全剖面土壤有机碳周转与固持系列研究进展(7篇)
土壤有机碳周转时间(turnover time)表征了碳元素从进入土壤到离开土壤所经历的时间,土壤有机碳年龄(soil carbon age)则表征了碳元素在土壤中滞留的时间,二者是理解土壤有机碳形成、转化及其稳定性的核心指标。但是土壤有机碳周转过程难以直接观测,准确定量不同土层碳输入也极具挑战,与之相对应的全剖面土壤有机碳储量数据也较为缺乏,迄今关于全球尺度全剖面土壤碳输入、周转时间和年龄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客观认识。土壤有机碳的周转时间和年龄之间的关系含有碳输入固持效率的关键信息。原创 2024-04-02 12:04:05 · 1461 阅读 · 0 评论 -
剑桥大学最新Nature Climate Change!提出一个新统计模型,更准确地预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全球干旱地区的社会性问题越来越严重,而这些地区的森林和草原经常遭受火灾。火灾会对土壤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全球干旱地区,火灾对土壤有何影响仍不清楚。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全球干旱地区的碳循环,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全球热带稀树草原土壤碳对火灾频率变化的敏感性。原创 2024-03-28 17:11:38 · 484 阅读 · 0 评论 -
植物所杨元合研究组:青藏高原冻土微生物残体碳的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多年冻土融化,其中的碳开始被微生物利用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甲烷,导致可能的碳气候反馈。因此,准确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多年冻土碳动态,了解微生物残体碳在多年冻土沉积物中的空间分布和主要驱动因素至关重要。研究人员比较了多年冻土沉积物和活动层中微生物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并探究了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的主要决定因素。他们收集了气候因素(例如平均年温度、平均年降水量)、土壤变量(例如活动层厚度、土壤湿度、土壤质地)以及微生物性质(例如基于磷脂肪酸分析的真菌和细菌生物量)的数据。原创 2024-03-26 11:58:09 · 469 阅读 · 0 评论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首次提出并定量“碳汇垂直递减率”!成都山地所在山地碳汇海拔格局取得新进展
海拔对山地植被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的亚历山大·冯·洪堡,甚至更早。山地植被是重要潜在碳汇,但全球仍缺乏对山地碳汇海拔格局和变化的清晰认识。山地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3,是研究碳汇海拔格局的天然实验室。同时,近二十余年来涡度监测网络建设为探究碳汇的海拔格局提供了重要机遇。该研究得到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西部交叉团队”重点实验室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自主部署项目等资助。原创 2024-03-25 19:35:29 · 484 阅读 · 0 评论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 全球滨海湿地的碳累积速率、影响因素及气候变化下的固碳潜力
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固碳能力远超陆地和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滨海湿地拥有更强的固碳能力,可以更高效地从大气中吸收CO2气体并将其稳定储存起来。与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滨海湿地的单位面积碳埋藏速率是前者的几十到上千倍。,并提取这些样点的环境因子,如温度、降水、海拔高度、海平面上升速率、悬浮物浓度、潮差、高低潮位、台风影响因子、植被类型等,进行数据分析。图3 预测2100年滨海湿地固碳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图1 全球滨海湿地的空间分布和观测到的碳积累点。图2 全球滨海湿地固碳的预测变化。原创 2024-03-24 19:08:29 · 535 阅读 · 0 评论 -
SBB Meta分析 | 全球土壤碳循环过程对氮磷添加交互作用的响应
氮(N)和磷(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元素,在陆地碳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尽管许多野外实验或meta分析论文都对氮、磷或两种养分同时添加如何影响地上、地下碳循环关键过程进行了广泛报道,但有关氮磷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地下碳循环的研究仍显缺乏,因此限制了人们在未来氮磷输入不平衡加剧背景下准确利用模型模拟陆地碳循环过程的能力。本研究强调了土壤微生物在影响地下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确定了一些关键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将被应用到碳循环模型中,以预测未来氮磷沉积增加对陆地碳吸收的影响。原创 2024-03-24 19:07:22 · 552 阅读 · 0 评论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颗粒有机物是土壤有机碳的功能组分
本研究定量评估了微生物分解凋落物与持久土壤碳库的平行形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微生物碳与矿物表面的关联。原创 2024-03-18 23:41:47 · 2339 阅读 · 0 评论 -
GCB | 傅伯杰院士团队揭示干旱对中国旱区土壤总碳的影响及驱动路径
研究基于我国北方旱区近4000公里的样带调查分析,发现沿干旱梯度土壤有机碳呈线性下降,而土壤无机碳呈突变增加,土壤总碳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原创 2024-03-19 00:18:12 · 877 阅读 · 0 评论 -
GCB | 华南植物园邓琦/地环所陈骥等揭示全球土壤有机碳对氮沉降响应的深度依赖性
邓琦/陈骥等揭示全球土壤有机碳对氮沉降响应的深度依赖性原创 2024-03-18 17:12:37 · 544 阅读 · 0 评论 -
Nature Communications 综述 | 土壤碳固存的复杂性:矿物结合有机物& 颗粒有机物 (全文翻译)
本研究从矿物结合有机物(MAOM)库& 颗粒有机物(POM)库的形成途径、差异、影响因素等出发,提出了一个土壤碳库相关管理策略框架,即分库管理,因地制宜。研究指出使管理策略与土壤碳库的复杂性保持一致,将是解锁和保持土壤作为可持续碳汇的关键。原创 2024-03-18 23:38:50 · 2161 阅读 · 0 评论 -
Nature Geoscience | 全球尺度土壤碳库的气候温度敏感性:颗粒碳&矿物结合碳
本研究利用矿物结合和颗粒土壤C的全球网格化数据产品来量化这两个库之间土壤有机C的分布及其各自在全球尺度上的气候温度敏感性。然后在12个全球模型的集合中评估了受保护(矿物结合)和未受保护(颗粒类)土壤C储量的分布和温度敏感性原创 2024-03-18 23:30:41 · 1243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