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212)
- 收藏
- 关注
原创 耶拿大学最新《Nature》子刊! 揭示土壤生物群落历史在维持地下多营养层功能中的关键作用!
经过4个月的实验,研究者通过测量土壤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和能量流动,评估了地下多营养层的功能。研究发现,土壤生物群落的历史显著增强了地下多营养层的功能,主要通过改变生物量和群落平均体重的变化来实现。特别是,研究指出,破坏土壤群落稳定性的干扰可能会阻碍土壤生物驱动的生态系统功能,而恢复这些功能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本研究通过模拟不同植物和土壤生物群落历史的实验,探讨了土壤生物群落历史对地下多营养层功能的影响,揭示了长期群落组建过程在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性。
2025-01-14 10:32:56 113
原创 国人佳作Meta分析登上《Nature》正刊! 揭示全球植物多样性对生产力影响的机制!
净生物多样性效应(NE)可进一步划分为互补效应(CE;由生态位划分、非生物促进和生物反馈驱动)和选择效应(SE;由于高产物种的过度比例表现)。以往的研究表明,林龄和植物功能指标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影响植物BEFs及其组分(CEs和SEs)的大小。然而,在具有不同多样性、生态系统类型、气候和林龄的全球BEF实验中,驱动不同结果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BEFs)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焦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多样性可以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如生产力。
2025-01-13 00:00:10 360
原创 内蒙古大学徐柱文团队发现降雨量而非降雨频率影响植物养分回收效率
全球变化改变了大气的水循环模式,模型预测未来在北半球发生干旱事件的频率将会增加,此外,伴随着氮沉降的加剧,这将对草地养分回收效率产生重要影响。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聚焦单一的干旱方式或氮添加对养分回收的影响。很少有研究关注草地养分回收效率对不同干旱情景响应,特别是在氮沉降同时增加的状况下的响应。干旱和氮添加调节植物叶片N和P回收效率的驱动机制。
2025-01-12 23:49:12 255
原创 华南植物园叶清团队,再发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风速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显著。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力特性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和适应能力。然而,尽管风速被认为是影响植物水分平衡的重要因素,全球范围内风速对植物水力特性的具体影响机制仍不明确。这一发现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生态恢复和植物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025-01-12 23:45:41 265
原创 西北师范大学魏伟教授团队在干旱对陆地水储量的影响研究中获得进展
西北师范大学魏伟教授研究团队和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王旭峰团队合作,以CMIP6项目的5个不同情景(History、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的地表温度(LST)、叶面积指数(LAI)和降水(P)数据,利用空间距离模型,概率分布函数和累积分布函数,构建了全新的标准化温度植被降水指数(STVPI),在多角度验证该指数科学、有效性的基础上,利用该指数监测了全球干旱状况,该指数也被用于监测全球干旱状况和调查陆地储水量(TWS)的抗旱稳定性。
2025-01-12 23:41:35 914
原创 5本国产期刊被SCIE正式收录!最高影响因子42.9
期刊评价:2024首获影响因子就高达20.2,官宣审稿人的评论通常会在 40 天内返回给主要作者/通讯作者,总体上效率挺快。期刊评价:2024首获影响因子就高达10.6,且审稿速度比较快,初审仅5天,投稿到录用约74天,虽然是开放获取期刊,但出版费用由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承担,因此作者无需支付文章处理费。期刊评价:2024首获影响因子就高达7.7,该刊审稿速度较慢,投稿到录用基本需要1年左右,录用到见刊时间也需要1年左右,所以大家投稿是需要预留出时间来,也需要耐心等待,出版费2000美元。
2025-01-12 23:35:57 385
原创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生一作在1区TOP期刊发表城市森林生物量估算的最新成果!
本研究以哈尔滨城市林业示范基地为典型研究区,首先结合无人机激光雷达和多光谱的技术实现了城市森林物理排列、三维体积和生物生理特征等FSD的准确监测,深入地探讨了通过FSD异速生长模型估算城市森林AGB的最佳参数组合、估算精度,确定了经相关性筛选的FSD(Hmean、GFP、rumple、VAI、VVol和cv)能够通过异速生长的幂律关系提高AGB估算精度至0.799(R2b=0.799,RMSEb=2.79 kg/m2,MAEb=2.194 kg/m2)(图1)。图2 AGB估算结果的空间可视化。
2025-01-05 00:49:00 362
原创 《Nature》子刊!基于829337条数据和15个群落数据集揭示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机制!
该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加利福尼亚植物区系的349种维管植物的气候生态位,利用829,337条记录数据,结合15个长期群落组成数据集(来自12项观测研究和3项全球变化实验),探讨了草地群落在气候生态位空间中的组成变化。研究发现,草地群落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显著向温暖和干燥的地区迁移,迁移速率为每年0.0216 ± 0.00592°C和-3.04 ± 0.742 mm。此外,该研究强调了短命物种在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4-12-31 01:00:26 151
原创 GCB | 亚高山森林土壤固碳对磷添加的响应机制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活动导致的磷输入和大气磷沉降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磷可利用性,这会改变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活性以及有机质分解和固存等诸多方面,进而会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环节之一的土壤碳循环和储存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磷增加的背景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组成和稳定性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全球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上述发现有助于准确评估和预测日益增加磷有效性背景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反馈,为提高地球系统模型对土壤固碳功能的预测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12-29 01:00:25 378
原创 GCB Meta分析 | 氮沉降对全球森林碳汇的影响
为了检验磷限制是否可以解释热带森林(由于内在磷限制)和温带和寒带森林(由于高氮输入)对氮添加缺乏响应,作者还纳入了评估磷添加对树木木质生物量的影响的实验。(ii)林分特征(生物群系、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林龄、环境氮沉降)和试验因素(N或P添加水平、氮肥形式)对碳氮(或碳磷)的影响如何?即使在土壤中含碳最多的地区(即土壤是最大的碳库),生物量往往仍然占固碳的大部分(即生物量是最大的碳汇)。粉色=热/亚热带森林。我们发现热带森林对磷的添加没有显著的响应,因此热带森林对N不响应的普遍假设无法得到证实。
2024-12-29 00:58:14 881
原创 GCB | 基于中国3425 km范围内的10个森林样点的研究发现微生物性状决定土壤碳排放对碳输入的响应
因此,土壤微生物极大地促进了土壤碳储量的累积和分解,并有可能影响气候和全球碳循环之间的反馈。尽管它很重要,但该过程背后的微生物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尚未确定。在土壤中,作为对新鲜碳输入(如葡萄糖)的响应,激发效应可使CO2通量增加380%至减少50%。因此,这一过程是推动陆地碳循环的重要机制,需要了解这一过程,以正确估计气候变化下的全球碳反馈。这一认识很重要,因为它促进了我们对微生物在大陆尺度上介导土壤-气候反馈的机制的理解。,试图揭示微生物性状解释了从热带到寒冷区域的森林生物群落土壤激发效应的变化。
2024-12-24 14:04:08 242
原创 《Nature》子刊!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地下共生关系的重要性!
基于此,本研究人员通过控制温室实验,操纵了两种主要类型的菌根真菌——外生菌根真菌和内生菌根真菌的存在,并使用了一系列同种和异种竞争者的密度,来探讨菌根真菌在植物竞争与共存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内生菌根真菌的存在能够均衡植物之间的适应性差异,稳定竞争关系,从而为宿主物种的共存创造条件。总之,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菌根真菌不仅是植物生长的促进者,更是植物群落共存的关键调节者。另一方面,不同功能特性的菌根真菌可能通过增加养分生态位的分隔,促进植物物种的共存。
2024-12-24 13:50:42 218
原创 《PNAS》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多样性塑造土壤动物体型大小的生态学机制
2)单一细菌物种环境下,细菌的次生代谢物是捕食者体型的主要决定因素,在高细菌多样性环境中,有害次级代谢产物的重要性显著下降,细菌的体型大小成为预测捕食者体型的关键因素 (图3,图4);3)捕食者更倾向于捕食大型微生物,这是捕食者适应多样性环境的生态学策略 (图3),体现了捕食者与猎物间的“大小匹配”关系。本研究基于122种已测序的细菌组成的合成群落,设计了单一物种到50种物种的多样性梯度,并引入4种线虫捕食者,通过测量超过15,000个线虫个体,系统探索了微生物群落特征对捕食者体型大小的影响 (图1)。
2024-12-19 16:13:40 709
原创 GEB Meta分析 | 气候变暖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取决于植物多样性
气候变暖正在影响全世界的生态系统,通常对生物多样性和一系列生态系统功能产生有害影响,如植物生长、碳固存和疾病抑制。更大的植物多样性通常会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因为它代表了更大的特征多样性,使群落更有可能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互补效应),或通过更大的可能性存在更高产的物种,也称为选择效应。(a) 低(ENS<10)和高多样性(ENS>10)群落中有效物种数(ENS)和AGB对变暖的响应。图3 多样性、群落优势度和变暖幅度对低(a)和高(b)多样性群落中由变暖引起的地上生物量(AGB)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2024-12-19 16:09:54 447
原创 最新消息!elife 解除 on hold!
最新消息,elife硬刚科睿唯安告一段落!12月10日,双方达成一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继续收录eLife评估为“可靠”或以上的文章,但考虑部分索引的期刊没有资格获得JIF,eLife将编入ESCI且明年的JCR不会获得JIF。这意味着93%的eLife论文将继续被索引,而其余7%的“不完整”和“不充分”的VOR将不再有资格收录到Web of Science 中,而今天,elife也正式解除on hold。
2024-12-19 16:03:22 94
原创 植物所白永飞团队Ecology Letters最新成果!揭示菌根共生在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关键作用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白永飞研究员团队等利用中国1315个草地站点的广泛物种调查数据,探讨了菌根共生对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相反,非菌根共生物种对随机过程的影响更强,突显了随机事件在塑造群落结构中的重要性。本研究揭示了菌根共生在驱动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中的关键但常被忽视的作用。菌根共生是指植物根系与土壤中的真菌形成的互利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和生态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理解菌根共生在草地植物群落中的作用,对于生态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菌根共生对不同草地类型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影响。
2024-12-17 10:50:18 343
原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扬团队FEM: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林主要树种的干旱适应性!
相反,刺槐具有更高的干旱恢复力,其具有较高的恢复力(Recovery),更快的恢复时间(Recovery period)和年均恢复速率(Average recovery rate)(Fig. 2)。3.黄土高原刺槐和油松干旱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树木大小(DBH)和年龄(Age)通过影响Gpre和树木的气候敏感性进而作用于刺槐的生态弹性(Fig. 3, 4)。C., 针叶树)的8个配对样点,结合树木年轮和生态弹性的研究方法,解析了不同树种干旱适应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人工林发展和管理提供了新的见解。
2024-12-15 00:04:32 389
原创 GCB | 杨元合课题组: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深度依赖驱动因素
SEM分析表明,微生物残体C主要且直接受到植物C输入和矿质保护的影响(图3a),标准化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48和0.55(图4a)。与表层土壤相比,矿物保护对深层土壤微生物残体C变化的解释比例(30.1%)远高于植物C输入(4.1%)(图2b)。图1 青藏高寒草地表层(b)和底土(d)微生物残体C采样点的地理分布(a)和频率分布(d),以及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整个高寒草地两种土壤深度微生物残体C的比较(C)。图3 结构方程模型: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表土(a)和底土(b)微生物残体C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2024-12-15 00:01:39 818
原创 Nature 子刊(IF=27)| 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氮影响的时间效应
土壤氮(N)的可用性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植被是外界氮进入土壤的主要途径,对土壤氮循环的调节起着决定性作用。植物多样性可以提高植物生产力和氮利用率,同时减少土壤氮流失,因为群落内植物物种之间的氮吸收在空间、时间或化学形式上存在差异。同时植物多样性导致的更高生产力和相关的氮保留增加了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对的输入,从而增加了土壤的氮输入量(图1)。由于土地利用变化而导致了全球范围内植物多样性有所降低,但其对土壤氮的影响仍不确定。,研究了随着时间推移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2024-12-14 23:53:50 216
原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邓蕾课题组GCB最新成果!
通过在退化土地上建立草原或森林进行植被恢复是扭转全球从净碳源向净碳汇转变的有效策略,植被恢复期间持续的植物碳输入可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固存。在对SOC平衡影响最大的影响因素中,碳利用效率(CUE)是决定SOC初始命运的关键参数,其表示微生物用于合成代谢的有机碳的比例。之前的一项研究表明SOC含量随CUE增加而增加,是全球碳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尽管CUE具有预测全球SOC变化的潜力,但是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CUE与SOC的关系尚存在争议,这限制了气候变化下土壤固碳动态预测的准确性。
2024-12-14 23:51:47 305
原创 GCB | 植物所杨元合团队:氮输入通过改变植物-微生物-矿物的相互作用提高微生物碳的利用效率
为了评估氮诱导的碳可及性变化对微生物CUE的影响,测定了多种指标,包括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矿物相关有机碳(MAOC)以及与活性铁 结合(OC-Fe)和钙结合(OC-Ca)相关的碳含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量化了氮诱导的矿物保护和碳可及性变化以及其他因素对微生物CUE的相对和交互影响。(ii)确定氮诱导的矿物保护变化和碳可及性在调节微生物CUE中的作用。微生物的生长和呼吸作用是土壤C循环的核心,因为这些微生物的生理特性最终决定了土壤C的去向。微生物C代谢对氮添加响应的示意图。
2024-12-14 23:50:09 158
原创 Nature 子刊(IF=31)!全球68个国家1880个表层土壤样本,首次系统性评估多种全球变化因子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壤碳储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极端天气以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氮沉降等全球变化压力,正逐渐侵蚀着土壤中的碳储存能力。然而,目前对于多种全球变化压力同时作用下土壤碳储存的变化情况知之甚少。因此,了解这些压力对土壤碳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至关重要。通过减少全球变化压力,我们可以有效保护土壤碳,从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总之,这项研究为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壤碳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024-12-14 23:46:07 506
原创 New Phytologist | 地理资源所寇亮、王辉民研究员等揭示演替早期森林根经济空间及物种共存地下基础
事实上,根系养分获取由土壤物理空间探索能力(量)和养分生理吸收速率(效率)共同决定,然而根经济空间研究很少涉及这一生理性状。近年来,相关研究虽报道了根系形态与生理性状间的共变关系,特别是比根长与氮吸收速率之间甚至呈现负关系,但生理吸收效率在根经济空间中的位置仍是未知。因此,将根系养分吸收速率纳入到根经济空间,对于全面深入理解物种地下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关于演替物种地上资源利用分异特征已较为明晰,但不同演替阶段物种地下策略如何分化以实现共存,仍是亟待探索的重要科学问题。
2024-12-14 23:41:27 417
原创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生一作在GCB发文揭示土壤活性矿物主导有机碳的全球分布!
因此,深入研究铁铝氧化物的空间分布及其对SOC空间变异的重要性,对于减少土壤碳动态预测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未来的矿物-有机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混合效应模型表明,铁铝氧化物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贡献显著,在表层土壤和底层土壤中分别解释了33%和34%的变异(图3),这一比例高于气候、土壤性质和植被因子的综合作用。研究采用了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模型生成全球铁铝氧化物的分布图,并通过混合效应模型和方差分解分析,深入剖析矿物、气候、植被和土壤性质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相对贡献。
2024-12-14 23:38:35 428
原创 Ecology Letters | 全球草地氮抑制甲烷汇的磷缓解作用:野外实验+Meta分析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贡献了全球20%的气温变化。草地生态系统每年吸收大量大气甲烷,可以减缓气候变暖。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氮沉降增加能够抑制草地甲烷吸收,但磷沉降如何影响草地甲烷的吸收及其在全球尺度上的影响尚不清楚。图3 CH4和NH4+对甲烷单加氧酶(MMO)的竞争示意图。图2 全球N和P对草地生态系统CH4吸收影响的荟萃分析。图1 野外实验中N和P对草地生态系统CH4吸收的影响。为了解决上述科学难题,
2024-12-14 23:29:18 272
原创 GCB | 地上和地下生产力稳定性对氮添加的解耦响应
然而,迄今为止的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尺度上(即在单一群落内)ANPP的时间稳定性上。氮添加是否会影响BNPP和NPP的稳定性,以及这些影响是否会传播到更大的空间尺度,目前尚不清楚。作者假设: (1) 在局部和更大的空间尺度上,氮的添加会降低ANPP的时间稳定性,但不会降低BNPP的时间稳定性;(2) 在局部和更大的空间尺度上,物种之间和群落之间的异步动态会调节稳定性。稳定性定义为净初级生产力 (NPP) 随时间的不变性,衡量为NPP的时间平均值与其标准偏差的比率。
2024-12-14 01:53:55 193
原创 Nature Communications | 武汉理工大学方临川团队揭示优化覆盖作物实践对全球农业可持续性的提升潜力
豆科和非豆科覆盖作物的双作种植被确定为最优类型,结合在下一季作物种植前25天终止及随后的地表残茬覆盖,该实践组合可达到最佳效果。共同作者还包括北京大学施宇博士、周丰教授和彭书时教授,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Josep Peñuelas教授和Jordi Sardans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刘济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夏龙龙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闫伟明研究员和简金世研究员,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何沁锶博士,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张文菊研究员,以及华中农业大学谭文峰教授。
2024-12-14 01:51:57 586
原创 New Phytologist 综述 | 将根系分泌物与地下资源获取经济性状相联系
现有研究尽管对物种内部和物种间根系分泌物的变异和功能作用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与对根系形态和菌根共生关系的认识相比,对生态环境下根系分泌物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所有这些根系结构和形态、菌根共生体和根系分泌物的调整都增强了土壤资源的获取,并使植物能够利用不同的资源池(即现成的和顽固的;在不同的养分梯度下,植物根系演化出多种适应性性状,以获取包括氮和磷在内的地下资源。深入了解根系形态、根系分泌物和菌根共生的综合动态相互作用,将为物种共存机制和可持续管理系统地下相互作用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2024-12-14 01:47:47 270
原创 总环官方发声,“解禁”有望!
您的持续信任和支持对我们来说是无价的,因为我们努力保持在《Sci. Total Environ》上发表的所有工作的完整性。12月5日,《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官网发布关于研究诚信和出版伦理审查的回应,算是正式回应Elsevier的消息,同时也是给广大学者吃一颗定心丸。在《Sci. Total Environ》中,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最高标准和出版道德的承诺指导着我们的行动。根据这一承诺,我们监督我们的发表过程,在每个阶段积极审查文章,最近对发表文章的审计。
2024-12-14 01:41:18 210
原创 GCB Meta分析 | 土壤硝化速率的全球格局及控制因素
土壤硝化速率随年平均温度、土壤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铵态氮和土壤pH显著升高,随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显著降低。土壤硝化速率与SOC(图3b)和TN含量(图3c)呈正相关,而与土壤C:N(图3d)呈负相关。6. 土壤硝化速率是全球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的最重要因素(图5),此外,在全球范围内,N2O的排放与土壤硝化速率显著相关(图6)。图6 土壤硝酸盐含量与土壤硝化速率之间的关系(a),以及N2O排放与土壤硝化速率之间的关系(b)图1 土壤硝化速率随纬度(a)、生态系统(b)和气候带(c)的变化。
2024-12-14 01:39:25 905
原创 方精云院士团队发布全球草地地上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数据库
全球草地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对于理解陆地碳循环和评估野生食草动物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自国际生物学计划(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Program)发布测量标准以来,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以估算草原NPP。然而,迄今为止,全球草原的NPP数据库,特别是地下NPP(BNPP)数据库十分少见。图1 本研究数据库观测点的全球分布。
2024-12-14 01:32:12 531
原创 方精云院士Nature Communications最新成果!基于全球13209条数据揭示植物和土壤生物对全球变化的解耦响应!
陆地生态系统受到各种人类驱动的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如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大气氮沉降增加和降水模式改变。地上的植物提供必要的资源,如有机碳,这对地下的分解生物和与根有关的生物的功能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了模拟和更好地预测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许多全球变化实验。虽然这些实验已经揭示了GCFs对地上或地下生态系统的显著影响,但对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因此,迫切需要整合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对GCFs的敏感性,以准确预测未来全球环境变化的后果。
2024-11-29 16:02:52 389
原创 Nature Communications | 17年的连续监测发现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强!
由此,物种丰富度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积极影响在初始建立后的实验群落中往往随着时间而变得更强,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随时间变化的原因以及物种丰富度维持更稳定生态系统功能的潜在机制越来越感兴趣。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如何改变生态系统的长期功能和稳定性缺乏实验证据。图2 物种丰富度对年度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影响。图1 物种丰富度–生产力关系随时间的变化。生物多样性驱动着生态系统的功能,
2024-11-29 15:57:42 369
原创 Nature 子刊 | 植物-土壤互作介导植物群落稳定性与土壤微生物网络解耦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有关。植物群落稳定性描述了群落抵抗和从生物和非生物扰动中恢复的能力,随着气候的持续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预,植物群落稳定性已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其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测试了整个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和植物多样性)和植物组成对土壤微生物网络的直接和间接途径的相对贡献是否受到土壤来源的影响。第三,确定了在稳定和不稳定植物群落之间持续变化的最重要的植物-土壤-微生物群途径,以及这些变化是否与所涉及的微生物群落的特定假定功能和代谢特征有关。
2024-11-26 12:03:52 516
原创 Nature正刊 !多生境物种互作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自然栖息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分割,导致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传统的保护措施往往局限于单一的栖息地或物种,而忽视了不同栖息地间物种交互作用的复杂性。因此,探索多栖息地景观中物种交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影响,成为了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理解和利用多栖息地间的交互作用,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设计和管理生态系统,以支持长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从而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4-11-21 11:43:33 317
原创 山西师范大学陈仁飞和兰州大学邓建明教授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生物量分配瞬态理论体系重要研究进展!
山西师范大学肖苏平老师,浙江理工大学屠澄轶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权兴教授,北京大学王少鹏教授,爱沙尼亚 Ülo Niinemets院士,美国Alan Hastings 院士,美国 Karl J Niklas院士等参与了此项工作。为此,本研究构建了单物种系统叶比重(叶生物量与总生物比值)瞬时动态的理论模型,揭示了种内竞争对植物瞬态生物量分配模式的影响,以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大豆和玉米两种作物为例,从经验数据角度很好验证了理论模型预测,为解释目前经典生物量分配理论与实验观测结果冲突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2024-11-21 11:30:26 217
原创 Nature正刊!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在全球全球森林凋落物分解领域重要成果!
为了量化昆虫对木材分解的净影响,我们比较了所有分解者都能接触到的木材(对照处理)和不包括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木材(笼舍处理)。降水可以促进分解木质材料,增加昆虫的生产力。枯枝的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的影响,微生物和昆虫等分解者群体对分解速率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本实验强调了枯木和分解木材的昆虫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温带和寒带森林,昆虫有微弱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平均每年质量损失分别为0.9%和-0.1%。为了稳健地预测森林碳汇的未来,动态全球植被模型需要考虑枯木产生和枯木分解的复杂性。
2024-11-21 11:26:47 298
原创 打破传统认知!根特大学最新Science正刊 !揭示氮沉降在物种分布变化中的关键作用
近年来,气候变化被广泛认为是导致物种分布向极地迁移的主要原因。然而,除了气候变化之外,其他环境因素也可能对物种的地理分布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欧洲,森林植物的分布变化不仅受到气候变化的驱动,还受到大气沉降(如氮和硫)以及森林冠层动态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物种分布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正刊上。
2024-11-08 23:09:13 150
原创 ISME Comm | 西南大学时伟宇团队在功能基因水平揭示植被演替过程中磷限制对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潜力的抑制作用机制
该研究深入揭示,磷限制抑制了微生物的碳代谢功能潜力(图3和图4),引发了参与植物/微生物源碳降解的基因丰度随演替时间显著下降(图5),导致微生物需通过增强木质素化合物的降解来获取凋落物中的磷资源(图6)。总体而言,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编码碳降解和磷循环的功能基因对植被演替过程中化学计量失衡的协同反应导致微生物阈值元素比率降低,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碳代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演替过程中凋落物磷、土壤总磷、有效磷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均显著下降,这一变化导致土壤和凋落物中的碳/磷比率和氮/磷比率显著上升(图1)。
2024-11-01 22:47:34 451
原创 西北工业大学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最新研究进展:野生食草动物破坏了干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种子库及植被恢复潜力
野生食草动物对土壤种子密度的影响强烈依赖于保护区的降水量,具体来说,野生食草动物导致最干旱保护区(Boolcoomatta)的土壤种子库密度降低,相反,促进了最湿润地区(Yathong)土壤种子的积累。野生动物放牧对不同降水量的保护区中(a)禾本科植物的盖度、(b)杂类草的盖度、(c)灌木的盖度、(d)禾本科植物的种子密度、(e)杂类草的种子密度和(f)灌木的种子密度的影响(从左到右干旱程度增加)野生动物放牧对不同降水量的保护区土壤种子(a)密度和(b)丰富度的影响(从左到右干旱程度增加)
2024-11-01 22:44:06 435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