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模式




什么时候需要用到策略模式:(对应另一篇博客详细例子:http://mp.blog.csdn.net/postedit/79262512)

如果系统中某个类的某一行为存在多种实现方式,而且“这些实现方式可以互换时使用策略模式”

个人理解:

由于策略模式是一个对象行为型模式,它封装了对象的行为变化,它弥补了继承带来的问题,即:父类中不必要的接口函数被子类继承,采用了组合的方式来封装对象行为。


采用Head First设计模式里面的例子来深入讲解一下采用组合的策略模式的优点(为了更好的理解,我做了一点点改动):

抽象Bird类,有一个fly()方法,但问题来了,是不是所有的bird都是会fly的?对不会fly的bird,如果用继承,我们的办法是重写子类将fly()留空,但这样写工作量会很大,而且代码的可读性和可扩展性也存在一定的瓶颈。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可以考虑用组合的方式,将对象的行为封装起来,作为一个组件行为的方式,插入到类duck中:

抽象Behavior接口,实现该接口的类有FlyBehavior,QuackBehavior,在FlyBehavior里面我们可以做fly的实现,做的更考究一点,我们甚至可以继承FlyBehavior派生两个子类,FlyWithWingBehavior和FlyNoWayBehavior,在duck类里面插入一个对behavior接口的引用,针对不会fly的鸭子使用FlyNoWayBehavior的引用。这样就不必担心代码可读性和维护性的问题了。


按一般教程中出现的例子理解:

简单工厂模式:客户端传一个条件进工厂类,工厂类根据条件创建相应的产品类对象,并return给客户端,供客户端使用。即客户端使用的是工厂类生产的产品对象。

策略模式:客户端创建一个Context类对象a(可以看作是工厂模式中工厂类),创建一个策略对象并传参给对象a,然后客户端使用a对象的某些方法来使用前面传参进来的策略,即客户端是通过a对象使用策略的。

简单的说,

1、工厂模式根据条件生产出产品给客户端用。而策略模式是客户端使用传参给Context的策略(你也可以理成产品),传入策略的不同,调用同样方法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2、工厂模式:客户端是使用工厂类生产的对象进行操作,策略模式:客户端使用自己传给Context的策略的对象进行操作。


最直观的区别应该是,工厂模式里用户最终使用的是工厂“生产(return)”出来的类的对象,策略模式里用户最终使用的是“配置”了某一策略的Context对象。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