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玉宏, 肖龙海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8)
[摘 要] 图示是科学教育中交流的重要形式,也是数字媒体呈现的基础。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关于什么样的图示更能促进理解仍存在争论。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指导,以中德高中生物教材图示为基础,对30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建构促进理解的图示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1)知识映射为图形和文本,从而帮助理解;(2)知识应包括学习者的已有知识,映射为图形时应遵循简洁、相似、相近等原则,映射为文本时应遵循锚定、延拓和升华原则;(3)实现事实、联系和大概念各层次的理解离不开知识、图形和文本三者之间有效的交互。以此阐明图示适度简化能促进理解,过度简化会导致理解困难,不同简化水平的图示共同呈现有助于高阶理解的实现。研究提出了较全面的理论模型,弥合了现有研究间的冲突,也为图示的设计、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图示; 促进理解; 扎根理论; 模型建构
一、引 言图示(Graphics)最早经由印刷呈现,常被称为插图(Illustrations)。近年来,它不仅在教科书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升,同时在科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日益受到重视[1]。随着媒体的发展,图示还开始通过投影、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其他介质呈现,从静态向动态发展[2]。现在,图示更是伴随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走到了教育的最前沿[3-5]。教育工作者希望新的技术手段能够更生动全面地辅助教学,促进学习的发生。但技术的应用并不直接转化为教学效果的改善[6],其承载的内容和呈现方式才更直接与理解活动的心理过程相关[7]。图示作为各种新技术视觉呈现的基础,对其如何影响理解过程却缺乏深入研究[8]。什么样的图示能促进理解?这个问题的解决与传统及数字教材的编写,线上线下课堂的媒体设计、选择和使用都有密切关系。
二、概念界定及文献回顾(一)图示的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图示指包括图画、照片、概念图、数据图、流程图等在内的所有静态的视觉表征(Visual Representations)[7,9]。
Schnotz认为,图示等多媒体资源可分为三个层次[10]:(1)技术层次,即媒体的携带者,如互联网、移动APP等媒介;(2)符号层次,即表征的形式,如文本、图片;(3)感觉层次,即符号接收的感觉形态,如视觉或听觉形态。他指出,当新技术、新媒体涌现,很多研究可能专注于技术对学习的影响,即“技术媒体效应”(Technical Media-effects),而使研究过度简化,仅停留于第一层次。他建议将研究重点放在符号层次和感觉层次,并将认知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多学科的知识纳入考虑范围内。
过去30年,Mayer等研究者一直遵从这个较为务实的研究策略。他们的研究没有局限于某一媒体,而是通过利用多元的研究手段获得了大量可靠的研究证据[8,11-12],从而使得图示的有关研究在感觉层次上得到长足发展。多媒体学习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已趋于完善[13-14]。并在新世纪来临时,面对快速技术更迭,继续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4-5];应对新型人才需求,为培养多媒体理解、呈现和交流的素养提供实践框架[15]。
因此,综合以上考虑,本研究所指的图示将不考虑其承载的媒介,而是专注于图示本身即符号层次,并综合利用符号层次和感觉层次已获得的研究成果。
(二)文献回顾
1. 图示相关实证研究
目前,图示促进理解的有关实证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图示的类型展开,如比较闪电形成的解释图还是闪电照片更能促进理解[16]。结果显示,解释图能促进对闪电形成的理解,而照片不能。虽然解释图和照片都与闪电相关,但解释图包含了闪电形成的有关信息,而闪电照片则没有。所以,将两者的差异归因为图示的类型是有待商榷的。而基于图示类型的研究都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另外,目前图示的分类系统无序且存在争议[17]。因此,这些基于类型的研究不仅受限于分类系统的科学性,而且未能深入探究每幅图示促进理解的原因。
另一类是围绕一个因素展开的研究,如图示是简单还是复杂更能促进理解。有研究以心脏循环为内容展开,显示简化图比写实的图示更能促进理解[8]。而一个基于中学生物测试题的研究则显示,抽象的图更难理解[18]。受限于单变量的方法,同一问题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最终要解开图示促进理解的全貌,有必要先描摹一个促进理解的图示的框架,以使后续研究可以系统地展开。
2. 图示相关理论
格式塔理论(Gestalt Theory)阐述了在感知觉层次上我们如何将视觉景象组织成不同的单元。Koffka认为,知觉到的单位和形状是通过特殊的力组织起来的[19]。这种自发的组织方式称为格式塔原则,包括简洁、相似、相近和连续等原则。同时,在知觉组织过程中,有的图形会成为背景,有的图形会成为焦点被优先感知。格式塔心理学家充分揭示了图形组织的规律,但其意义却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其意义就是其本身[20]。从格式塔阐述的简单形状到真实图示的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967年,Bertin开创性地将图形与信息联系起来,开创了数据可视化理论(Data Visualization)[21]。即通过图形变量编码信息,再通过人的视觉系统解码信息,如用图形的大小编码数量的多少。但这里的信息主要是数据信息,教学中的其他信息如何编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有学者尝试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对知识进行可视化编码,但有关研究仍缺乏相应实证证据[22]。
Mayer的多媒体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以双重编码理论等为基础,将认知加工过程分解为三步:(1)选择材料进入工作记忆;(2)组织部分已选的图像或语词形成图像模型和言语模型;(3)两种模型与长期记忆中的已有知识融合[13]。Mayer认为,深层次的理解是通过工作记忆中视觉模型和言语模型与已有知识的整合而形成的[7]。Mayer还提出了多媒体设计的十项原则。如聚焦要义原则建议使用简单的图示,临近排布原则建议图与文字紧密排布。不过,就图示中的图形本身而言,该理论没有对此展开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研究方法方面,大量研究依赖于单一变量的量化方法,不仅可能导致互相矛盾的结果的出现,还可能导致对真实世界中图示使用的复杂性和个人经验的忽视。已有理论方面,在感觉和认知层面上,已有较成熟的理论;在表征层面上,已有一些原则,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仍需进一步梳理和完善。鉴于以上两点,本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