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周长_慢下来 静待花开 ——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复习”中的三道题为例...

799b2cb982cf8df1e6080952ac1afa3c.png

1

向你介绍我是谁

1ee4b4c1f6080ff31ca634d13a431756.png

大家好!我是一课研究团队第13组成员高牡丹,来自台州市仙居县第七小学。很高兴与您在一课研究微信平台中相遇。

2

本期内容有哪些

听一听:《数学基本思想18讲》

读一读:慢下来   静待花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复习”中的三道题为例

笑一笑:乘法分配律

3

轻轻松松听听书

ec3b77010a4b184ab76466b166e28557.gif

4

坚持阅读8分钟

71c0b2bee6d64be293ebad1b2dab5010.png

近日跟随台州市名教师吴雅萍老师去给县里的青年教师们听课,听了一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复习课》后,笔者颇有感想,遂将心中所思作一梳理呈现出来。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复习课该怎么上?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复习课中不论是知识方面、能力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能有所收获?本文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复习一课中的三道题为例,从案例再现、思考与分析、案例再设计、启示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听课后的感想,重新实施后的教学实践,以及这节课带给笔者的思考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长方形和正方形     面积    复习

【案例再现】

片段一:

出示题目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9分米,宽5分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师:这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怎么算?在这个长方形里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该怎么剪?

生:正方形边长为5分米。

师: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5×5=25平方分米。

师:剩下图形的面积呢?

生:45-25=20(平方分米)

师:还有别的算法吗?

生齐:没有。

片段二:

出示题目2:王叔叔用了24米的篱笆,靠墙面围了一个菜园,菜园的面积是多少?(如图1)

6062be7c075427cf0555ab923a53f7ee.png

师:这道题中的24米表示什么?10米呢?是不是可以求出宽了?

面积也能求了吗?请你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发现仍旧存在两种典型错误:

(24-10)×10=140(平方米)

(24-10×2)÷2=2(米)   

 2×10=20(平方米)

片段三:

出示题目3:你能画出所有周长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请你在表格里填一填,并在方格纸上画一画这些图形。

8588e18954771ab863b47fa78e63c742.png

师:这题根据周长是16厘米,周长包括什么?那么一条长加宽的和是多少呢?

生:16÷2=8,是8厘米。

师:所以这张表格可以怎么填呢?

生:可以先填长7厘米,宽1厘米。

师:接下去请你们自己试着填一填,并画一画。

学生独立完成时教师下去巡视,发现有很多学生填的结果都是长乘宽等于8厘米,并非长加宽等于8厘米。

【思考与分析】

从以上三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学生做每一道题之前,似乎都不太放心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都会先把题目中要注意的点,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不会的地方一一点出来,然后帮孩子把题目分析好,再让孩子顺着这个思路解决问题。

比如在片段一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求原来长方形的面积和剪下的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无形中就是给学生固定了思考的方向,用减法去求出剩下图形的面积。所以当教师提问学生有无其他方法时,学生已经没有别的思路了。

在片段二中,教师也是生怕学生出错,读题之后就带领学生分析题目,探讨24米是指什么,包括几条长和几条宽。满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避免错误,少走弯路,殊不知,学生该错的还是错了,弯路根本没有少走。有学生把24减10的结果当成了宽,有学生误认为24里面包含了两个长和两个宽。

在片段三中,这道题是教师将书本中的一道题改编而来,书上原题是:下面每个□代表1平方厘米。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你能画几个?算出它们的周长,填入表中。追问改编原因,发现这位青年教师并没有深入思考,只是不想原原本本拿书上的题来上,所以就将已知面积这一信息改成了已知周长。书上的出题本意是:已知面积是16平方厘米,就可以直观的从方格图中数出16个方格,画出相应的图形,或者根据积是16的乘法口诀,确定图形的长和宽,再在图上画出图形。不管是哪一种思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可以从直观感知入手,画出图形,并将表格填完整,然后在丰富的图形和表格数据基础之上作进一步分析:你发现了什么?而教师改编之后,学生无法从直观感知入手了,因为要画出周长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事先不作一番分析,是很难一次性画成功的,因为它需要数的是所有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和,并没有方格数量那么直观。那么在教师急匆匆的将题干分析了一遍之后,学生理解了吗?是否都能将符合要求的图形找出来了呢?从课堂效果看,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很多孩子依旧没有搞清楚周长16厘米和面积16平方厘米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条件,所以做错的学生还是很多,教师不得不再来强调一遍。

在整堂课中,教师除了有意无意的代替学生解读题目的信息以外,留给学生解答的时间也很短,感觉每一道题都是匆匆而过,点到为止。课后我们与教师交谈才知道,原来本节课她安排了很多的题目,她担心无法在一堂课里全部展示出来,所以很多题都是一晃就过去了,也没有去深挖每一道题的设计意图,只是认为这道题挺好的,就拿来用了,至于好在哪里,应该怎么用才能用的到位,并没有仔细去琢磨。

【案例再设计】

针对这节复习课,我认为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这个单元的知识做一梳理,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由三个环环相扣的标题知识点组成,分别是: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利用思维导图既可以让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可以架构起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联系。另外,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慢下来,学会给学生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放手,让学生走一走弯路,在错误中找到正确的方法,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所以对于该青年教师选的这三道题,我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开展了教学实践。

片段一:

师:同学们,给你一个长方形,你想到了什么?

生:测量它的长和宽。

生:根据测量出来的长和宽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长方形测量数据,再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反馈结果,并在长方形上指一指周长和面积这两个量。

师: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在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课件出示完整的题目,请学生先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剩下的面积,然后算一算。

师: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么求出剩下部分的面积?

生:我是用大面积减去小面积的方法,也就是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5分米,所以就是5×9-5×5,结果是20平方分米。

生:我是根据剩下部分也是一个长方形,所以我就想办法去找出它的长和宽,一条边是原来长方形的宽,另一条边的长度是9-5=4分米,所以我就用5×4=20平方分米。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要想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先去找跟它相关的信息,然后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顺藤摸瓜,自然问题就能轻松解决了。相关的信息不同,联系自然不同,方法也不同。

片段二:

师:你们读懂题目的意思了吗?知道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尝试着解决吗?

学生独立尝试后反馈,选出三种有代表性地做法。

做法1:24-10=14(米)    14÷2=7(米)    10×7=70(平方米)

做法2:24-10=14(米)    14×10=140(平方米)

做法3:24-10×2=4(米)  4÷2=2(米)    10×2=20(平方米)

师:谁来评价一下这三种做法?

生:我认为第一种是正确的,其他两种都是错误的。我是这样想的,要想求长方形菜园的面积,可以根据长×宽来求,长是已知的,所以要去算出宽。篱笆的长度就是一条长和两条宽的总长,所以先用篱笆长度减去一条长的长度,剩下的就是两条宽的长度,那么除以2就可以求出宽。最后根据长×宽=长方形面积来求。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那么其他两种做法呢?

生:我来评评第二种做法,14是两条宽的长度,他当成了一条宽的长度,所以错了。

生:我来评评第三种做法,这个菜园是有一面靠墙的,所以篱笆的长度并不是菜园的周长,而是一条长+两条宽,他当成了两条长和两条宽,也就是多减了一条长,所以错了。

师:看来我们在分析这道题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这个24米包括哪些长度。这是至关重要的。

片段三:

师:如果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你可以由此想到什么信息?

学生们迅速陷入思考,然后有人举手了。

生:我可以知道长+宽的和是多少。

师:你怎么想到的呢?

生:因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所以如果用周长÷2就等于长+宽的和。

师:原来你是根据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倒推得出的,让我们也一起来推一下。

师生共同推导得出长+宽=周长÷2。

师: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你就可以想到什么?

生:长+宽=8厘米。

师:如果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这样的长方形可能是怎样的?请你在脑子里想一想。

出示完整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解答后反馈。

师:现在大家已经找出了四种长方形都是符合题意的,那么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从图上可以看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形状不一定一样。

生: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也不一定相等。

生:我还看出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当他们相等的时候,也就是正方形,面积是最大的。

启示

一、慢工出细活  让学生品出题味

有一句俗语:慢工出细活。所谓慢工出细活,因为慢才更用心,慢才更精细。“慢慢来,就是快。不走捷径就是最快的捷径。”这就是工匠的行事风格。哪怕十年只磨一剑,哪怕一生只有一件作品,也一丝不苟,绝不马虎。其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不乏这样的一些案例。一道题,如果只是匆匆而过,即使会的学生也只是会了这一道题,可能还有很多人根本不会。而教师如果能够慢下来,让学生读懂题意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让学生学着找到与这道题类似的题进行变化,那学生练的就不仅仅是一道题,而是一组题,一套题,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反而节省了很多时间。

二、精挑加细选  让学生练出质量

上复习课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会犯一个同样的错误,就是认为只要是好题都会拿来给学生做,所以一节课学生看似做了很多的题,容量很大,其实有些题的考查目的是完全一样的,学生只是在做重复的练习。教师面对众多的题目可供选择时,应该学会精挑细选,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在有限的40分钟里练出质量。

三、数与形结合  让学生摸到门路

华罗庚先生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告诉我们,数与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数与形结合起来,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问题亦可迎刃而解。像本文所讲的这三道题,都需要让学生通过阅读题目,并与相应的图形结合起来,就更容易理解题意,解决问题。比如第一道题,如果没有图形的帮助,很多学生可能想不到直接去找出剩下长方形的长和宽来求面积这种方法了。很多学生之所以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大面积减去小面积的思路之上,其实就是因为他的心中有图,有图有思路。

参考文献

[1]斯苗儿 俞正强.“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111-112.

[2]张锦.给学生一个支点 还思维一片天空[J].小学数学教师,2020,(3):78-80.

[3]沈科.借助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的数学复习效率[J].小学数学教与学,2019,(4):57-59.

[4]张伟明.点链网 复习课的价值构建[J].教学月刊,2019,(12):32-34.

5

趣味数学笑一笑

乘法分配律

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作业本上的姓名是:木(1+2+3)。

老师是:“这是谁的作业本?”

一个学生站起来:“是我的!”

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木林森!”

老师:“那你怎么把名字写成这样呢?”

学生:“我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799b2cb982cf8df1e6080952ac1afa3c.png 0cba23a09528e1f136f5a126b77d7bae.png

审核人:邵爱珠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