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飞文化手册_读一读《奈飞文化手册》

最近读了一本介绍奈飞文化的书《奈飞文化手册》(英文名:Powerful: Building a Culture of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作者:帕蒂·麦考德(Patty McCord)。

0f5dfe478d15d236d4f3cdaa954e5703.png

奈飞(Netflix)成立于1997年,曾经是一家在线DVD租赁提供商,之后转型成一家会员订阅制的流媒体播放平台 ,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斯盖图(Los Gatos)。

喜欢美剧的朋友们可能看过它家出品的《纸牌屋》(House of Cards)。

1f10517caae3e4c8c26b9cc45cc095a5.png

2009年,奈飞公开发布了一份介绍企业文化的PPT文件,在网上累计下载量超过1500万次,被Facebook的CFO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ly Sandberg)称为“硅谷重要文件”。

bc30e206cf3bac146d5dbca64eb5d46d.png

这份PPT的作者之一,前首席人才官帕蒂·麦考德(Patty McCord)专门写了这本书来解读这份PPT 。

读后感

整本书读完,我的感受有几点:

第一,中文版的译者擅自加戏。看完第一章:我们只招成年人,我的感觉是“标题党”。作者的解读主要围绕在激励 高绩效 的员工,这个内容我实在感受不到它与标题的关联性。

我的理解是,或许作者应该介绍她做招聘工作时踩过的坑,或者对比“成年”员工与“幼稚”员工的差异,从而帮助读者提升招聘质量。

我觉得很奇怪,于是查了一下英文原版,没想到原作者的标题竟然是这样写的:

7ea0955e444a9db552e66460885b5c29.png

译者试图把副标题变成主题,然后把“Treat(对待)”翻译成“招聘”的意思,这波操作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相当大的干扰。其它章节的中文标题我也看了一下,没有这么严重的问题,但是我个人感觉翻译得不是很到位。

第二,奈飞的文化准则容易引起共鸣。我认为这一点值得读者警惕,因为越多人认同的事情就越是代表普遍情况。但是据我了解,国内企业的现状并非如此。奈飞在实际中是如何推动落地的?奈飞提倡的文化准则适用于什么样的公司?奈飞有没有哪些文化准则曾经是失败的?这些问题在书中没有回答。不过话说回来,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我是非常认同的。第三,本书给了很多的结论,但没有给出足够的案例来证明它的正确性。换句话说,它只讲应该怎么做,没有讲方法论。这个不是说这本书不好,可能与它的定位有关,作者的本意可能只是为了“解读”。但是在我看来,这个信息量就少了。如果在实践中直接复制奈飞的想法,我估计大概率是要掉到坑里。第四,书中的描述存在一些不严谨的地方(我不确定这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书的问题)。举个例子,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假设从现在开始的6个月后,你建立起了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支团队,你对自己说:“哇,这帮家伙太棒了!我都无法相信他们取得的成就!”之所以说6个月,是因为这是今天在任何行业里的任何人所能预想到的最长时间区间。

最后一句话,作者特意强调了“之所以说6个月”的原因,她用到了三个非常绝对的词“任何行业”,“任何人”,“最长”。我认为这个结论是不太有说服力的。如果用“6个月”来举例我认为没有不妥,但我不理解的是,作者为什么特意强调这个难以证明的结论。此外,书中引用的某些调查数据没有清晰地指出来源,而是用了“据报道”,“据研究”这样模糊的词汇(参考P45)。第五,我猜测奈飞文化准则诞生的背景,是业务面临高速增长,用来解决组织管理和人才激励相关的问题。书中很多地方讲到了应该思考如何解决业务增长带来的挑战(参考P3, P110-113)。第六,第四章:只有事实才能捍卫观点带给我一些惊喜。作者指出一些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没有用的数据会误导决策。因此不能只看数据,更重要的是看数据背后的“观点”。当人们的观点存在分歧的时候,可以用公开的辩论的方式捍卫自己的观点。我把它理解为“观点驱动”的思想。在实际中,人们容易掉进KPI的陷阱,却少有人花时间论证KPI的合理性,以及验证达成KPI的方式是否符合企业的利益。下面我们看看奈飞的文化准则(摘抄本书的目录)。

-1- 我们只招成年人

  • 成年人最渴望的奖励,就是成功
  • 每个人都渴望与高绩效者合作
  • 不要让规章与制度限制了高绩效者

-2- 要让每个人都理解公司业务

  • 培养基层员工的高层视角
  • 保持沟通的强节奏
  • 双向沟通,注入好奇文化
  • 员工的无知,是管理者的失职
  • 让员工学习冲突管理,不如让他们学习业务运作
  • 情况在不断变化,沟通必须持续进行

-3- 绝对坦诚,才能获得真正高效的反馈

  • 人前人后言行一致
  • 公开批评的价值
  • 学会给出受欢迎的批评
  • 自上而下树立坦诚的榜样
  • 为反馈提供多种机制
  • 坦承成绩,更要坦承问题
  • 领导者能够坦承错误,员工就能畅所欲言
  • 透明文化,让错误无处遁形

-4- 只有事实才能捍卫观点

  • 坚持你的观点,用事实为它辩护
  • 数据并不带有观点
  • 小心看起来很好实际上没用的数据
  • 用数据对观点进行检验
  • 基于事实≠真实,对观点进行不断审视
  • 要解决观点分歧,就将辩论公开化

-5- 现在就开始组建你未来需要的团队

  • 不要让招聘成为一场数字游戏
  • 不要期望你今天的团队能成为你明天的团队
  • 站在6个月后的未来,审视你现在的团队
  • 你建立的是团队,不是家庭
  • 员工的成长,只能由自己负责
  • 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员工
  • 你不必在一家公司待一辈子

-6- 员工与岗位的关系,不是匹配而是高度匹配

  • 人才保留不是团队建设的目标
  • 伟大的工作与福利无关
  • 不与面试者谈薪酬
  • 用超高的人才密度吸引人才
  • 不是每个岗位都需要爱因斯坦
  • 简历之外,更能看出匹配度
  • 永远在招聘
  • 当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业务部门

-7- 按照员工带来的价值付薪

  • 薪酬与绩效评估流程无关,只与绩效有关
  • 不要让员工在不得不离开时才获得应得的薪水
  • 保证每个人都获得市场最高水平的薪水
  • 告别密薪制,薪酬透明有助于市场定价

-8- 离开时要好好说再见

  • 每10场比赛就做一次评估
  • 取消绩效评估流程
  • 废除绩效提升计划
  • 高敬业度不代表高绩效
  • 员工评估的一个算法
  • 主动让员工离开
  • 终身雇用制的消失

阅读建议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当作是了解奈飞的组织文化。但是读者请带着批判思维进行阅读,因为我发现书中存在一些不严谨的描述(参考本文开篇提到的第四点)。此外,本书的中文翻译可能存在误导,有条件的读者建议阅读英文原版。如果读者时间有限,建议仔细阅读第四章:文化准则4 只有事实才能捍卫观点。它提到了“观点驱动”的思想,认为观点比数据本身更重要,并通过辩论的方式解决分歧。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谷歌(Goolge)前首席人才官Laszlo Bock写的一本书《重新定义团队》,他描述了如何用“数据驱动”的方式做组织管理(参考《读一读谷歌的人才观》)。我认为这两种思想本质上是相同的,不过奈飞这本书明确强调了“理解数据”比数据本身更重要。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