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来源概述
著名市场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说过: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用户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用户对于企业/产品的忠诚度,进而影响用户的粘性和流失。
在传统的观念里,会认为满意的反面就是不满意。赫兹伯格(1974)在研究员工满意度时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也被称作激励-保健理论),他认为满意与不满意并不是存共同存在一个单一的连续体,而是分开的。
即满意和不满意不是二选一的关系,满意的反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满意的反面是没有不满意。所以令人满意的因素即使被去除,并不一定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意。同样的,让人感到不满的因素被去掉,也不一定会导致员工满意。
日本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将赫兹伯格的理论引入到产品质量管理中来。在1984年首度提出了Kano模型。
02
KANO模型的五类影响因素
横坐标表示某项要素的具备程度,越向右边表示该品质要素的具备程度越高,越向左边,具备程度越低。纵坐标表示顾客或使用者的满意程度,越向上,越满意,越向下,越不满意。利用坐标的相对关系,可以分为五类属性:
-
必备型需求
-
期望型需求
-
兴奋型需求
-
无差异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