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最最常见的能量转换装置(电能转机械能)之一就是电机了,所以说在各行各业都被广泛的应用,像工业应用中的数控机床,农业应用中的联合收割机,航天应用中的火箭等等等等,无不存在电机的影子,可以说电机是上述各应用中的核心部件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电机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应用的各领域,不同用途的电机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这篇文章主要是不同的电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为了大家更清晰的了解各个电机的原理及应用,在这里对电机进行了分类,这样能加深一下印象。
要说电机的种类,这篇文章可以算的上是最全的了,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查阅不同的电机原理,然后进行整理的,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省去大家再东查西找了。
在这里我只对电机进行分类说明,至于电机内部具体细节,就不再赘述了,要是全分析的话,估计一种类型的电机就够开一个专栏了。
1.按电源工作方式分类
交直流电机的主要区别在于电机内部有无碳刷。
有刷电机内部含有碳刷,主要起到换向的作用,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碳刷会受到不断磨损,需要定期更换碳刷。
无刷电机利用的是电子换向,线圈不动,磁极转动,从而产生一个旋转磁场带动转自旋转,达到碳刷同样的效果,实现换向。
永磁直流:
内部磁铁采用永磁体,通入直流电,改变供电极性,可以改变旋转方向。
电磁直流:
电磁直流由定子磁极,转子电枢,换向器,电刷等组成,其主磁极由铁芯和励磁绕组构成。
串励
内部的励磁绕组与转子绕组之间通过电刷和换向器串联
并励
内部的励磁绕组和转子绕组之间并联
他励
内部的励磁绕组接到独立的励磁供电,励磁电流较为恒定
复励
定子磁极上除有并励绕组外,还装有与转子绕组串联的串励绕组
2.按电机工作原理分类
异步电机从名字上可以看出电机转速与磁场速度不同,而同步电机的转速与磁场的转速同步。
感应电机:在定子回路中通入交流电,进而形成方向不断变化的磁场,这样转子想当于作切割磁感线的动作,进而形成感应电流,产生力,推动其转动。
交流换向器电机:电机通入交流电,经过换向器,换向器将其原始波形 处理成 半个波形,也就是正弦的一半,原理也是电磁感应!
单相异步:单相异步电动机由于只需要单相交流电。当接入单相交流电时 ,它在定转子气隙中会产生一交变脉动磁场 ,所以单相异步电动机不能自启动。通常采用电容分相式起动,启动时开关K闭合,使两绕组电流I1,I2相位差约为90°,从而产生旋转磁场,电机转起来;转动正常以后离心开关被甩开,启动绕组被切断。
三相异步电机:接入380V三相交流电流,当电动机的三相定子绕组(各相差120度电角度),通入三相对称交流电后,将产生一个旋转磁场,该旋转磁场切割转子绕组,从而在转子绕组中产生感应电流(转子绕组是闭合通路),载流的转子导体在定子旋转磁场作用下将产生电磁力,从而在电机转轴上形成电磁转矩,驱动电动机旋转,并且电机旋转方向与旋转磁场方向相同。电机的转子与定子旋转磁场以相同的方向、不同的转速旋转,存在转差率,即电机转子的转速低于旋转磁场的转速。
罩极异步电机:
是单相电机,通入220V单相电。
内部有两个绕组,一个主绕组,一个副绕组,其副绕组为罩极环,用于产生一个与主磁场有相位差的罩极磁场,两个磁场相互作用形成旋转磁场。
单相串励电机:
激电机的定子绕组与电枢绕组是串联的
定子电流就是电枢电流,定子产生磁通φ与电枢电流几乎同相位。若电机在运行过程中负载增大时,电流和磁通也增加,但转速下降,维持输出功率不变。
交直流两用电动机
交直流两用电动机指既能在直流电源下工作,又能在交流电源下工作的电机。推斥电机
主要应用于单相供电对调速和转向有要求的场合。
转子线圈连接到换向器上,不与外路连通。短路的电刷压在换向器上,斜置与定子磁场的中轴线成一角度。通电时定子磁场感应电枢而生电枢磁场。这磁场的磁极在电刷附近。该处电枢磁场的极性与邻近定子磁极相同,两者间便产生互推力而使电枢转动,因为有这种转向与电刷偏离方向相反的现象,故称为推斥电动机
3.按电机运行方式分类
4.按电机转子结构分类
5.按电机用途分类
控制类电机
主要作为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元件,完成信息的某种处理。
6.按电机运行速度分类
调速电机无非就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变极对数、变频、调压、加耦合器等等。
在以上介绍的所有电机里面,在后面的所有文章中只涉及其中的一种——永磁同步电机,本专栏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解伺服电机的控制。
由于永磁同步电机具有体积小,机械结构简单、有着很高的功率因数使得具有较高的效率、调速区域宽、动态性能良好等优点,已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的控制中。但是,永磁同步电机在拥有众多优点的同时,由于本身有着内部各部分结构复杂耦合、非线性、参数不定性等特点,其性能受电机参数变化影响,外部负载扰动变化也会对其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实现一个高性能,高转速稳定度,有着宽调速范围的控制系统,必须配合采用合理的控制算法,这些具体细节在后面的章节中都有教详细的讲解。
参考文献: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研究_刘爽
永磁同步电机调速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_高江
永磁同步电机位置伺服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_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