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 驾驭复杂性

好了,事情就是这样!我相信如果你认真地读完了本书,那么在阅读过程中肯定有很多收获,你现在一定相信复杂性不仅是可以驾驭的,而且你本人就可以驾驭它。
证明你能够驾驭复杂性的最佳方式就是动手去做。你下次开会的时候,如果遇上了非常复杂的问题,就试着看看你能不能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并将它们联系起来以构建一个有意义的回路。你可能真的构建出了一个回路,也可能需要几天时间才能获得一些有深度的想法。没关系,尝试一下吧。如果你试着这样做了,你可能会突然发现,你已经能够绘制出一幅意义清晰的系统循环图了,你已经确实能够“见树又见林”了。当这一切发生之后,把这些想法带到会议上,并说:“我可以简单谈谈我是怎么认识这一问题的吗?我会非常感谢大家的反馈。你们和我看待这些事情的思路完全一致吗?”
你会为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而感到莫名惊诧。你会激发各种深具建设性的讨论和辩论,因为你已经在思维模式层次上审视这些问题了。在一定业务背景下的共享思维模式确实具有现实意义。它是团队工作的基础,是决策制定的基础,也是智慧的基础。
因此,如果你觉得在读本书时有收获或心得,那么,就在工作、生活或学习中使用这些心得吧。拿起一支笔,走到活动挂图前,说:“我是这样看待这个世界的。你们也是这样的吗?”然后,观察随后发生的事情。
我所描述的案例研究全都基于我在此领域15年的真实工作经历,我想强调的是,它们全都反映了我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别人的思维模式。因此,我对它们负责。如果你觉得它们与你的理解相同,我非常荣幸。如果你认为不是这样,我也同样非常尊重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并且非常乐意与你就此问题进行讨论,所以,敬请您与我联系。我的电子邮件是:dennis@silverbulletmachine.com。
在结束之前,我还想提一个小小的请求:能否让我也知道你的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本书中的每一页都体现着我的热忱和热切,相信你肯定已经看出来了,我是一个系统思考的传道士和热衷者。我喜爱收集利用系统思考和系统动力学解决身边真实问题的成功案例,因此,请一定联系我。
睿智,如果作为一种天生的品性,是非常稀少的。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如何绘制系统循环图,如何追踪和理解因果关系,如何探索各种替代措施和决策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如何制定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决策而变得睿智——我们确实可以通过学习而变得更加睿智。

致谢
感谢很多人多年来对我的帮助。请允许我特别提到Alan Budd、Andrew Barton、Bruce Barnard、David Blood、Doug Smit、Harpal Lalli、Harsha Mistry、John Lawrence、John Morecroft、John Rountree、John Taylor、Judith Hackett、Kerry Turner、Michael Balle、Nick Hester、Paul Deighton、Tessa Lanstein、Tim Beswick、Tony Vernon和Warren Gemberling。Nicholas Brealey出版社的编辑的鼎力帮助不仅使本书的重点更为突出,而且使我的思想和文字都得到了精练。Chris Soderquist为我提供了很多非常恰当的建议;Ben Russell在反馈的历史方面给予了慷慨的帮助;Sally Lansdell是最有效率、最专心的编辑。
特别感谢所有为我写下书评的专家。最后,我还想感谢我的家人Anny、Torben和Torsten。
同时,我要感谢下列允许我使用他们的材料的机构和人员:
多伦多大学科学技术历史与哲学研究所的Dionysius Lardner;
布隆伯格公司(Bloomberg L.P.);
金融预测中心(The Financial Forecast CentreTM);
联合国人口组织经济与社会事务部;
Goddard空间研究院。
丹尼斯·舍伍德

参考书目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本书中所提到的系统思考及其相关主题,以下是我个人推荐给你的一些参考书目。
关于系统思考
1.Managing with Systems Thinking,Michael BalleMcGraw-Hill,London,1994.
这是一本极具可读性的介绍系统思考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的书。
2.The Heart of the Enterprise,Stafford Beer,John Wiley,Chichester,1979.
Stafford Beer是管理控制论的传道者,写了很多书。这是他提出的“可行系统模型”(Viable Systems Model)的主要出处。
3.The Viable System Model,Interpret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Stafford Beer’s VSM,Raul Espejo and Roger Harnden(eds),John Wiley,Chichester,1989.
该书收录了Stafford Beer研究“可行系统模型”(VSM)的相关论文。
4.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Ludwig von Bertalanffy,George Brazilier,New York,revised edn 1976.
这是Von Bertallanffy提出的“通用系统理论”的主要出处。
5.Systems Thinking,Systems Practice,Peter Checkland,John Wiley,Chichester,2nd edn 1999.
这是Checkland的“软系统方法论”的经典解释。本书是对1981年版的重印,并增加了特地撰写的30年发展回顾。
6.Industrial Dynamics,Jay Forrester,MIT Press,Cambridge,MA,1961.
这是系统思考和系统动力学的雏形,至今读来仍令人耳目一新。
7.Urban Dynamics,Jay Forrester,Pegasus Communications,Waltham,MA,1969.
在本书中,Forrester探讨了有关城市发展的问题,包括过分拥挤和城区的衰败。
8.World Dynamics,Jay Forrester,Wright-Allen Press,Cambridge,MA,2nd edn 1973.
这是Forrester一个更大的“画布”,在这里,他将系统思考应用于更大的范围,讨论了诸如全球人口增长与污染等问题。
9.Systems Thinking:Managing Chaos and Complexity,Jamshid Gharajedaghi,Butterworth Heinemann,Oxford,1999.
这是系统思考领域最新的深具启迪性的论述。
10.Complexity:Life at the Edge of Chaos,Roger Lewin,Phoenix,London,2nd edn 2001.
这是一本关于复杂性理论的非数学性阐述,清晰、易懂,其中有一章论述了复杂性在商业中的应用。
11.The Limits to Growth,Donella Meadows,Dennis Meadows,Jorgen Randers,&William Behrens,Universe Books,New York,1972.
这是如何运用系统思考来处理全球范围内的复杂问题的最有力的论据之一。
12.Beyond the Limits,Donella Meadows,Dennis Meadows,&Jorgen Randers,Earthscan,London,1992.
这是对《成长的极限》的更新,回顾了自该项研究开始以来所发生的事情。
13.The Fifth Discipline,Peter Senge,Doubleday,New York,1990.
系统思考作为“第五项修炼”,与其他四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一起,构成一个整体,有力地说明了系统思考在管理中的重要角色。
14.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Peter Senge,Charlotte Roberts,Richard Ross,Bryan Smith,&Art Kleiner,Nicholas Brealey,London,1994.
《第五项修炼·实践篇》是《第五项修炼》的实践手册,包含大量的案例、解释、讨论和奇闻轶事,并对主要的系统思考基模有清晰的解释。
15.The Dance of Change:The Challenges of Sustaining Momentum in Learning Organizations,Peter Senge,Art Kleiner,Charlotte Roberts,Richard Ross,George Roth,&Bryan Smith,Nicholas Brealey,London,1999.
在风格上和《第五项修炼·实践篇》非常相像,包含很多额外的案例。
16.Business Dynamics:Systems Thinking and Modeling for a Complex World,John Sterman,McGraw-Hill,2000.
John Sterman是麻省理工大学系统动力学小组现任主任,这本书厚达千页,并配有CD-ROM盘,全面阐述了当今最新的研究现状。
17.Cybernetics,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Norbert Wiener,MIT Press,Cambridge,MA,2nd edn 1961.
本书是Norbert Wiener 1948年经典之作的新版。
关于创造性和创新
18.The Art of Innovation:Lessons in Creativity from IDEO,America’s Leading Design Firm,Tom Kelley with Jonathan Littman,HarperCollinsBusiness,London,2001.
IDEO是美国著名的设计公司,它们的设计从掌上电脑到心脏起搏器几乎无所不包,它们的经验令人欢欣鼓舞。
19.Story:Substance,Structure,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Robert McKee,Methuen,London,1999.
这是在撰写影视剧本时系统地应用创造力的业内人士的必备指南。如果你喜欢《卡萨布兰卡》或《唐人街》这些影视作品,McKee将逐字逐句地为你展示一些场景实际是如何工作的,内容十分精彩。
20.Smart Things to Know about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Dennis Sherwood,Capstone,Oxford,2001.
本书重点关注创造性和创新,包括在情景规划中应用InnovAction的过程。
关于战略和情景规划
21.The Living Company:Growth,Learning and Longevity in Business,Arie de Geus,Nicholas Brealey,London,1997.
对于那些相信组织人格精神重要性的人来说,本书将令人振奋。本书的核心理念是:组织是一个活的生命体。
22.Leading the Revolution,Gary Hamel,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Cambridge,MA,2000.
Gary Hamel是知名的战略学家,其观点积极向上,具有挑战性,充满智慧。本书把创新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全文。
23.Scenarios:The Art of Strategic Conversation,Kees van der Heijden,John Wiley,Chichester,1997.
本书由壳牌石油公司情景规划社团的资深成员撰写,对于情景规划的分析非常到位。
24.Synchronicity:The Inner Path of Leadership,Joseph Jaworski,Berrett-Koehler,San Francisco,CA,1996.
Joseph Jaworski是壳牌石油公司聘请管理集团规划的一位美国律师。在这本主要是传记体的著作中,根据作者的经历讲述了一个迷人的故事,对于组织和管理也具有深刻的见解。
25.Scenario Planning:Managing for the Future,Gill Ringland,John Wiley,Chichester,1998.
全面论述了大多数情景规划方法。
26.The Art of the Long View:Planning for the Future in an Uncertain World,Peter Schwartz,John Wiley,Chichester,1996.
Peter Schwartz是情景规划的倡导者之一,一开始在斯坦福研究院工作,接着在壳牌石油,最近在GBN、全球规划网络(Global Planning Network)。本书一部分是传记,一部分是情景规划的历史,确实值得一读。
关于盖亚和相关环境问题
27.Silent Spring,Rachel Carson,Houghton Mifflin,Boston,MA,1962.
本书一出版就引来了巨大的非议和攻击。今天,我仍把它看作是真正令我们震惊,从而跳出对环境的传统认识的开创性著作之一。相信至今仍会让一些人感到震撼。
28.“Easter’s End,”Jared Diamond,Discovery,August 1995.
《探索》杂志上一篇关于复活节岛的生动故事。
29.The Day the World Took off:The Root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Sally Dugan&David Dugan,Channel 4Books,London,2000.
这是我在本书中提到的工业革命和茶的故事的出处。
30.Gaia:The Practical Science of Planetary Medicine,James Lovelock,Gaia Books,London,1991.
这是一本制作精美的书,用非技术语言和插图解释了盖亚假说。关于睡莲的故事也在这里。
31.The Ages of Gaia:A Biography of our Living Earth,James Lovelock,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95.
对盖亚更为技术性的阐述。
32.Homage to Gaia:The Life of an Independent Scientist,James Lovelock,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2000.
Lovelock的自传,表现了一个非常罕见的天才、独立科学家、自由撰稿人和思想家、研究者的独特视角。
33.A Green History of the World:The Environment and the Collapse of Great Civilisations,Clive Ponting,Penguin,Harmondsworth,1993.
这是一个环境保护论者对历史的看法(不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历史),包括对复活节岛大灾难的描述。
34.Captain Cook’s Voyages 1768-1779,Glyndwr Williams(ed.),Folio Society,London,1997.
这是一本讲述库克船长探险历程的书,根据库克船长的日记编写。
关于智力资本
35.Intellectual Capital:The Proven Way to Establish Your Company’s Real Value by Measuring its Hidden Brainpower,Leif Edvinsson&Michael S Malone,Piatkus,London,1997.
这是该领域领先者的标准著述。
关于约束理论
36.The Goal:Beating the Competition,Eliyahu M Goldratt&Jeff Cox,Gower,Basingstoke,1993.
在这本原创性的商业小说中,Goldratt为人们展示如何通过故事来撰写一部教科书。
37.Goldratt’s Theory of Constraints:A Systems Approach to Continuous Improvement,H William Dettmern,ASQ Quality Press,Milwaukee,WI,1996.
关于哲学
38.The Metaphysics,Aristotle,Hugh Lawson-Tancred(trans.),Penguin,Harmondsworth,1998.
我们所熟知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出自该书第六部分第248页。

译者后记
让学习型组织“落地”
2002年以来,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习型组织从理论走向实务的问题,也就是让学习型组织在中国这块广阔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相信这也是很多研究、推广与实践学习型组织的人士共同关心的话题。2003年9月28日,由我召集在北京举办了一次主题沙龙,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热烈响应,讨论非常热烈;其后,在“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网站论坛(http://www.cko.com.cn)上,这一问题也继续深入研讨。与此同时,我也在其他层面上思考和推进这一问题。
作为学习型组织研究与实践的爱好者,我首先想到的是学习,也就是大量阅读各种文献,了解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实践经验;同时,广拜各方为师,与有共同兴趣和志向的学者、官员、企业家、咨询顾问、学习型组织爱好者、推动者甚至匿名人士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我痛感到国际上有关学习型组织的优秀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国内翻译引进的却不多;与此同时,我国广大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企事业单位又迫切需要了解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最佳实践。因此,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策划出版了“学习型组织实战丛书”(包括《创建学习型组织5要素》(Build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Mastering 5Elements for Corporate Learning,2nd Edition)、《实践社团: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英国石油公司组织学习最佳实践》(Learning to Fly:Practical Lessons from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Knowledge Companies)以及《学习型组织研发团队管理指南》(The Smart Organization:Creating Value through Strategic R&D)四本书 [1])。我本人承担了部分翻译和审校工作。这四本书不仅有可操作的整体框架,而且包含大量实践案例和实务指南,受到了业内人士和企事业单位的一致好评,相信对于推动学习型组织的“落地”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这一努力延续到《学习型组织行动纲领》(Learning in Action:A Guide to Put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to Work) [1]和本书的翻译出版。
上述努力只是第一个层面,即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好的观念、理论、方法、工具。但是如果不能应用于实践,再好的观念、理论、方法、工具也只是空话。如果想让学习型组织“落地”,必须深入研究、剖析其中的一些理论精髓,给出工具、方法的详细使用指南,便于组织领导、管理者和员工掌握必备的技能,并通过演练、辅导等方式,促进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然后,根据使用的效果,对理论、工具、方法加以改善或扬弃,或者总结提炼出适合中国国情和企业特点的方法。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艰巨过程,不仅需要我们这些研究、推动者的努力,更离不开企业的实践。出于这种考虑,我们一方面继续翻译一些属于深入剖析和使用指南性的书籍(本书即是其一,作者丹尼斯·舍伍德深入剖析了彼得·圣吉所提出的“五项修炼”之核心——系统思考,并给出了详细的使用指南),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公开培训、内训等方式推介这些工具和方法,例如,在北京举办“系统思考研修班”、“团队学习研习班”、“愿景与领导训练营”等。同时,我也希望得到更多有志于真正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共同推动学习型组织的研究与实践。
深入“第五项修炼”的核心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的“五项修炼”实际上是改善个人与组织的思维模式,使组织朝向学习型组织迈进的五项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它们是紧密相关、缺一不可的。正如书名所指,“系统思考”作为“第五项修炼”,是彼得·圣吉理论体系的核心。这五项修炼解读如下。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的修炼是学习不断厘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的过程。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精通“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如同艺术家对于艺术一样,全心投入、锲而不舍,并不断追求超越自我。有了这种精神动力,个人的学习就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项目了,而是一个永无尽头、持续不断的过程。而组织学习根植于个人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也会不断学习。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
“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的修炼是把镜子转向自己,发掘自己内心世界深处的秘密,并客观地审视,借以改善自身的心智模式,更利于自己深入地学习。壳牌石油公司之所以能成功地度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机的巨大冲击,并成长为全球首强,主要得益于学习如何显现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并加以改善。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
2500年前,孙子在《孙子兵法·计篇》中就讲到“五事七计”首要的因素就是“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故“上下同欲者胜”。千百年来,组织中的人们一直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上下同欲”,即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惟有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共同目标,大家才会发自内心地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从而使组织欣欣向荣。否则,一个缺乏共同愿景的组织必定人心涣散,相互掣肘,难成大器。
共同的愿景常以一位伟大的领袖为中心,或激发自一件共同的危机。但是,很多组织缺乏将个人愿景整合为共同愿景的修炼。
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
团队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方法,现在正风靡一时。团队中的成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仅使团队整体的绩效大幅提升,而且使团队中的成员成长得更快。但是团队学习存在局限性,以至于在实践中出现了团队中每个人的智商都在120以上,而集体的智商却只有62的窘境。团队学习的修炼就是要处理这种困境。
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的修炼从对话开始。所谓对话,指的是团队中的所有成员敞开心扉,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进入真正统一思考的方法或过程。另外,“对话”也可以找出有碍学习的互动模式。
团队学习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队而非个人。除非团队能学习,否则组织就无法学习。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企业与人类社会都是一种“系统”,是由一系列微妙的、彼此息息相关的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因素通过各不相同的模式或渠道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一一对应的,而常常是要经年累月才完全展现出来。身处系统中的一小部分,人们往往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关注系统中的某一片段(或局部),而无法真正把握整体。系统思考的修炼就在于扩大人们的视野,让人们“见树又见林”。
上述五项修炼中,“系统思考”的修炼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整合其他各项修炼成一体的理论与实务,防止组织在真正实践时,将各项修炼列为互不相干的名目或一时流行的风尚。少了系统思考,就无法探究各项修炼之间是如何互动的。系统思考强化其他每一项修炼,并不断提醒我们:融合整体能得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当然,“系统思考”也需要其他四项修炼来配合,以发挥它的潜力。“建立共同愿景”培养成员对团队的长期承诺;“改善心智模式”使人专注于以开放的方式承认我们认知方面的缺失;“团队学习”是发挥团体力量,全面提升团队整体力量的技术;而“自我超越”是不断反照个人对周边影响的一面镜子,缺少了它,人们将陷入简单的“压力——反应”式的结构困境。因此,五项修炼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孤立或分割开来。
事实上,不管是否接触过“五项修炼”,很多人都不会否定系统思考的重要性,这也是现代经理人制定睿智决策、处理复杂事务所需的关键技能之一。正如作者所言,系统思考根本就不是那种充满学究气、象牙塔中的活动,它极其实用而且务实,可以应用到商业和组织生活中的每个侧面。
尽管如此,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在市面上居然找不到一本实用的系统思考应用指南,尤其是经理人能够读得懂、学得会的通俗读物(限于篇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以及其后的著作中,也未给出系统思考详尽的指南)。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
本书的价值
看看书后那些热情洋溢的赞誉,你就会明白这本书的价值:
本书以清晰易读的方式,使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真实例子,对系统思考进行了完美的概述,它从解释系统思考最基本的要素入手,从教你画一条线段、一个箭头开始,一步步引导你揭开复杂问题下的逻辑,并把它们清晰地用系统循环图(或称因果回路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本书还深入浅出地向你介绍了系统思考的基本概念、原理与精髓,以及熟悉系统思考技能必须具备的基本规则,并包含大量诀窍、实用工具和技术,有助于你制定未来的战略、指导团队建设、管理业务的成长。这是一本一般人士和经理人能够读得懂的系统思考应用指南,简洁但不失必要的细节。
因此,无论你是打算利用系统思考来剖析自己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复杂问题,还是作为团队修炼、组织学习的工具,本书都将对你大有裨益。
当然,就我个人看来,阅读本书将有三重境界:
首先,如果你能够塌下心来,融入书中的情境,跟上作者的思维脉络,并且一路坚持到底,你将对系统思考及其工具、方法有所领悟和掌握。
其次,如果你根据本书中所提供的一些指示和参考,与自己的团队一起,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使用这些工具和方法,绘制你自己的系统循环图,你将开始掌握并会使用这些方法。
当然,如果你能够透过这些系统循环图和其他工具,发掘自己和他人隐藏的心智模式(这些工具有助于心智模式的浮现),继而认识、接受和改善它们,形成团队共享的心智模式,你将开始体味真正的深度学习和团队学习——此时,你已经向学习型组织迈进了一大步。
如果你用心,达到第一重境界似乎不难,但要达到第二、第三重境界,还是需要花费一番工夫,甚至需要悟性和运气。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别忘了告诉我——我也想和你一起分享这种快乐;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也欢迎你告诉我——我愿意和你一起切磋琢磨。
你如何使用这本书
如前所述,这本书是我致力于推动学习型组织从理论走向实务的努力之一,但它能否达到这种效果,则完全取决于你——我亲爱的读者:正是你决定如何阅读这本书;正是你决定能否将系统思考应用于实际;正是你决定系统思考应用的功效。因此,当你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请相信我正在用热切的目光期待着你让它陪伴你开始系统思考修炼之旅。
其他说明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首先要深深地感谢清华大学CMIS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刘昕。如果没有他的努力,本书不可能如期高质量地面世。我和刘昕曾经一起共事,他做事认真、勤于钻研,对新事物保持着高昂的热情——当然,他也对学习型组织产生了浓厚兴趣。之后,我们开始在学习型组织的研究与实践方面进行合作。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讨论了一些理论,统一了部分术语,刘昕还提前阅读了《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和《变革之舞》等中译本,之后他陆续提供了初译稿,由我进行修改、审校以及最后的整合。刘昕还帮助校对了正文。
同样深深感谢台湾羽白国际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知名学习型组织专家刘兆岩先生的大力协助。他不仅在百忙之中帮助审读了全文,提出了非常宝贵的修改建议,还多次和我讨论一些术语的译法和相关问题,我们在MSN上的交流经常持续到深夜。同时,兆岩还为本书挥毫作序,贡献他十余年研修并辅导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智慧。
感谢我的导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教授、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李维安教授,以及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玉利教授、王迎军教授、白长虹老师等给予我的教诲和大力支持!很多学习型组织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金吾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研修中心任志宽主任、研究员叶延红老师、吴兆颐老师、《现代企业教育》杂志社刘大星社长、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张声雄教授、山东鲁南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金栋、副总经理盛春德、沧州电力局高文书记等,都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大关注与支持。在此感谢他们,并向他们不遗余力推动学习型组织的精神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由衷的敬意!尤其是他们的开阔胸襟以及高风亮节,更值得钦佩。我还想感谢所有支持我、帮助过我的朋友们,他们是包蔚然、博惠、曹京丽、程斌宏、董增有、傅宗科、桂学军、韩东晖、何伟、胡锦建、黄少刚、姜天剑、冷明、秦宇、牛继舜、单晓伟、孙作新、王钧、王俊、王瑞、肖良、易言、雍娜、张鼎昆、张丽霞、张民、张善勇、张志奇、赵佑军、朱竹林、庄秀丽等。感谢我的夫人崔玲以及女儿邱鹏锦给我的关爱和支持。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紧张,书中难免还有一些错误或纰漏,欢迎读者批评指正。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学习型组织在中国的研究与实践!
译者联系方式:qiuzl@cko.com.cn。
欲了解更多信息,欢迎访问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网站:www.cko.com.cn。
邱昭良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创始人
[1]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___Y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