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动力学

本文概述了地下水动力学的基础理论、教材发展史,强调了解析法和数值模拟在解决地下水问题上的重要性,以及非饱和带和溶质运移的研究进展。文章还预见了未来地下水动力学研究的重点和挑战,包括裂隙介质、喀斯特岩石中的运动机制、介质非均质性、地下水最优管理等。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前言

地下水动力学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掌握地下水运动的基本理论,能初步运用这些理论分析水文地质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提出适当的计算方法,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定量评价,预测地下水污染的发展趋势,控制地下水污染。本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各种条件下地下水水流方程和溶质运移方程的原理,以及稳定流和非稳定流解析解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深刻理解其适用条件。
 

早在1979年,薛禹群、朱学愚就编写并出版了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第一本《地下水动力学》教材,至今已30年有余。1981年6月,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学教材编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制订了地下水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根据这个大纲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地下水动力学原理》于1986年12月正式出版,这是本教材的第一版。此后,1997年9月又出版了它的修订本《地下水动力学》(第二版)。它们都受到广大师生、水文地质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和高度评价,曾多次重印。时过境迁,随着地下水科学的发展,课程教学计划已有了很大调整,教材的修订不仅必要,而且必须。但原书的基本风格、基本内容以及它的严谨性仍应继承,并尽量汲取近年来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同时根据新的专业特点作适当调整。
 

考虑到现有教学计划一般都有水力学课程,所以附录“水力学基础”已经删除。模拟法除保存部分相似基础和砂槽模拟外,其余也一并删除。同时,根据学科发展和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的事实,把原来“地下水运动中的若干专门问题”分为两章论述,以加强非饱和带地下水运动和地下水中溶质运移部分。海水入侵本质上是溶质运移,所以并入新增的溶质运移一章中;双重介质学说则作为基础理论放入第1章中。另一方面,不再局限于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改为更广阔的区域地下水流问题,包含基本的水工建筑物附近地下水运动。贮水系数、贮水率的符号也根据国际惯例作了更改。这样本教材共9章。第1章介绍渗流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方程、定解条件及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解法,是全书的基本理论部分和重点内容之一,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第2章为区域地下水流问题;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全面介绍了地下水向井的运动和求参数的方法,其中第3章、第4章的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和非稳定运动也是本教材重点内容之一;第7章、第8章介绍非饱和带中地下水的运动和地下水中的溶质运移和热量运移;第9章则扼要介绍模拟方法。考虑到参与本书第一版、第二版编写的同志都已退休,如果从各校再组织一些新同志来修编,由于不熟悉原书风格,不仅他们会有困难,而且根据以往经验,还会增大主编将来统稿修改的工作量。为此,根据地质出版社提出的修编意见,在向相关院校师生广泛征询对原书修改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工作由我们代劳。但参与本书第一版、第二版写作的同志的功绩是永远应该牢记的,是他们奠定了本书的基础,现在的工作只是在他们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进行了修改。
本书的著作权始终是包括他们在内的所有作者的。他们是:第一版,南京大学薛禹群(主编)、朱学愚;长春地质学院刘金山、贾贵庭。第二版,南京大学薛禹群(主编)、朱学愚、吴吉春;长春地质学院李同斌、林绍志;河北地质学院贾贵庭。
时光流逝,对于一个向八旬迈进的老人来说,显然已不可能像第三版这样,十多年后,再独自主编这本书的第四版了,但地下水动力学的教学还要继续下去,显然,只有依靠年轻同志来完成这项工作了。为了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本版为此增加了一位主编,这是需要向第一版、第二版的老同志说明并请给予理解的。
编者对所有为本书修改、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致以衷心的感谢。本书内容涉及面广,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给予指正。
 

绪言
 

地下水动力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孔隙岩石、裂隙岩石和喀斯特(岩溶)岩石中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是模拟地下水流基本状态和地下水中溶质运移过程,对地下水从数量和质量上进行定量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兴利除害的理论基础。
地下水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发展工业、农业,以至国防建设都需要地下水。这里不仅有正确评价水资源、合理布置取水建筑物的问题,还有如何既充分利用水资源又不致引起资源枯竭、出现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另外,地下水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危及矿床开采及基坑、水坝的安全,也可使土壤发生次生盐碱化、沼泽化。如何预测未来的矿坑涌水量及土壤中水、盐动态,规划基坑排水、减压,降低坝底扬压力和坝脚地下水逸出速度等是因地制宜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的重要依据。
随着生产的发展,还出现了许多与地下水有关的新课题,如在一些集中开采地下水的地区出现的区域性水位下降和部分地区出现的地面沉降(我国东、中部地区,沉降总面积已达9×10*km2),海水入侵到正在被利用的含水层,“三废”的大量排放等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等。这些人为影响地下水的规模愈来愈大,正在使地下水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恶化,并引起其他方面的不良后果。我们的任务是根据地下水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估计并预测这些影响的规模和速度,以便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此外,含水层可作为“贮冷”和“贮热”的地下库,为此需要研究热量的移动问题。
由于地下水运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尽管人类利用地下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对地下水运动规律的认识却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在19世纪以前,还谈不上对地下水进行科学的定量评价。19世纪中叶,随着地下水开发利用规模的扩大,生产中有了计算水井涌水量的要求。达西(Henry Darcy)于1856年通过长期试验得出了水在多孔介质中的渗透定律,即著名的Darcy定律。这个定律是定量认识地下水运动的开始,直到今天仍然是地下水运动理论的基础。接着,J. Dupuit (1863)以 Darcy定律为基础研究了一维稳定流动和向水井的二维稳定运动,以后P.Forchheimer 等研究了更复杂的渗流问题,从而奠定了地下水稳定流理论的基础。此后数十年内,地下水动力学一直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对生产实践起过重要作用。直到今天,稳定流理论仍有一定的适用价值。但这种理论不包括时间这个变量,因而不能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地下水实际运动状态,只能用来描述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所达到的一种暂时的、相对的平衡状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有关。在开采量不大的情况下,井中水位一般来说很快会出现似稳定状态,因而可以近似地认为地下水不随时间变化,用稳定流理论来描述。
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地下水的开采规模越来越大。地下水的天然状态不断受到破坏,一些地区地下水位出现持续下降,地下水的运动状态表现出明显的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于是人们开始注意地下水运动的不稳定性和承压含水层的贮水性质(0.E. Meinzer,1928)。1935年,C. V. Theis(泰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向承压水井的非稳定流公式。Theis 公式的出现开创了现代地下水运动理论的新纪元。在Theis公式出现以后的三四十年内,解非稳定流动的解析法得到了很大发展,不仅对Theis公式的适用做了各种推广,而且出现了越流理论和潜水含水层中的非稳定流理论。咸-淡水界面的问题、溶质在地下水中运移问题及非饱和带水分运移问题等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当把解析法应用于大范围的含水层系统时,其局限性马上就暴露出来了,因为实际水文地质条件远较解析法所依据的假设条件(含水层是均质各向同性和等厚的,形状是规则的)要复杂得多。
为了解决随着地下水开采规模进一步扩大所出现的问题,必须对实际含水层系统进行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很多研究人员转向以电网络模拟为代表的模拟技术,到60年代初,它已成为解决大范围含水层系统的有力工具。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把数值模拟应用到地下水计算中。同电网络模拟相比,它迅速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不仅易于处理电网络模拟不易处理的潜水流问题和无法处理的溶质运移问题,而且其本身又有很大的通用性。因此,目前在发达国家,数值模拟已完全代替了电网络模拟,后者迅速被淘汰。数值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地下水问题,还能解决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问题、咸-淡水分界面移动问题及地下水的最优管理问题等。总之,近40多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计算技术的进步,人们在分析地下水问题的能力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100多年来,解地下水运动问题的解析法有了很大发展。目前,解析法主要有分离变量法、积分变换(Laplace变换、Hankel变换、Fourier变换)法、保角映射法、速端曲线法、Green函数法和其他方法(如镜像法、Boltzmann 变换等)。它们分别适合于解不同类型的问题。例如 Hankel变换适合解径向流问题;而保角映射法适合解二维稳定渗流问题。作为保角映射法的一种特殊情况的速端曲线法,对处理边界渗出面或自由面的问题特别有用。数值法也发展了多种方法。事实上,在处理地下水流问题时,应用数值法所显示出来的计算能力已远远超过我们为此搜集计算机输入所需野外资料的能力。
近20多年来,介质非均质性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取得长足进步,如研究尺度对介质参数的影响等。人们逐渐认识到,不仅弥散度是尺度的函数,渗透系数也是尺度的函数。因此,它们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随时间变化,从而把随机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地下水动力学研究中来。
100多年来,尽管地下水动力学有了很大发展,但还有不少薄弱环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出现了许多有关地下水运动的新课题。预计今后的研究将着重突破这些薄弱环节和新课题。其中主要有:地下水在裂隙介质、喀斯特(岩溶)介质中运动机制和基本运动规律的研究,非饱和带水、盐运动理论的研究,水中溶质运动机制和运移理论的研究,热量在地下水中运移的研究,地下水最优管理问题的研究和介质非均质性研究等。除了继续加强解析法的研究外,对有效地解决各种实际渗流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将是主要方面。随机理论和分数阶微积分还会进一步引入到水流和溶质运移研究中来。此外,一些理论问题,如在含多组分溶质的水流中,Darcy定律的形式需要怎样修改等正引起人们的关注。
 

第1章 渗流理论基础
 

第2章区域地下水流问题
 

第3章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
 

第4章地下水向完整井的非稳定运动
 

第5章地下水向边界附近井的运动
 

第6章地下水向不完整井的运动
 

  • 17
    点赞
  • 1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___Y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