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更新能力文献摘录

(主题:地下水可持续)AND(篇关摘:年龄(精确))

Matthew Currell1:运城盆地地下水同位素年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和可持续利用

(主题:地下水可更新)AND(篇关摘:年龄(精确))

苏东:基于同位素技术的江苏常州市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研究

张志忠:三门湾海岸带第四系地下水资源

雷明:金华地区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更新能力研究

许乃政:江苏洋口港地区地下水的环境同位素组成及其形成演化研究

阮云峰:黑河流域地下水同位素年龄及可更新能力研究

刘峰:应用氚和14C方法确定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地下水年龄

石旭飞 :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年龄
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年龄

石旭飞:基于同位素技术的珲春盆地浅层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研究

摘要

利用3H的示踪作用对珲春盆地浅层地下水更新速率进行计算,为该地区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和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总体上,珲春盆地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更新速率大于8%/a,可更新能力较强。珲春盆地东北部平安村、新华村、马新村和东部的红星村、电线村、东兴村等山前地区,以及八一村、八二村等地浅层地下水更新速率大于10%/a,可更新能力较强;七户洞村、八棵树村、永丰村、立新村、新农村、柳亭村等地浅层地下水更新速率为8%/a~10%/a,可更新能力减弱;八家子村、西崴子村、孟岭村等珲春河下游地区浅层地下水更新速率小于8%/a,可更新能力最弱。更新速率为大于10%/a、8%/a~10%/a、小于8%/a的地下水分布面积占珲春盆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67%、26%、7%。

地下水作为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不断循环的状态,并与外界发生着水量和水质的交换[1-2],具有可更新的特性。因此,更新速率成为评价地下水资源可更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目前,研究地下水更新速率的方法主要有水文地质条件分析[3]、包气带现场示踪试验、地下水流数值模拟[4]等方法,但上述方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近年来,环境同位素示踪法在研究地下水循环和可更新性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7]。其中,3H作为水分子的组成部分参与地下水的循环演化[8-10],是计算地下水更新速率的理想示踪剂[11]。

珲春盆地是珲春市主城区和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工农业生产的核心区域[12]。浅层地下水是珲春盆地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13]。但是,由于地下水开采强度远远超过地下水的天然更新速率,导致在珲春盆地哈达门、英安、三家子等地出现了地下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地裂缝等一系列环境地质灾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深入研究珲春盆地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本研究利用氚(3H)同位素示踪技术对珲春盆地浅层地下水更新速率进行计算,进而评价了其可更新能力,为该地区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和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珲春盆地位于珲春市中部,面积约281.3 km2,北部和南部主要为波状台地,岩性主要为古近系砂岩和粉砂岩,东部有少量低山丘陵,岩性主要为二叠系砂岩、安山岩以及碎屑岩,西部为图们江,流向从北向南。珲春河从东北向西南方向流经研究区,汇入图们江。珲春盆地内第四系松散岩类地层广泛分布,其厚度从东北部、北部0~8 m向西南部、南部逐渐增厚到大于14 m,从珲春河河谷6~10 m向两侧逐渐变厚到大于16 m。其中赋存于珲春盆地内的第四系松散岩类中的浅层地下水为本次的主要研究对象,含水层岩性以亚砂土、中细砂、粗砂为主。

珲春盆地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在北部、东部、南部山前地区还存在少量基岩裂隙水的侧向径流补给。总体上,珲春盆地浅层地下水由山前地带向珲春河河谷地带、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径流(图1)。在北部山前地区,浅层地下水由北向南径流;东部山前地区浅层地下水由东向西径流;南部山前地区浅层地下水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径流。水力坡度由山前向平原逐渐减小。珲春盆地浅层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以人工开采为主,其次为潜水蒸发、向珲春河和图们江径流排泄以及越流补给赋存于古近系地层中的承压水。

2、样品采集与测试

本次工作于2014年8月在珲春盆地采集了21组地下水氚样品。样品采集于民井,采样深度均为4~6 m,采样点分布如图1所示。样品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利用超低本底液体闪烁谱仪测试完成,测试结果见表1。

参考文献:

[1] Slutsky A H, Yen B C. A macro-scale natural hydrologic cycle water available model[J]. Journal of Hydrology, 1997, 20(1): 329-347.

[2] 张兵, 宋献方, 张应华, 等. 三江平原地表水与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J]. 水文, 2014, 34(2): 38-43.(ZHANG Bing, SONG Xianfang, ZHANG Yinghua, et al.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ic and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in Sanjiang plain[J]. 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 2014, 34(2): 38-43. (in Chinese))

[3] 万玉玉, 苏小四, 董维红, 等. 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中深层地下水可更新速率[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0, 40(3): 623-630.(WAN Yuyu, SU Xiaosi, DONG Weihong, et al. Evaluation of groundwater renewal ability in the Ordos Cretaceous groundwater basin[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arth Science), 2010, 40(3): 623-630. (in Chinese))

[4] 陈宗宇, 陈京生, 费宇红, 等. 利用氚估算太行山前地下水更新速率[J]. 核技术, 2006, 29(6): 426-431.(CHEN Zongyu, CHENG Jingsheng, FEI Yuhong, et al. Estimation of groundwater renewal rate by tritium in the piedmont plain of the Taihang Mountains[J]. Nuclear Techniques, 2006, 29(6): 426-431. (in Chinese))

[5] 邢晓红, 刘桂民, 李红琴, 等. 哈思山地区泉水成因及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探讨[J]. 水文, 2016, 36(2): 46-50.(XING Xiaohong, LIU Guimin, LI Hongqin, et al. Sources of spring water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gen and oxygen stable isotopes in Hasi Mountain[J]. 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 2016, 36(2): 46-50. (in Chinese))

[6] C Le Gal La Salle, C Marlin, et al. Renewal rate estimation of groundwater based on radioactive traces (3H, 14C) in an unconfined aquifer in a semi-arid area, Iullemeden Basin, Niger[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1.

[7] 马致远, 候光才. 环境同位素技术在区域地下水资源补给及可更新性中的应用[J]. 工程勘察, 2005, (5): 21-24.(MA Zhiyuan, HOU Guangcai.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ique of environmental isotopes to the recharge of regional groundwater resource[J].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 Survey, 2005, (5): 21-24. (in Chinese))

[8] Ian Clark, Peter Fritz. Environmental isotopes in hydrogeology[M]. New York: Lewis Publisher, 1997.

[9] Mook W G. Environmental Isotopes in the Hydrological Cycle[M]. UNESCO, Paris, 2000.

[10] 陶芸, 陈锁忠, 都娥娥. 基于同位素与水化学分析法的地下水补径排研究-以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为例[J]. 水文, 2011, 31(3): 76-81.(TAO Yun, CHEN Suozhong, DU E-e. Study on replenishment, runoff and discharge of shallow groundwater based on isotope and hydrochemistry analysis: a case of shallow groundwater in Suzhou-Wuxi-Changzhou area[J]. 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 2011, 31(3): 76-81. (in Chinese))

[11] SHI Xufei, DONG Weihong, LI Manzhou, et al. Evaluation of groundwater renewability in the Henan plains, China[J]. Geochemical Journal, 2012, 46(2): 107-115.

[12] 郭晓东, 赵海卿. 珲春盆地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评价[J]. 节水灌溉, 2014, (2): 33-35.(GUO Xiaodong, ZHAO Haiqing. Groundwater intrinsic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in Hunchun Basin[J].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2014, (2): 33-35. (in Chinese))

[13] 王举, 王佰友. 珲春盆地地下水化学特征与环境质量评价[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5(3): 39-42.(WANG Ju, WANG Baiyou. Chemical properties of underground water in Hunchun Basin and evaluation on its environmental quality[J]. Journal of Changchun Institute Technology (Nature Science), 2004, 5(3): 39-42. (in Chinese))

[14] 俞发康.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区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研究[D]. 吉林大学, 2007.(YU Fakang. The Study of Groundwater Renewability in the Northern Area of Ordos Cretaceous Basin[D]. Jilin University, 2007. (in Chinese))

[15] 高淑琴.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可更新能力评价[D]. 吉林大学, 2008.(GAO Shuqin. Groundwater Cycle Pattern and Renewability Evaluation of Groundwater in the Quaternary Aquifer in Henan Plain[D]. Jilin University, 2008. (in Chinese))

[16] Shaw B R. Evaluation of distortion of residuals in trend surface analysis by clustered data[J]. Mathematical Geology, 1977, 9(5): 507-517.

[17] Sun L, Zhou X, Lu J, et al. Climatology, trend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sandstorms and their associated dustfall in China[J]. Water, Air, Soil Pollution: Focus, 2003, 3(2): 41-50.

韩永:地下水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研究进展    

杨丽芝:鲁北平原地下水同位素年龄及可更新能力评价    

 陈宗宇: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的更新与资源属性  

苏小四: 银川平原地下水循环及其可更新能力评价的同位素证据    

摘要:

根据2000年丰水期和2001年枯水期银川平原地下水、河水的同位素测试结果,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水的同位素组成特点。研究结果发现,银川平原中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具有不同的水循环模式。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中地下水为当地雨水补给。冲洪积和河湖积平原中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黄河灌溉水,潜水受到蒸发作用的影响比较明显,而且沿地下水流方向,潜水蒸发作用逐渐增强;承压水为古地质时期补给形成的。承压水地下水水位漏斗区中,承压水δ18O和3H浓度较高的现象反映有潜水向承压水的越流排泄。银川平原中浅层地下水积极参与现代水循环,其更新时间为30年;14C的证据表明该区承压水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地下水,其年龄大于2000年。潜水的更新能力明显大于深层承压水。

1 引言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也是制定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模式的一个重要依据。由于补径排条件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地下水系统中的地下水具有不同的更新能力。判断地下水更新能力大小的主要依据是地下水的循环速度或者周转时间。在补给充分的条件下,地下水可更新时间越短,循环速度越大,表明地下水的更新能力越强;反之,地下水可更新时间越长,地下水循环速度越小,表明地下水的更新能力越弱。因此,可以利用地下水的循环速度或周转时间来定量地判断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

银川平原是黄河流域上游地区重要的农业基地和工业基地,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该地区地处干旱地区,当地水资源十分缺乏,地下水特别是水质较好的深层地下水,是该地区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大规模的地下水开采导致区内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在城市等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产生了一系列因地下水过量开采而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为客观认识该地区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本次研究根据环境同位素在水循环的标记性和计时性的特点,系统地采集和分析研究区内地下水、黄河水的同位素样品和水化学样品,建立该地区地下水循环模式,确定地下水的循环时间,并据此对本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更新能力进行评价。

2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位于银川盆地中央,呈NE向延伸。本区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仅206.37 mm,多年平均蒸发量1573.8 mm,干旱指数为7.6。流经本区的黄河是本区灌溉的主要水源。本区灌渠发达,年引水量约35×108 m3,灌溉面积约26.67×104 hm2。近几年来,为了控制平原区内的土壤沼泽化和盐碱化,修建了多条排水干沟。受西部贺兰山与东部鄂尔多斯台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银川平原在第四系一直处于沉降阶段,中心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纪地层,加之区域特有的地质构造和水流沉积作用以及黄河在区内的频繁改道,形成了对区域地下水系统有利的地下水埋藏分布与形成条件。

图1 银川平原同位素水文地质略图

根据本区地质、地貌、含水岩性结构及地下水埋藏与形成条件,将研究区域地下水分为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单一潜水区、冲积平原单一潜水区、冲洪积和河湖积平原潜水—承压水区(图1)。山前倾斜平原区分布于贺兰山区东侧,含水层颗粒粗,多为砂砾石、卵砾石并夹有含砾中粗砂透镜体;冲积平原单一潜水区由青铜峡冲积扇和沿黄河的冲积扇组成;冲洪积和河湖积平原潜水—承压水区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多层结构,分别构成潜水含水组(埋深20 m~70 m以上)、第一承压含水组(埋深介于70 m~200 m之间)和第二承压含水组(埋深介于160 m~280 m之间)。各含水组均由细砂、中细砂组成,隔水层为粘土,其厚度、结构均不甚稳定和连续。各含水组间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

3 采样与分析

本次研究于2000年9月丰水期和2001年4月枯水期间,沿着区域地下水水流方向自西向东从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到冲湖积平原的取样断面上,系统地采集地下水(潜水、承压水)和黄河水的同位素样品(图1)。对所采集的样品都进行了18O、D、3H和水化学成分的测试,同时对承压水样进行了13C和14C的测试工作。稳定同位素在国家地质测试中心测定,并在英国The 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土木工程系同位素实验室进行了外检。放射性同位素在中国地震局C-14实验室测定。水样的同位素和水化学测试结果见表1。

4 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特征

4.1 地下水的δ18O和δD关系

在δ18O~δD图上(图2),研究区内地下水各取样点均落在当地雨水线(LMWL)1):δDSMOW=7.28δ18OSMOW+5.76(相关系数R=0.98)和黄河水δ18O~δD关系线[1]:δDSMOW=4.66δ18O-22.75(相关系数R=0.92)两侧,反映地下水均是由大气降水(或黄河水)补给的。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地下水的δD和δ18O值逐渐偏负。丰枯期承压水样均位于δ18O~δD图右下方,其δ18O和δD平均值分别比潜水低2.7‰和7.1‰,且也远小于银川地区雨水年雨量加权平均值(δ18O:-8.6‰;δD:-61.8‰)和黄河水,表明深层地下水是由地质历史时期大气降水(或黄河水)补给。但由于承压水的3H浓度多小于氚的本底(2.5 TU),因此可以推测承压水为古地下水,相比于现代,其补给环境相对偏冷。不同于承压水样点集中分布的特点(图2中I区),丰枯期潜水样点分布比较分散。位于研究区西部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中的NX2样,分布于银川当地雨水平均值周围(图2中的II区),这与本地区是非灌区,潜水由降水、基岩裂隙水补给有关。除NX2样外,位于冲洪积及冲湖积平原中的绝大多数潜水样,散布于黄河水和雨水平均值之间,说明这些地区潜水受到了黄河水和雨水的共同补给。丰水期潜水样点均构成了相关程度较高的蒸发线:

蒸发线与黄河水δ18O~δD关系线交点与青铜峡河水近于一致,且远离于雨水平均值,有力证明灌区中潜水主要是由黄河灌溉水的渗漏补给形成,并且受到了蒸发作用的显著影响。这种现象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十分常见的[2]。

4.2 地下水δ18O、3H的时空分布特征

潜水在取样断面上沿地下水流向,潜水δ18O总体上呈现出一个大的“U”型分布(图3)。位于断面中央引黄灌区中大多数潜水样δ18O值明显小于断面两侧非灌区中潜水样(断面西端:贺兰山下附近的NX2样;断面东端:灵盐台地下附近的NX11样)。而在3H剖图上,潜水3H总体上呈现出一个大的“几”型分布(图4)。灌区中大多数潜水样3H浓度大于断面两侧非灌区中潜水样。潜水δ18O和3H浓度这种分布特征反映了灌区和非灌区中潜水具有不同补给来源的特点。对地下水盆地而言,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从盆地两侧补给区向盆地中央排泄区径流过程中,若除大气降水外没有其他补给源,地下水δ18O应表现为沿水流方向不变或受蒸发作用逐渐增大的特征,在断面形态呈“几”型分布;地下水3H浓度随着径流距离的增大,受放射性衰变作用影响,其3H浓度应逐渐降低,在断面形态上表现呈“U”型分布。

然而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天然条件下的水循环发生了改变,反映在地下水δ18O、3H剖面分布形态上的变化。由于灌溉水源-黄河水产自于地势较高的源头地区,受高程效应影响,黄河水18O(-10‰~10.7‰)明显低于银川当地降水(-8.6‰),而河水3H浓度(39.02TU~45.14TU,本次取样)高于当地降水(1992年为降水氚浓度为30TU[3],按全球大气降水氚浓度变化趋势,本次取样时应更低)。因此,潜水δ18O的“U”型和3H浓度的“几”型分布特征说明取样断面中央处灌区中δ18O相对偏低和3H浓度相对偏高的潜水是由黄河灌溉水渗漏补给形成的,而断面两侧的潜水为当地雨水补给。除NX7外,灌区内潜水δ18O值季节性变化不太明显,变化范围均在测试误差范围之内。这可能与灌区内灌溉期(每年4月初~9月和11月)与非灌溉期更替有关。以NX3为例,每年春灌期(4月初)灌溉水δ18O为-10.7‰,明显低于枯水期潜水的δ18O值(-9.7‰),那么引河水灌溉过程中,一方面低δ18O的灌溉水渗漏补给潜水,使潜水δ18O值降低,与此同时,由于灌溉水补给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蒸发作用增强,使潜水δ18O增大。同样,冬灌期潜水δ18O值季节性变化也不明显。除了上述总体分布特征外,潜水δ18O和3H在空间上的局部变化仍然有助于认识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在灌区内沿地下水水流方向(自西南向北东,图3),潜水丰枯期的δ18O和3H均表现出逐渐增大的特点,反映蒸发作用对潜水同位素的影响。位于灌区东侧NX10点相比于西侧的NX3点,δ18O增大1.3‰,这可能与沿地下水流方向,水位埋深逐渐变浅,小力坡度变小,径流逐渐变慢,滞留时间增长,蒸发作用增强有关。然而,NX7和NX9却是例外,相比于地下水流的上游,其δ18O出现了降低。这种现象可能与这些点位于城市地下水集中开采区(银川新市区和贺兰县城),由于过量开

5 地下水的年龄

5.1 潜水的3H年龄

3H同位素数学物理模型方法是目前定量确定浅层地下水年龄的主要手段,但在该方法具体应用过程中,作为地下小于水系统输入信号的各补给项(如大气降水、灌溉水)历年氚浓度资料是测年的基础[4]。根据本区潜水的水循环特征,可设定潜水水流系统中氚同位素数学物理模型为全混合模型,利用黄河水氚浓度的恢复结果1),根据褶积法求得潜水的平均年龄为30年,明显小于包头平原浅层地下水的平均年龄66年[5]。也就是说,按照现在地下水排泄状况,浅层地下水全部更新需要30年。

5.2 承压水的14C年龄

由于地下水流动过程中,地下水与含水层介质发生的各种水文地球化学反应对地下水14C浓度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6]。利用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技术,对银川平原第一承压水的14C年龄进行了校正计算1)。承压水14C年龄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承压水年龄均在2000年以上,属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水”。除承压水水位漏斗区外,沿地下水的径流方向自西向东,第一承压水年龄逐渐增大。根据14C年龄的计算结果,求得承压水的侧向补给速度为1.38m/年,明显小于承压水漏斗区的径流速度(3.91m/年~11.10m/年)1)。

6 银川平原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可更新能力的评价

通过前面地下水同位素和水化学的研究,不难看出研究区内潜水与承压水具有不同的水循环模式和不同的循环时间,反映二者具有不同的更新能力。

6.1 地下水的循环模式

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中,潜水δ18O与银川当地雨水比较接近,反映该区潜水为当地雨水补给,结合地貌、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潜水的补给区为西侧贺兰山区,补给方式为山区地下水的侧向径流、山口冲沟的地表径流(常年或季节性洪水)补给。冲洪积和河湖积平原中,潜水的δ18O明显低于当地雨水,而潜水3H浓度大于当地雨水,与黄河水接近。在潜水δ18O和3H断面图上,δ18O总体上呈“U”型分布,3H呈“几”型分布,不同于地下水盆地的一般分布规律。这些特点说明该区潜水与当地雨水关系不太密切,其主要补给来源为黄河灌溉水,渠道渗漏和田间灌溉入渗是主要的补给方式。在δ18O~δD关系图中,潜水样点构成了相关程度较高的蒸发线,反映潜水受到蒸发作用的影响比较明显,而且沿地下水流方向,潜水丰枯期的δ18O和3H均表现出逐渐增大的特点,说明潜水蒸发作用逐渐增强。与潜水相比,承压水δ18O明显偏低,其年龄大于2000年,指示承压水为古地质时期补给形成的。承压水地下水水位漏斗区中,承压水δ18O和3H浓度较高的现象反映有潜水向承压水的越流排泄。

6.2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银川平原浅层地下水积极参与现代水循环,应用氚同位素数学物理模型计算求得银川平原潜水的平均周转时间为30年,也就是说,按照现在地下水排泄状况,浅层地下水全部更新需要30年。而氚和14C证据表明,该区承压水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地下水,承压水中混入了大量的现代水,它与现代水联系较为密切,循环速度变快。潜水的更新能力明显大于深层承压水。

7 结论:

(1)同位素研究表明,银川平原中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具有不同的水循环模式。
(2)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中,潜水为当地雨水补给;冲洪积和河湖积平原中,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黄河灌溉水、渠道渗漏和田间灌溉入渗是主要的补给方式。潜水受到蒸发作用的影响比较明显,而且沿地下水流方向,潜水蒸发作用逐渐增强。承压水为古地质时期补给形成的,承压水地下水水位漏斗区中,承压水δ18O和3H浓度较高的现象反映有潜水向承压水的越流排泄。
(3)银川平原中浅层地下水积极参与现代水循环,其更新时间为30年;氚和14C的证据表明,该区承压水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地下水,承压水中混入了大量的现代水,它与现代水联系较为密切,循环速度变快。潜水的更新能力明显大于深层承压水。

翟远征: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指标问题刍议———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的适用性

摘要:

地下水更新能力是近些年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定义目前尚未统一,评价指标也较多,其中较常用的有地下水更新周期、补给速率、年龄和滞留时间等。尽管这些参数间大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但由于它们代表的物理意义不同,所以得到的地下水更新能力的结论也会不同。以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为例验证了这种不同,并对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这两个存在密切数量关系的参数作为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分别用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作为评价指标,得到的各地区(北京市平原区各区县)之间地下水更新能力相对强弱的结论是不同的;②与更新周期相比,由补给速率得到的评价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③在作为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指标时,补给速率比更新周期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

        1987年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水科学研究的进程。20世纪末以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研究热点。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更新能力这一概念作为反映地下水资源属性的指标,反映了一定时空尺度内地下水资源的更新程度或可恢复性[1-2]。对地下水更新能力的研究反映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3]的诉求[4],因此近些年该研究成为国际上地下水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5-7]。尽管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地下水更新能力研究的理论和实例[8],但人们对其的认识尚不尽相同,并且关于该概念也尚未形成一个为大家广泛认可的统一定义,尤其在国内还存在地下水更新能力和再生能力混用的现象(对两者的论述详见文献[9])。本文在以往研究认识的基础上,对地下水更新能力概念的描述如下:地下水更新能力是对地下水资源属性的判断,指地下水通过参与全球水循环从而实现水的新老更替的快慢程度,是地下水系统获得外界水源补给的能力及其对水分传输能力的综合反映。人们在地下水更新能力定义认识上的差别,导致对评价指标的认识也不统一。选取合适的参数作为评价指标是开展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工作的前提,然后才是求参方法即方法论问题。目前人们用到的评价指标(参数)种类较多,主要有地下水补给速率、更新周期、周转时间、更新速率、年龄和滞留时间等。虽然这些参数都能从某个方面或侧面反映出地下水更新能力的强弱[10],但由于它们所代表的物理意义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得到的评价结论也不同。本文从目前常用的几种评价地下水更新能力的参数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出发,对它们作为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包括优点和不足)先进行理论上的对比分析,然后以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为例验证理论分析的结论,并重点分析由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两个参数得到的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结论,进而通过对比结论讨论它们的适用性,以期为地下水更新能力研究提供参考。

1. 参数的适用性:

如前所述,目前地下水更新能力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对一种客观现象(地下水更新能力)的评价出现不同的评价指标(参数),原因在于:一方面,人们较为熟悉的这些参数在单独用于评价地下水更新能力时都具有一定的优点和意义,却又因为存在一定的不足(为参数固有)而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表1);另一方面,受人们认识能力的制约,目前还没有更具说服力的参数能够取代这些参数作为评价指标。

由于地下水更新周期和周转时间这两个参数值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而这两个参数又与更新速率是倒数关系(图1),因此分别以这3个参数中任何一个作为地下水更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时,得到的结论总是一致的。为避免混淆和不必要的重复,本文只讨论其中的更新周期。地下水年龄和滞留时间具有相同的单位(时间单位)和统一的起算时刻,只是考虑的终止时刻有所不同(图2),因此具有比较相似的物理意义(表1)。

​​​​​​​

参数物理意义优点和意义缺点
补给速率含水层单位时间(通常为年)内接受补给水的深度或厚度,常用单位为mm/a。①能直观反映出一定时期内地下水补给量的多少,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提供重要依据;②据该参数能较容易进一步计算出更新速率、更新周期和周转时间等参数。①无法从完整的地下水更新过程(补给→径流→排泄)即水动力角度反映地下水更新的快慢;②计算过程中涉及的参数较多,结果精度受累积误差的影响。
更新速率(更新周期或周转时间)更新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地下水系统接受的补给量占地下水系统中可开采的地下水总储量的比例,与更新周期和周转时间互为倒数,常用单位为%/a。①能直观反映地下水系统中的水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②据此参数能进一步求得补给量等参数,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提供重要依据。①无法直接反映补给量的多少;②只能从整体上反映地下水系统的平均更新状况,不能反映出地下水系统局部位置地下水的更新状况;③结果不稳定,受含水层评价深度影响明显。
年龄从水分子进入地下水系统那一刻(此刻起该水分子始称“地下水”)起,到研究时刻(此刻该水分子仍叫“地下水”)止所经历的时间,常用单位为a。①能反映地下水从补给区到关注位置所经历的时间;②有助于研究溶质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机理。①无法反映整个地下水系统接受补给更新的情况;②无法反映整个地下水系统的平均更新状况和补给量;③参数值的计算结果因受控于多种影响因素而很不稳定。
滞留时间从水分子进入地下水系统那一刻(此刻起该水分子始称“地下水”)起,到其离开地下水系统那一刻(此刻过后其不再被称为“地下水”)止所经历的时间,常用单位为a。①能反映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所经历的时间;②有助于研究溶质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机理。

由图1和图2可见,地下水补给速率、更新周期、年龄和滞留时间所涉及的物理过程不尽相同:理解前两个参数须将含水层看作一个含水系统,是一个有着明确边界的“几何体”或储水“容器”,参数值受从该容器的补给边界进入容器的水量影响(更新周期还受容器中储水量的影响),参数值的横向对比是“不同储水容器之间的对比”;理解后两个参数须将地下水看作一个流动系统,是一个有着明确的补径排动态过程的地下水流场,该流场中任意位置处(滞留时间仅限于排泄区)的参数值取决于该位置距补给区的远近,以及地下水由补给区运动到该位置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参数值的横向对比是“不同地下水文物理过程即流动模式之间的对比”。由此可见,在评价地下水更新能力时,选用不同的评价参数在原理上就决定了评价结论的差异。

2. 实例研究:

北京市平原区(不含延庆盆地,见图3)位于39°26'N~40°29'N和115°41'E~117°18'E之间,南北长约116 km,东西宽约135 km,总面积约6,244 km2。平原区内涉及17个区县(以2008年行政区划为准),各区县面积见表2。研究区和各分区(指区内各区县,见图3,下同)地下水总储量等参数详见文献[11],限于篇幅,只列出结果(表2)。地下水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由已知参数经计算获得(表2),计算方法见图1中相应参数的计算公式。

3讨论:

将研究区和各分区的地下水更新能力分别以地下水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横向对比,得到的结果见图4。图4(a)、图4(b)都是以更新周期为评价指标的排序,不同的是图4(a)中的含水层为研究区和各分区的开采层,图4(b)中为研究区和各分区的整个第四系含水层,图4(c)是以补给速率为评价指标的排序。由图4可见:①地下水更新周期因对含水层评价深度的不同而发生了较大变化(将图4(a)和图4(b)对比);②以更新周期作为评价指标,不同含水层之间地下水更新能力的相对强弱情况因评价深度的不同而发生了较大变化(典型的如朝阳和平谷在图4(a)和图4(b)中相对位置的不同);③不同含水层之间地下水更新能力的相对强弱情况因评价指标(指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的不同而发生了较大变化(典型的如朝阳和平谷在图4(a)、图4(b)和图4(c)中相对位置的不同)。


为便于讨论,分别称这3种现象为情形A、情形B和情形C。情形A出现的原因在于图4(a)和图4(b)中计算更新周期时对含水层的评价深度不同。由图1中的计算公式可知,更新周期的大小受含水层储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两个变量的影响。图4(a)和图4(b)中涉及的地下水补给量(表2)是相同的,而含水层储水量(表2)由于计算深度的不同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导致同一计算区地下水的更新周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在进行地下水研究时理论上要求以完整的地下水径流系统或完整的含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但受地下水隐蔽性(导致实际情况下很难圈定出完整的地下水径流系统)、复杂性(地下水系统是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形成的,内部结构的不均一性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个复杂巨系统的边界或边界上的通量很难准确识别,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可利用性(开采地下水时除了需要考虑其可持续供水能力,还需要考虑因开采产生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负效应,而产生这些负效应的阈值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和经济成本的制约,经常以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作为考量,导致对同一地区的地下水进行研究时,考虑的含水层厚度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导致得到的更新周期结论也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在北京市平原区,两种含水层评价深度(分别为开采层和整个第四系含水层)得到了不同的更新周期值,且使各分区之间的横向对比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不确定性在实际情况中经常发生,因此以更新周期作为更新能力评价指标带来的上述弊端应当引起重视。情形B出现的原因在于不同计算区地下水储量多少的排序因含水层评价厚度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又由含水层条件(主要为赋水条件和厚度等)的不同引起。这种情形的产生同情形A产生的直接原因一样,即都是由对含水层评价深度的不同引起。可见,在用更新周期作为地下水更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时,含水层评价深度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了评价结论。情形C表明,对同一研究区,在相同的研究期,用不同的参数分别评价地下水更新能力,得到的结论存在差别,其原因在于不同参数所代表的物理意义不同。地下水更新周期的单位为时间单位,其值等于储量与补给量的比,而地下水补给速率的单位为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比,表示的是地下水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的补给量使地下水位上升的高度,对于指定的含水层,该高度只跟地下水补给量这一变量有关。由此可见,地下水更新周期受到地下水储量和补给量双重变量的影响,而补给速率仅受到补给量一个变量的影响,因此由这两个参数会得到不同的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结论也就不足为奇。另外,在评价结论的稳定性等方面,补给速率作为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指标更具有相对优势。从参数的物理意义可以看出,补给速率能够更直接地给出地下水的补给量信息,这对于地下水资源管理十分重要。因此,从应用角度讲,相较于更新周期,补给速率也具有更重要的参考价值。以上讨论结果也表明,尽管目前常用的几种参数在作为地下水更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时,都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且对于地下水管理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采用不同参数评价得到的评价结果存在差别,而这种差别又是不容忽视的,在作横向对比时尤其如此。这再次说明了合理选取评价指标的重要性。

4. 结论:

(1)地下水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均能从某个角度反映地下水更新能力的强弱。但由于两者代表的物理意义不同,具体为前者反映地下水储量与补给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后者反映地下水接受的补给量在垂向上的厚度。因此,以它们为评价指标得到的更新能力结论会存在差异。本文的实例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2)以地下水更新周期作为更新能力评价指标时,评价结论带有不确定性。比如,在北京市平原区,两种含水层评价深度得到了不同的更新周期值,且使各分区之间的横向对比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这种情况是以地下水更新周期作为评价指标时的一个弊端。因为尽管在进行地下水研究时理论上要求以完整的地下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但受地下水隐蔽性、复杂性、可利用性和经济成本等制约,导致对地下水进行研究时,考虑的含水层厚度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进而导致得到的更新周期结论也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3)以地下水补给速率作为更新能力评价指标时,评价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因此,在横向对比时也更具有说服力。这是因为补给速率只受到补给量这一变量的影响,与储量等其他变量之间没有数量关系。由参数的物理意义可以看出,与更新周期相比,补给速率在地下水资源管理方面具有更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PETRA D.Vulnerability to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renewable groundwater resources:A global-scale assessment[J].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2009,4:1-12.

[2]文冬光.用环境同位素论区域地下水资源属性[J].地球科学,2002,27(2):141-147.(WEN Dongguang.Groundwater re-sources attribute based on environmental isotopes[J].Earth Science,2002,27(2):141-147.(in Chinese))

[3]王浩,严登华,贾仰文,等.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及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J].水科学进展,2010,21(4):479-489.(WANG Hao,YAN Denghua,JIA Yangwen,et al.Subject system of moder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research frontiersand hot issues[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10,21(4):479-489.(in Chinese))

[4]ZHENG C M,LIU J,CAO G L,et al.Can China cope with its water crisis:Perspectives from the North China Plain[J].GroundWater,2010,48(3):350-354.

[5]GREG T,ALAN L,DAVID T,et al.Mechanisms,timing,and rates of arid region mountain front recharge[J].Journal of Hydrol-ogy,2012(428/429):15-31.

[6]王金生,王长申,滕彦国.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评价方法综述[J].水利学报,2006,37(5):525-533.(WANG Jinsheng,WANG Changshen,TENG Yanguo.Review on assessment methods of groundwater sustainable yield[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6,37(5):525-533.(in Chinese))

[7]ANDREW L,LEANEY F.Review:Environmental tracers in arid-zone hydrology[J].Hydrogeology Journal,2010,19(1):17-29.[8]DEVIN L G.The complex future of hydrogeology[J].Hydrogeology Journal,2010,18(4):807-810.

[9]王金生,翟远征,滕彦国,等.试论地下水更新能力与再生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2):213-216.(WANG Jinsheng,ZHAI Yuanzheng,TENG Yanguo,et al.Study on groundwater renewal capacity and reproducibility[J].Journal of Be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cence,2011,47(2):213-216.(in Chinese))

[10]翟远征,王金生,左锐,等.地下水年龄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11,39(1):113-120.(ZHAI Yuanzheng,WANG Jinsheng,ZUO Rui,et al.Progress in applications of groundwater age in groundwater research[J].Earth and Environment,2011,39(1):113-120.(in Chinese))

[11]翟远征,王金生,郇环,等.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更新能力时空变化的动态均衡证据[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42(1):198-205.(ZHAI Yuanzheng,WANG Jinsheng,HUAN Huan,et al.Groundwater dynamic equilibrium evidencefor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renewability of groundwater in Beijing Plain[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2012,42(1):198-205.(in Chinese))

[12]吴志伟,宋汉周.地下水温度示踪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1,22(5):733-740.(WU Zhiwei,SONGHanzhou.Temperature as a groundwater tracer:Advances in theory and methodology[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11,22(5):733-740.(in Chinese))

[13]杜朝阳,钟华平.地下水系统风险分析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1,22(3):437-444.(DU Chaoyang,ZHONG Hua-ping.Advances in risk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system[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11,22(3):437-444.(in Chinese))

[14]南统超,吴吉春.集合卡尔曼滤波估计水文地质参数的局域化修正[J].水科学进展,2010,21(5):613-621.(NANTongchao,WU Jichun.Localization corrections for the estimation of hydrogeological parameters using ensemble Kalman filter[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10,21(5):613-621.(in Chinese))

[15]滕彦国,左锐,王金生,等.区域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0,21(1):127-136.(TENG Yan-guo,ZUO Rui,WANG Jinsheng,et al.Progress in geochemistry of regional groundwater evolution[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10,21(1):127-136.(in Chinese))

  • 7
    点赞
  • 1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___Y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