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斯文献摘录

内陆干旱平原区水资源利用与土地荒漠化(雷志栋)

3.2 水环境的变迁

由于水资源过度地开发利用,水环境发生很大的演变,主要是湖泊干涸、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和泉水减少与枯竭!

3.2.1 湖泊干涸与萎缩

由于河道水量被大量引用,在平原绿洲的上中游地区大量兴修平原水库,处于内陆河下游尾闾的湖泊相继干涸或萎缩,湖区及周围地区的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原有的湿地、沼泽及自然植被不断地萎缩或消失。

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原有水面面积660 km2 1962年),于1972年干涸;台特玛湖原有水面面积88 km2,于 1972年干涸;准噶尔盆地的玛纳斯湖原有水面面积550 km2,于60年代初期干涸;艾比湖原有水面面积 1200 km260年代),现状为500~530 km3;河西走廊黑河下游东居﹑西居延海原有水面面积为 35 km2和 267 km24958年),分别于1992年和 1961年干涸;石羊河的尾闾由历史上浩瀚的潴野泽,逐步演变为 120 km2水面的青土湖﹐于1952年干涸.
 

3.2.2下游河道萎缩


研究区内的河流﹐不是出山口后水量被全部引光如天山北坡的一些河流.石羊河等),就是下游河道萎缩与干涸如叶尔羌河下游﹑孔雀河下游﹑塔里木河干流下游﹑黑河下游的东河与西河等).河道萎缩与干涸直接导致尾闾湖泊的萎缩或干涸,原有河谷林与河道两岸自然植被随之衰败.
 

3.2.3 地下水位下降


在新疆北坡经济带含玛纳斯河流域)黑河和石羊河流域,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形成了局部地区,甚至区域性的地下水位下降.


石羊河武威盆地属中等超采区﹐地下水位下降了1~4 m,年平均降速0.25 m;民勤盆地属严重超采区,多年平均降速0.39 m,民勤县地下水埋深50年代为1 m左右﹐80年代达 15~20 m.
黑河流域中下游发生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下游自60年代西河区水量的锐减、西居延海的干涸﹐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剧烈﹐一般下降3~10 m,局部下降 16 m;东居延海在1984~1989年彻底干涸,生态正向荒漠化演变.按照现状推算﹐黑河尾闾区地下水位正以每年10~20 cm的速率下降.
玛纳斯河流域的石河子市区自1964年至1993年地下水位已下降 12~17 m,平均每年下降0.43~0.59 m,玛纳斯县城西平均年下降0.17 m;安集海1号水源地,年均下降0.49~1.28 m.已形成玛纳斯县新户坪水库以北中心下降值为14.35 m的下降漏斗区和玛纳斯平原林场中心下降值为 11.56 m 的下降漏斗区等.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其他地区,地下水位下降的情况也十分明显,以奇台县为严重.
 

3.2.4  泉水衰减


内陆干旱区平原绿洲山前溢出带的泉水,历史上是人们利用的主要水源. 由于地下水补给量的不断减少.地下水位的下降﹐泉水不断衰减.
玛纳斯河流域的蘑菇湖、大泉沟.夹河子三大泉水水库年径流量﹐自50年代初的5.7亿m3至80年代初减少到24 亿m.奇台县平原区共有泉水河流6条,1966年泉水的年径流量1.12亿 m',1996年仅0.000 216亿 m?.
黑河中游地下水补给量的74%呈泉水溢出﹐占正义峡径流量的65.8%. 1960~1980年的20年内,流域泉水量总减少了2.9亿m3,而1981~1985年的5年中﹐泉水量减少了3.07亿 m3.石羊河流域武威地区的泉水量从1956年的8.63亿 m3减少为1980年的2.10亿 m3,减少了75.65%.

地下水位怎么变化;溢出带怎么变化;垂向交换怎么变化。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李巧,)

摘要:地下水是玛纳斯河流域主要的供水水源,为宏观掌握该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了解区域地下水主要形成过程,运用舒卡列夫分类法、数学统计法、吉布斯图、离子比及同位素的方法,在分析玛纳斯河流域平原区典型剖面的地下水水化学常量组分、吉布斯图、离子比和同位素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潜水和承压水水力联系紧密;从上游、中游到下游,潜水、承压水的δ18O、δD值逐渐增大。地下水形成主要受蒸发浓缩、大气降水及碳酸盐岩和硫酸盐岩的溶滤作用。

玛纳斯河下游灌区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吉磊)

摘 要:根据新疆玛纳斯河下游莫索湾灌区具有代表性的14个长期观测井多年(1998—2010年)地下水位数据,运用水量均衡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了灌区地下水埋深动态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除147团地下水埋深略有减小外,其他各区地下水埋深均呈增大趋势,其中150团地下水埋深增大最为明显。灌区地下水埋深变化存在时空差异,并且在2004年之后的不同年份出现了变化趋势转折,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灌溉入渗和地下水开采的影响。灌区地下水埋深年际、年内变化基本都呈现出人工-自然双重影响下的变化特征,年内变化最为明显,且不同区域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主次因素有所不同。总体而言,人类活动已经成为玛纳斯河下游灌区地下水埋深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次是自然因素,其中灌溉入渗、地下水开采和潜水蒸发是影响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变化的主要因素。关 键 词:莫索湾灌区;地下水埋深;水量均衡;突变检验;影响因素


 

0 引 言

地下水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水文过程,尤其是在干旱地区,受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共同影响。如开采地下水、兴修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干预都会引起地下水位的相应变化,同样在干燥气候条件下潜水蒸发作用也会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化[1]。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干旱地区地下水位的影响研究较多,且说法不一,例如Al-Sefry等[2]国外学者对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干旱区地下水资源量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在夏季地下水资源补给量呈减少趋势,而在春季和冬季呈增加趋势,气候变化对当地地下水位变化起了一定影响作用。赵传燕等[3]国内学者利用FEFLLOW模型模拟干旱区流域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分析了不同时空条件下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发现生态输水工程使研究区内的地下水位上升,其中河流上游最为明显,同时农业灌溉也会使局部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上升,证明人类活动对该地区地下水位的变化起到了主要作用。张光辉等[4]通过分析干旱区黑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同位素组成特征,发现气候变化是干旱区地下水资源更新演变的主要驱动力,降水、蒸发是改变地下水补给量多少的主导因素。沈永平等[5]对在人类活动加剧背景下的阿克苏河流域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变化特点进行研究,发现人类活动不仅影响到了当地的气候变化,而且也改变了当地地下水资源原先的补给、排泄方式,使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均发生改变。玛纳斯河流域作为我国典型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其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是决定该地区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绿洲面积的不断扩大,对水资源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因为干旱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十分有限,所以人们开始转向依赖于开采地下水资源。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玛纳斯河流域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6-7]。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在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双重作用影响下研究区的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确定影响该地区地下水埋深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得出相应的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为干旱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玛纳斯河流域地下水水位变化及水量平衡研究(李小龙)

摘要: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地下水长期大规模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地下水均衡状态和地下水流动模式明显发生了改变。为研究节水灌溉条件下的地下水系统流动模式及其对地下水均衡要素的改变规律,以平原绿洲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玛纳斯河流域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及水量平衡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位的抬升和回落受农业灌溉的影响显著,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差异;地下水均衡处于负均衡状态,补排差为-2.81×108m3。模拟期内观测水头与计算水头两者相关系数各月均在0.81以上,模拟效果较好。

1引言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降水稀少的干旱区,地下水是衡量生态与环境状况和质量的重要指标[1]。西北内陆河流域是山地、绿洲和荒漠组成的典型的干旱区复合生态系统,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2]。玛纳斯河流域作为我国典型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其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是决定该地区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近年来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玛纳斯河流域中下游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3]。为此有必要研究农灌区地下水动态变化及水量均衡问题,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近几十年来数值模拟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地下水流问题,还能解决水质问题、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问题、地下水最优管理问题等[4]。国内外有关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研究很多,薛禹群[5]回顾了我国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当前地下水模拟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地下水数值模拟做了展望,指出今后十年(2011~2020年)优先发展的8个研究方向。路瑞利[6]运用MODFLOW软件,建立了青铜峡某水源区地下水开采的数学模型,对该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20年地下水位变化的模拟预测。Varouchakis E A[7]在希腊Viannos盆地运用Visual MODFLOW软件,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水系统进行模拟,预测了接下来20年当地地下水资源不会受到显著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玛纳斯河流域山前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赋存情况基础上,依据水资源动态变化特点及开采区含水层结构特点,应用Visual MODFLOW建立非均质各项同性三维非稳定流数学模型进行地下水模拟,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模型进行数值离散,通过边界条件及垂向水交换量的动态模拟、潜水和承压水非稳定流动态流场的拟合,实现整个地下水系统的动态模拟,获取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参数,对于流域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利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区概况玛纳斯河流域位于新疆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行政划分上主要包括石河子市、玛纳斯和沙湾两县,地处北纬43°27′~45°21′,东经85°01′~86°32′,流域面积1.98×104km2。流域远离海洋,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既有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特征,又有垂直气候特征,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8]。第四纪时期,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流域气候向干旱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大范围的戈壁沙漠地带,成为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地貌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从南向北可以划分为五个地貌带:山地带、山前褶皱丘陵带、串珠状冲积扇带、平原曲流带、玛纳斯河尾闾湖泊和沙漠[9]。由东向西分别由塔西河、玛纳斯河、宁家河、金沟河、巴音沟河以及相连的五片冲积平原组成(如图1)。流域降水分布十分不均,年降水量只有蒸发量的1/10左右,垂直分带特征明显,其中中高山区年降水400~600mm,低山区340~420mm,平原区110~200mm,其中6~8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8%。流域水文地质剖面图(见图2)显示平原区南部为山前洪积扇潜水饱和含水区,厚度在400m以上,这里位于山前凹陷带,第四系沉积厚度巨大,形成了一个水量稳定、水质优良的单一结构的潜水埋藏区,对应的地貌单元是玛纳斯河第二期冲积扇。乌伊公路以北为多层结构含水层,层间隔水层并不完整,呈犬牙交错状,上部浅层潜水含水层向北逐渐变薄形成滞水含水层,下部为多层承压水-自流水含水层,在100~200m深度内存在2~3个含水层,200m以下存在5个含水层[10]。潜水和承压水均丰富区在石河子、奎屯以北,对应的地貌单元是第三期冲积扇。承压水埋藏较浅区位于石河子-奎屯以南,承压水含水层顶板深度为30~100 m,对应地貌单元为冲积扇扇缘地带。承压水埋藏较深区在莫索湾-下野地以南,承压水含水层顶板深度为100~200 m,对应地貌单元为曲流带。承压水埋藏很深区位于莫索湾-下野地以北,冲积平原与沙漠交替地带,承压水含水层顶板深度大于200 m。

新疆玛纳斯河灌区地下水特征研究(李晓芳)

摘要:地下水水位下降加剧了新疆灌区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本研究以玛纳斯河灌区为研究区,依据水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地下水均衡模型,定量分析了玛纳斯河灌区地下水均衡要素的变化情况,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各典型年,灌区地下水均处于负均衡状态;同时玛河灌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渠系入渗、河道渗漏补给、侧向补给、田间入渗补给,分别占总补给量比例为32.34%~33.34%、10.22%~22.28%、15.55%~19.70%、15.31%~17.64%。灌区地下水主要排泄途径为人工开采,占总排泄量比例为41.77%~51.83%。实践证明,渠系入渗补给对维持地下水动态平衡作用较大,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是遏制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的有效手段。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典型剖面地下水位动态分析(魏 兴)

摘要: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是水资源开发力度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玛纳斯河流域13眼监测井组成典型剖面的2010年-2014年监测数据进行趋势性分析得出,整个监测剖面地下水位呈持续下降趋势,上部冲洪积平原单一潜水区地下水位下降速率为0.65~0.83m/a(平均0.74m/a);中部潜水溢出带地下水位下降速率为1.12m/a;冲积细土平原区上部、下部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分别为0.59~3.07m/a(平均1.77m/a)和0.35~3.98m/a(平均2.41m/a);地下水位年下降速率由上游至下游呈增大趋势。在年内变化上,冲洪积平原单一潜水区埋深变化为“降-升-降”;潜水溢出带及以北区域为“升-降-升”。地下水动态类型除上部冲洪积平原单一潜水区为入渗-径流型外,潜水溢出带至冲积细土平原区均为开采型。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使现状地下水埋深(5.89~67.46m)远大于6.0m荒漠化临界埋深,生态环境面临恶化。通过对石河子市、玛纳斯县水资源利用分析得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因素是地下水超采、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使地下水补给量减小双重作用下形成的。提出必须科学规划用水,缩减灌溉面积和地下水开采量,开展生态补偿机制,使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玛纳斯河流域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开发区核心地带,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工业加工基地和能源基地,是新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1-2]。玛纳斯河流域面积1.98万km2,灌溉面积27.33万hm2(410万亩),包括石河子市、昌吉州玛纳斯县、塔城地区沙湾县、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垦区、第六师新湖总场以及克拉玛依市小拐乡。其水资源在生活、生产和生态供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流域水资源朝着高效利用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渠道防渗、农田节水灌溉面积大规模增大,水资源开发利用趋于极限,特别是地下水超采利用,直接影响着流域地下水补、排环境[3-6]。地下水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水文过程,尤其是在干旱区,受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共同影响极为显著[7-8]。随着人口增长、灌溉面积扩大和经济发展[9],该流域灌区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存在水资源危机[10]。本文对玛纳斯河流域典型剖面地下水位动态进行分析,揭示该区域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该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依据。1 研究区概况玛纳斯河流域位于新疆天山北坡中部、准噶尔盆地南缘,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均气温6.8℃,平原区年均降水量110~200mm。流域水系较发育,由东到西分别为塔西河、玛纳斯河、宁家河、金沟河、大南沟、小南沟河和巴音沟河等河流。流域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中部为广阔的冲洪积平原,北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1-12]。玛纳斯河流域各河流出山口后,在山前形成较平缓的冲洪积扇,扇区为潜水分布区,岩性以粗颗粒的卵、砾、砂石为主,富水性和透水性较好[13-14]。冲洪积扇以北是一条狭长的潜水溢出带,东西长约70km,南北宽3~5km,面积约300km2,潜水溢出带现建有一定数量的大中型水库;潜水溢出带以北是广阔平坦的冲积细土平原。经过多年开发建设,玛纳斯流域灌区渠系网络密布,形成灌渠灌溉、地下水灌溉的农业体系,是新疆水资源利用率较高的农业灌区之一[15]。目前流域地表水利用率为96.2%[16],农业开发改变了流域水资源自然分配格局,玛纳斯河作为准噶尔盆地水量最大、流程曾经最长(400余km)的内陆河流,现自然河道仅见于山区,河水在出山口被人工渠网所代替,天然河道不复存在,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河流尾闾玛纳斯湖已干枯[17]。玛纳斯河流域具有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前冲洪积平原一般的水文地质规律。地下水补给主要由河道、渠系、平原水库渗漏及田间灌溉入渗等组成;地下水径流从南向北由强变弱,本次监测区上游至下游距离68.3km,多年平均地下水位由上游424.97m递减至下游315.17m,地下水平均水力坡度约为1.61‰;冲洪积细土平原地下水主要来自上游地下水的侧向补给;流域地下水排泄主要以人工开采为主,其次是地下水侧向排泄于北部沙漠。2 地下水位监测剖面布设本次13眼地下水位监测井主要布设于玛纳斯河流域冲洪积平原区(图1)。由图可见,监测井分别布设于流域冲洪积平原上游单一潜水区(监测井G1、G2),中部潜水溢出带(监测井G3)以及流域下游冲积细土平原区(监测井G4-G13监测井)。监测井沿着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剖面方向布置,能较全面监测区域地下水位的动态特征。3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3.1 地下水位年际变化特征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是反映含水层中地下水资源量变化的一个指征,地下水位的上升或下降,直接反映了地下水补给与消耗量的变化[18]。本次地下水监测持续时间为60个月(2010年1月-2014年12月),以流域地下水位逐月实际观测序列作为离散随机序列,即:

式中:x(t)为实际观测序列;f(t)为长期变化趋势项;η(t)为平稳时间序列项;p(t)为周期变化项;ε(t)为随机变化项,也称“噪声”;t为时间(月)。在这里主要关注是长期变化趋势项f(t)。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得到长期变化趋势项直线方程f(t)=at+b,式中直线方程斜率系数a可作为解释实际观测序列变化趋势的速率,斜率a系数的正负号则分别对应上升和下降趋势的月变化速率,年变化速率=月变化速率×12。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___Y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