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衡听①、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朋党比周之誉,君子不听;残贼加累之谮②,君子不用;隐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货财禽犊③之请,君子不许。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
④,不官而衡至者⑤,君子慎之。闻听而明誉⑥之,定其当而当⑦,然后士⑧其刑赏而还与之。如是则奸言、奸说、奸事、奸谋、奸誉、奸
,莫之试也;忠言、忠说、忠事、忠谋、忠誉、忠
,莫不明通,方起以尚尽矣⑨。夫是之谓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⑩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⑪”此之谓也。川渊者,鱼龙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川渊枯,则鱼龙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⑫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于小人。”此之谓也。
注 释
①衡听:广泛地听取。
②加累:连累别人。谮(zèn):诋毁,诬陷。
③禽犊:家禽和小牛,这里泛指礼物。
④愬(sù):通“诉”,诉说。
⑤不官:不通过正当渠道。衡:通“横”,指歪门邪道。
⑥誉:疑为“辨”。
⑦当而当:应为“当不当”。
⑧士:疑为“出”。
⑨方起:并起。尚尽:即“上进”。
⑩挟(jiā):通“浃”,周遍,通达。
⑪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引自《诗经·大雅·民劳》,意思是:恩惠中原的人,就可以安定四方。
⑫旷:缺少。
译 文
广泛地听取意见、发现隐居的贤士、重视贤明之人、罢黜奸人、任用贤人的方法:对结党营私之人的赞颂,君子不去听;对残害他人、连累他人的诬陷之词,君子不采用;对妒忌他人、堵塞贤人的人,君子不亲近;对用财物、礼物为他人请托的贿赂,君子不答应。凡是没有根据的话,没有根据的说辞,没有根据的事情,没有根据的谋划,没有根据的赞誉,没有根据的倾诉,不通过正当渠道而从歪门邪道来的,君子都要谨慎对待。对听说的事情要明确地分辨,确定是不是得当,然后再决定对他们的赏罚。这样的话,那些奸邪的话、奸邪的说辞,奸邪的事情,奸邪的谋划,奸邪的赞誉,奸邪的倾诉,就没人敢去尝试了;那些忠诚的话,忠诚的说辞,忠诚的事情,忠诚的谋划,忠诚的赞誉,忠诚的倾诉,没有不通达的,一定会并起而传到君主那里。这就是广泛地听取意见、发现隐居的贤士、重视贤明之人、罢黜奸人、任用贤人的方法。
河流湖泊的水深,鱼鳖就会到来;山林茂盛,禽兽就会到来;法制政令公平,百姓就会到来;礼义详备,君子就会到来。因此用礼义修养自身,行为就会美好;道义普及全国,政治就会清明;能够用礼义来周遍百姓,尊贵的名声就会彰显,天下人就会向往,命令就能得到执行,禁令到了就能停止,王者的事业就完成了。《诗经》中说:“恩惠中原的人,就可以安定四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江河湖泊,是龙、鱼的居所;山林,是鸟、兽的居所;国家,是士人、百姓的居所。江河湖泊枯竭,龙、鱼就会离开;山林光秃,鸟、兽就会离开;国家政令不当,士人、百姓就会离开。没有土地,人就不能安居乐业;没有人,土地就无法守护;没有原则和法令,百姓就不会到来;没有君子,治国之道就不能实行。因此,土地和百姓,原则和法令,是国家的根本;君子,是原则和法令的总揽者和关键,是片刻不能缺少的。得到了他国家就能得到治理,失去了他国家就会混乱;得到了他国家就会安定,失去了他国家就会危险;得到了他国家就会保存,失去了他国家就会灭亡。因此有好的法令制度而国家混乱的情况是有的,有君子而国家混乱的,从古到今,没听说过。古书上说:“治理生于君子,混乱生于小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 文
得众动天,美意延年。诚信如神,夸诞逐魂。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①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然后进退诛赏之,政之终也。故一年与之始,三年与之终。用其终为始,则政令不行,而上下怨疾,乱所以自作也。《书》曰:“义刑义杀;勿庸以即,女惟曰:‘未有顺事’。②”言先教也。
程③者,物之准也;礼者,节之准也。程以立数,礼以定伦;德以叙位,能以授官。凡节奏欲陵④,而生民欲宽;节奏陵而文⑤,生民宽而安。上文下安,功名之极也,不可以加矣。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⑥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⑦,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⑧,弟子通利则思师。《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⑨”此之谓也。
赏不欲僭⑩,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
注 释
①耀蝉:一种捕蝉的方法,夜晚用火照耀,蝉就会向火飞来。
②义刑义杀……女惟曰:“未有顺事”:引自《尚书·康诰》,意思是:正当的处罚,正当的诛杀,不要立刻执行。你只能说:“我没把事情做好”。即:立刻。
③程:度量之器的总称。
④陵:严厉。
⑤文:有条理。
⑥耆(qí)艾:年老。
⑦陵:乱。犯:违背。
⑧粪本:树根的肥料。
⑨无言不雠,无德不报:引自《诗经·大雅·抑》,意思是:没有说话得不到回应的,没有德行得不到报答的。雠:回应。
⑩僭(jiàn):超过,过分。
译 文
得到百姓就能感动上天,精神愉悦就能长寿;真诚守信就能应事如神,虚夸荒诞就会有如游魂。
君主的祸患,不在于不说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真正地任用贤人。说任用贤人,只是张张口;拒绝贤人,是实际行动。说的与做的相反,而希望贤人能到来,不肖者能退去,不是很难吗?用火捕蝉,贵在使火明亮,然后摇动大树;火不明亮,即使摇动大树,也没有用处。现在君主如果能够彰显其德行,那么天下人归顺他,就好像蝉飞向明亮的火一样。
处理事务接近百姓,并通过道义来应变,心胸宽广而能容纳贤人,用恭敬来引导百姓,这是政事的开始。然后用中正的明察和决断来辅佐,这是政事的隆盛。然后再提拔、罢黜、诛杀、赏赐,这是政事的终点。因此,第一年是开始,第三年是结束。以结束为开始,那么政令就不能施行,上下之间就会相互怨恨,混乱自然就会产生。《尚书》说:“正当的处罚,正当的诛杀,不要立刻执行。你只能说:‘我没把事情做好。’”说的是要先进行教化。
度量工具,是事物的标准;礼,是等级制度的标准。度量工具用来确立物的度数,礼用来确定人的等级;德行用来排列次序,才能用来授予官职。大凡等级秩序要严格,而保养百姓要宽容。等级秩序严格就会有条理,保养百姓宽容就会安定。上面有条理,下面安定,这是功名的极点,不可以再增加了。
君主,是国家的至尊;父亲,是家中的至尊。有一个至尊就会安定,有两个至尊就会混乱。从古到今,没有两个处于最高地位的人争夺权势而能长久存在的国家和家庭。
当老师的条件有四个,而博学不在其中:受尊重有威严而令人敬畏,可以做老师;年老而有诚信,可以做老师;诵读解说经书不凌乱、不违礼,可以做老师;知道精深的道理并能谈论,可以做老师。因此当老师的条件有四个,而博学不在其中。水深就会有旋涡,树叶落下来就会滋养树根,学生通达顺利就会思念老师。《诗经》中说:“没有说话得不到回应的,没有德行得不到报答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赏赐不要太过分,刑罚不要滥用。赏赐过分,利益就会普及到小人;刑罚滥用,危害就会波及君子。如果不幸而有过错,宁愿赏赐过分,不要滥用刑罚;与其伤害善良的人,不如利益奸邪的人。